今日头条作者生存真相:一线生机与生机勃勃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当得知一家创业公司宣布一年内投入一个多亿来签约自媒体的时候,有人先是唏嘘,后又点头,比起斥巨资养一个臃肿的编辑团队,这买卖还是划算的。

此战略在去年9月由今日头条公开,代号「千人万元」。后被鉴定为内容创业「补贴大战」序幕拉开的标志。

围堵者甚众。

腾讯随即开出了更高的价格,其「芒种计划」砸出2亿补贴自媒体人与传统媒体,搜狐紧跟着宣布2亿元扶植自媒体出品人,阿里旗下UC的「W+」量子计划则以支票为噱头,剑头亦直指头条号。

一个回合下来,头条号签约了近1500名内容创作者,守住了阵地。

潘灏、周昆、MakerBeta以及新世相便是在此时入了头条号的「坑」。他们分别运营着主打养殖、花卉、创客手工与情感连接的四个垂直领域内容,成为头条签约自媒体,后者给予他们每月至少万元的保底收入。

今日头条作者生存真相:一线生机与生机勃勃

头条号市场总监刘晨称,头条号选择补贴对象时,会人工筛出一批相对冷门、尚未饱和的频道。剑走偏锋的理由在于,饱和领域商业化本就充分,不需要补贴,而周昆等「草根自媒体」更需时间支持其探索。

巨头竞争者密集进场,或许令头条号运营团队也感觉到了压力。「坦白说,‘千人万元’不会停,反而经常会考虑是要不要再增加它的投入。」

「一个月投入也就一千万,今日头条现在整个平台的分成,一个月就有将近四千万。哪怕只在平台分成里面,都不算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数字。」一知情人士分析。

在实现信息生产与分发机制的变革之后,下一个着力点,是变现。

据公开信息,今日头条年内已超额完成60亿的年度广告收入目标,全年或达到100亿元。在这一年里,除了以自有资金的补贴之外,头条补给内容方的主要现金来自于此。

变数在于明年的产品调整逻辑。

据博望志了解,明年今日头条APP将在机器推荐的基础之上强化订阅功能,加强头条号与粉丝的关系,这意味着,内容方或许将得到在全新的平台上重新讲一次故事的机会。

「一则,粉丝黏性增强之后,可以尝试付费订阅。二则,私信功能可搭建商业合作的桥梁。除此之外,我们也在支持新榜这样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刘晨解释道。

今日头条官方最近制作了一辑名为「生机」的纪录片,来讲述其平台上多个自媒体的生存故事。写实的拍摄视角里,流量大号背后,同样值得探究的是关于人本身的生存状态,因此,博望志跟访了其中四位头条号作者。

对于这些内容创作者,依靠算法的推荐机制并未给予稳定的流量支持,从自媒体的基础上走出的内容作者们,一年后回看,生存状态已经开始分化。在产品逻辑的更迭中,他们如何把握「生机」?

1

我以为,周昆是想好了要靠自媒体为营生而主动辞的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7月份,社长找他谈话,若还想在报社待着,就得断了头条号。周昆料想那领导晚上吃完饭叼根烟,划拉手机屏浏览着今日头条,不经意就看到了自己的视频,心生愤怒。「你在别的平台上发表,那你就是叛徒,我不允许。」他揣摩这是领导的心理。

报社的工作与头条号只能二选一?那就辞了。

周昆坦陈,对他这样在里面已经被「养废了」的人而言,辞职需要的不是勇气,倒是运气。

这运气来得早了点。

其时,周昆做《坤哥玩花卉》自媒体仅半年,一月仅获流量分成三四千元,且相当不稳定。用他自己的话说,完全还没有出名,不过「扑腾了两下」。

妻子不干了。她原以为周昆只把花卉当爱好玩玩,没想到竟把稳当的工作都「玩」丢了。

周昆在《中国花卉报》干了9年,进去时是记者,走时还是记者,工资翻了一倍,从2000涨到了4000。

毕业时赶上公务员热,周昆土生土长在老北京,家中独子,没有房贷压力,他便择一国企过活。上班不用打卡,一天也就工作三四小时,「2007年到2015年,没有时间的感觉,也没有任何痛感。我真的已经忘了这段日子自己是怎么混的。」

周昆的同事,有的在单位已经待了十几年。「这群人是花卉报‘企业文化’的真正铸造者。每个人都在抱怨,想离开,却又离不开。这就是一种‘病态共生’的关系,拧巴的心理。」

他称自己是被罗振宇「点化」了。

一次偶然,同事向周昆推荐《罗辑思维》,介绍说是「一个叫罗振宇的人做的脱口秀」。周昆看了一期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期视频至少看两遍,「如何做个明白人」这类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他甚至听了四五遍。罗倡导「人要U盘化」,周觉着,有道理。

