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仲资本王钧:想投出头部项目,要进的早、帮得上忙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大概十余年前,风险投资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今天,投资市场上已然充斥25000余家投资机构。“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为众多投资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才能在红海中立有一席之地?如何才能让一支基金基业长青?这些问题是每一家基金都在思考的问题。

   王钧 在互联网行业浸润多年,先后履职过甲骨文、亚马逊、麦肯锡等多家跨国公司,也曾担任学大集团总裁一职,并带领学大成功上市。上市后,王钧重新出发,回到VC行业。作为专注于A轮投资的基金,昆仲资本近期投资了深醒科技、深睿医疗、爱笔智能、小鹏汽车、成长保、众盟、 泰迪熊移动 等多家知名公司。本期投资人带您走进王钧,探讨VC的制胜之道。

   1、 进得早、帮得上忙

近两年,VC行业里涌现出不少新基金。从早期天使再到IPO,市场里“玩家”变得越来越多。“鲶鱼”搅动着行业,让这个市场越来越热闹。但是,决定一家基金的好坏从来不是靠其声量大小,还是靠苦练内功。比较深的一个感触是,在喧嚣的创投界,VC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

  和创业公司一样,投资机构也遵从这个规律。越是站在行业龙头,便越是能聚集更多资源。一个企业要是挤不进细分领域的前三名,就会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不管是AI、大数据还是区块链,市场永远在变。但不管如何变,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要成为头部项目;对于投资公司而言,要投出头部公司。 可以说, 头部项目就是VC的生命线,90%的收益往往来自于那10%的头部项目 。对于基金来讲,投不出头部,下面也就没得玩了!

  从2013年4月到现在,昆仲这个品牌已五年有余。 到今天,我觉得拿下头部项目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眼光独到,并有能力进得早,二是进去后能帮得上忙。 复盘昆仲的被投企业,一大批公司都是在原有的资源上“裂变”而来的,能看的准,进得早很重要。进的早,靠的是信任和资源 ,靠的是良好的口碑和关键时刻能帮得上忙。

相较于白马基金,昆仲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聚焦。我这两年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和教育两个跑道。与其什么火投什么,我更倾向于投自己擅长或至少懂的领域。我们算是这些领域扎根很深、积累很多的投资者。也正是因为聚焦,让这个仗有的打。不管对手是谁,由于我们看的深,看的早,倒是非常自信。

   2、 投资的根是团队

   基金能否长青,依赖于团队。在我看来,这是一家基 金成 功的必要条件。 要想建立对行业的深入理解, 投出好的初创企业,并且把他们养大,首先就得有个能干、有资源并且长期稳定的基金团队。

  大道理大家都懂,实际上管理好一家基金的“小团队”也不容易。基金公司的同学们都很聪明, 但诉求不一:个人能否成长?有没有学习空间?未来财务回报怎样?自我价值能否实现?现在有的基金,由于利益机制、决策机制和传承上存在的问题,造成频繁的人事动荡。而有的基金一味追求规模,动辄十几、二十多个 合伙人 ,整个体系百八十人,金字塔老高老高的,年轻人的机会也不多。

  对于早期投资机构而言,一个基金的存续周期短了也有七年。如何通过一个有效、合理、相对公平的利益机制,组织形式和文化氛围,来凝聚一批优秀的人才,是最根本的成功保障。把头部基金捋一遍后你会发现,但凡做的好的基金,其骨干团队的流失率都很低。 这个行业说到底,需要一支相濡以沫的团队,一起奋斗个十来年,这是客观规律。

当然,兴趣和热爱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这伙人都喜欢学习新东西,喜欢尝试新东西。昆仲这20几个人,不管年纪大小都有一颗好奇心。我的愿望,就是把昆仲打造成一个开放、公平、有效的平台。让有能力,能够自我驱动的同事们实现自己的事业和财务梦想。

  中国有句古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投资领域尤其如此。 几个合伙人决定了一家基金的文化,而文化决定了这家基金的偏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什么项目,投资什么样的企业家,主要取决于合伙人。 在过去的5年里,昆仲投资了一百余家初创企业,也凝聚了一批价值观相近,务实创新的企业家。

  做早期投资这些年, 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 企业家是我们做投资的这些人的衣食父母。 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协助他们,陪伴他们,与企业家共同成长,是一只基金真正发展起来的唯一途径。 昆仲的每个项目我还都会去一一拜访。主要希望理解创业者的价值取向,公司的文化氛围。大家是不是同一类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3、 远离噪音,打穿行业