「所有的项目都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三十多岁的周昆反省起过往的蹉跎,似有所悟。他尝试开了个公众号写健身文,但没更新几次便搁下了。

某天,周昆带儿子去邻居家串门,发现邻居端着手机,另一只手不停地划着屏,什么东西这么好看?今日头条。周回去自己也下载了一个,「有点中毒的意思,每天能看两个多小时。」

后来,周寻思自己做了这么些年文字内容,也可以开一个头条号,就叫《玩花卉》。

可内容选题从哪儿来?自己在《中国花卉报》上写的文章都是面向公司的,关于种子、化肥、育苗等产业链上游的信息。周昆说,我在报纸上写的这些东西,绝对没人看,我绝对不能这么写。

他连说两个「绝对」。

传播普通读者愿意看的植物科普知识成了他的新方向。他断断续续发了几篇图文,诸如「《寻龙诀》中的彼岸花」,「《芈月传》里的植物穿帮」,「老炮儿养什么」之类,阅读量几千了。底下读者评论,「养花就说养花,和老炮瞎联系个屁」。

周自己也乐了,写个花儿还追热点,那真是「硬扯」。

一哥们儿给建议,你这号,一定要指向你自己。周昆意识到,应该还有更好的做法,可他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做。

直到去年年底,周昆去听了一次罗振宇在水立方的跨年演讲。一张门票花了1288元,是他一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尽管是最靠后的座位,连罗胖长什么样都没看出来,周昆还是被现场为创业摇旗呐喊那股劲儿给感染了。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IP」这个词。

「不是电脑的IP地址,是一个新的东西,叫版权。翻译成人话就是:你要成为一个名人、红人。」周解释。

听完演讲回到家,周昆把原来的「玩花卉」的名字改成了「坤哥玩花卉」。

妻子发觉周昆变了。以前下班回家吃完饭就玩游戏看网综,那晚之后,他开始一个劲儿地查资料,捣鼓文章,「已然进入一个加班的状态了」。

也不知是在哪个网站上看到一标题,称短视频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周昆便尝试翻译剪辑国外的视频,一则名为《3分钟,让你学会在家用火龙果种植火龙果》的视频播放量突破二十万。这让他尝到了甜头。此前发图文,广告分成最多只有几块钱,而短视频的收入翻了几番,「一万次广告展示给我24块。」

但是要IP化,光改名,自己不露脸怎么行?

于是,周昆专门花3000多块钱买了一款索尼DV机,还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做剪辑。

「脱口秀就是人在说话,像Papi酱那种。我现在做的节目也是一种脱口秀,讲多肉怎么种。正史的里子,野史的面儿。」就在自家阳台,一张桌子,一个三脚架,加上几盆花市淘回来的盆栽,周昆开始了自拍自导自演。妻子倒是过来帮了几回忙,「按一下开关,然后躲后头玩手机去了。」

「坤哥玩花卉」的阅读量蹭蹭上去了,最高的时候能有25万。也就是那会儿,周昆不得不离开了报社。

家人劝他再找一份安生的工作,周听了,沉默不语。

一周花一天时间,拍四条片子,这样的节奏并不算紧凑。可头条号还是让周昆陷入了既兴奋又焦虑的情绪。「我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今日头条,看视频的播完率、跳出率。」周称,操作后台,发出内容,很快就能获得反馈,这像一个游戏,他玩上了瘾。

幸而,周昆在后台发现一个按钮,点击申请了今日头条推出的「千人万元」计划。项目由今日头条在去年9月公开,称头条号平台可确保至少1000个创作者,单月至少获1万元的保底收入。于周而言,这就像是辞职之后拿到一个新「offer」。

「给我一年时间让我去折腾,够了。」看到「生机」剧组进驻家中,意味着周昆终究搞出了点名堂,周的家人不再催促他找新工作。

儿子四岁,每当见到周昆搬出摄像器材,便会来一句,「哟,坤哥,玩花卉呐?」说起这个,周昆咂摸起了嘴巴,蓄了一年的胡须微微抖动,在儿子心中刷出了存在感,令他知足。

有了头条号保底,周昆开始探索另外的出路。「植物都有顶端优势,顶芽会释放激素抑制下面枝叶的生长。」他用植物打了个比方,并认为自己不能在舒适区里等死,需「去除顶端优势」。他尝试过卖产品、也给别人做过淘宝客,但「实验结果都是NO」。倒是一些创业服务机构开始找他来做内容培训,令周昆觉得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听说,老东家近两年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周昆走了半年多,他那张办公桌还一直空着。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今日头条作者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