  我进入VC行业的第一站是 鼎晖投资 。鼎晖的几位资深的合伙人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但我真正对投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反而是我作为总裁加入了 学大教育 。当时因为企业的需要, 我从2010年到2012年在学大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总裁。一方面是推动公司上市,另一方面也是力图推动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上市进程总的来讲还是挺顺利的, 我们2010年5月4号启动的IPO,当年11月2号公司就在纽交所挂牌。但管理一家有着15000名员工,300多个校区,每年几十万人次学生的企业,对我是个挑战,也获得了挺大的提高。

  在企业做过运营之后再回来做投资,让我对投资这件事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不免感慨,很多投资人(包括当初的自己),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对产业和企业的理解非常肤浅。创业者在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做了十年二十年,让一个投资人一个小时就看出一堆问题来,这事儿不太靠谱。 每个企业家都有各自成功的门道,对行业大多有深入的理解,作为投资人来说,还真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学习理解。

如今, 有不少项目有过度包装的趋势。 现在部分企业家的“忽悠”能力也与日俱增。 每到这种时候, 我会特别小心。你看刚过去的2017年,共享经济、无人货架、自动驾驶、区块链一波又一波。整个创投行业的“羊群效应“越来越明显,每次风刮起来都自称是颠覆性的,都是要出下一波BAT的。 但最后绝大部分的风口和新概念都很难持续。 真正能够持续的是优秀的企业家,踏踏实实地在变革和推动着产业的发展。

  所以我们现在真的不太关心短期的风口和资本市场的波动,我们更关心的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五到七年之后产业格局的变化。 毕竟我们的资源非常有限、只有专业化和垂直化一条出路。 我们希望能够打穿几个重点行业,积累一定的行业资源。抓住机会在战略上对重点赛道进行重点布局,我们相信,只要跑道不错,一定能够碰到好的机遇。当然,专注中也得拥抱变化。投资人永远不该沉浸在自己的幻觉和框架里面,总还是得倾听市场的声音。

   4、 AI技术已到收获期   

最后我想谈谈昆仲重点布局的赛道。AI大数据和教育是我们最近关注的两个重点赛道。我和我们另外两位合伙人以前都是做技术的。投资逻辑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AI、大数据,思路还是很明确的。我们确实有这方面的积累。包括我们的同学,同事,整个朋友圈,很多都在忙活创业。

人工智能的创业和投资起起伏伏,也很多年了。现在,这个技术到了收获的阶段,不少企业开始真正见到钱了,尤其在安防、金融等领域。继续往前走市场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对我们基金而言,人工智能/大数据是一条重要的跑道。

当然, AI这个领域也有很多特点。

第一,AI项目对团队的技术积累、技术能力沉淀有很高的要求,不像以前大家搞O2O、搞共享经济,凭借一腔热血和运营能力,靠烧钱大干快上就有可能起来。

第二,最近我们看AI, 重点还是得看比较明确的应用场景。就是得能落地,得能挣到钱。毕竟等泡沫过去后, 一直靠卖概念,卖故事还是行不通的。

   5、 教育有系统性的投资机会   

另一个方向就是教育。过去大家投消费升级,投衣食住行,投到今天自然就变成了投消费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疗。对很多中国家庭而言,最大的支出肯定是医疗和教育。

我从2006年、2007年就开始研究和投资教育领域,这几年我们看得很清楚,教育是消费升级比较明确的方向。而最近两年,教育有比较系统性的大机会。

教育市场过去三年的年化成长率是大约16%。如果整个行业成长16%,头部公司不成长个50%、100%就实在不应该了。预期教育市场接下来的发展速度只会更快,这是一个大背景。

  整个教育市场去年大约是3万多亿。而相对市场化的民办教育市场去年也有1.6万亿的规模。现在有很多大的子类都起来了,如K12学校、课外辅导,素质教育,这些都是几千亿人民币规模的市场。最近K12双语学校风起云涌。出国和课外辅导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新东方 、学而思的市值也都站上了100亿美金。

  过去几个季度, 教育企业的上市也很活跃。 瑞思英语 、博实乐教育、 精锐教育 、新华教育等都完成了IPO。去年在A股的教育企业并购也很积极,去年A股发生了20多家教育企业的并购,整个资本市场非常活跃。

在这个大背景下,好多优秀的创业者开始搞教育领域的创新,尤其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很快。除此之外,素质教育最近也有长足的发展。前两天我从江苏回来,他们那边的体能培训就很火。因为现在升学要考体育了。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了。比如,初中毕业男子立定跳远的距离就从2.2米提高到2.4米了。

为了把握这个领域的机会, 我们昆仲也建立了教育产业基金。我们在行业里面浸泡了这么久,大大小小露头的项目我们基本都见过,我们自己手里也储备了二十来家泛教育企业,其中也有很好的胚子,有可能做成伟大的企业。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王钧 昆仲资本昆仲资本 王钧复星昆仲资本王钧 昆仲复兴昆仲晨晖资本早驰资本昆仲资本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