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中年危机”
中年网红星巴克,这几年时运不济,年中事儿更加多!
作为全球著名的咖啡品牌,星巴克在过去几年里不遗 余力 的扩张开店,然而财报反应平平,股价常时间的横盘,最近更是经历了种族歧视关门休整事件,以及创始人出走一系列的水逆......
更惨的是:公司下调业绩预期,引发公司股价连续两日跳水,最终股价破功,一举破了横盘2年的内功,股价到了一个感人的位置。
大跌不是事,关键是现象背后的原因。本次大跌 源于一组惊呆了市场的数据。 6月19日,星巴克发表声明称,2018年第三财季全球同店增长率从3%下调至1%,这是近九年来的最低值。同时, 将在2019财年关闭美国的150家店面,过往每年关店数量约为50家,这一次是历史数据的三倍,这被视为星巴克在美国市场趋于饱和的信号。
也就是说宇宙网红星巴克,发出过气的警报了!!!
星巴克的前世今生
要get到网红为什么也会有今天, 要从三股咖啡浪潮说起,我们先说前两次。
第一次咖啡浪潮之速溶咖啡
1900年之前,在美帝,咖啡只是富人圈子里能享受的轻奢品。1901年,大批量生产的速溶咖啡粉的制作方法被发明,在二战时期,为了给在战场的士兵提神,美国军队提供大量的速溶咖啡作为配给品。速溶咖啡都是过度萃取的,味道苦涩粗糙。由于美军供量高, 美国大兵们大多产生了咖啡瘾,咖啡在这个时候成了部分人的“刚需” 。战后,大兵们的刚需还在,1938年,雀巢等企业抓住这个市场,迅速推出速溶咖啡品牌,首次把农业品变成标准化产品对所有美国人展开销售,速溶咖啡粉很快就带了一波节奏, 以新奇+方便的特点带起一波咖啡热,攻占了美国。
第二次咖啡浪潮之现磨咖啡
第二次咖啡浪潮,绝对绕不开我们今天的主角。最开始的星巴克咖啡馆只是卖烘焙好的咖啡豆的,那时候人们还是会买豆子和咖啡研磨机在家制作咖啡的,工作的地方就只能喝速溶了。1981年三十来岁的犹太销售员舒尔茨来到了西雅图starbuck,有幸喝到了新鲜研磨的“星巴克”咖啡,香醇的口感让他敏锐的意识到了机会, 他隐约察觉到了现磨咖啡的广阔市场。
接下里,他就开始了与(早期)星巴克的孽缘。为什么是孽缘呢,因为舒尔茨机是死乞白赖的攻入星巴克内部的,然后这个心机boy步步为营的走上了CEO的位置,将买豆子的星巴克进行的全新的改造。
因为故事太长我们概况一下:舒尔茨接下来二十几年的经历就是:
迫切渴望加入“星巴克”团队→被拒绝→成为“星巴克”市场总监→由于理念不合离开“星巴克”→创办自己的咖啡馆品牌“天天”→凑钱收购并重新改造星巴克的商业模式(标准化制作流程+第三空间)→成为星巴克CEO→带领星巴克走向全球。
星巴克并不是被第二波咖啡浪潮送上天的,相反是它创造了第二波咖啡浪潮。
今天的舒尔茨能够被视为;星巴克的灵魂掌舵手,并不是凭借他强大的上位能力。而是他像教父一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并用这种商业模式引领新的咖啡文化。
从第一次咖啡浪潮我们知道,是以牺牲口感来成全便利性的。 舒尔茨从豆子店星巴克那里获取了口感更佳的现磨咖啡制作流程,但是便利性的问题是没解决的。偶然去了趟意大利的舒尔茨,发现意大利人都是在聚集在街头巷尾喝咖啡的,人们热切的在咖啡馆social着。舒尔茨再次敏锐的发现,咖啡可以跟社交发生关系,然后就能进行病毒式传播,只要咖啡店的生意够好,就能不停的开分店,三步一家星巴克,便利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回到美国后,改造了意大利街角咖啡馆模式,发展现在的第三空间,然后将星巴克咖啡制作流程标准化。以此形成了一套咖啡知识、品味和培训的完整体系。
意大利街头咖啡馆
接下来星巴克大开分店,拯救被速溶咖啡毒的头昏脑胀美帝人民。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接手当时只有6家门店的星巴克,开始快速扩 张和 规模化。 从1992年上市以来,星巴克的股价上升了210倍。 它也成为了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的餐饮品牌,目前门店超过28000家。
简单来说舒尔茨版本的星巴克 是用更高阶的商业模式解决了标准化生产流程/产品+超出市场现有水准的口感这个问题,同时又高密度遍布开花的方式,解决便利性这个问题。
按照上面的商业逻辑,要说开店开到饱和了,应该大赚特赚才对。
但星巴克的问题有两个:
A:增长放缓,新的增长点存疑
B:第三波咖啡浪潮基本盘不稳了
星巴克的中年危机(上)
基本盘不稳定的星巴克:
(1)第三次咖啡浪潮之精品咖啡冲击
“标准化”这次词第一次成就了速溶咖啡的工业化制作,第二次成就了现磨咖啡的一体化流程。第三次则咖啡浪潮则得益于“反标准化”。
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店,因为是标准化生产,提供的咖啡口感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咖啡这种和红酒一样,不同的品种的咖啡豆,烘培方式,冲泡模式制作出来的口感是千差万别。重度咖啡癌的美帝人民不再满足现磨咖啡这种无聊的东西,他们开始追求更极致的体验,追求个性和差异化。 简单来说,消费又升级了!
以蓝瓶咖啡,Intelligentsia Coffee&Tea(知识分子咖啡),Philz Coffee为代表的咖啡倡导像品红酒那样品咖啡,像酿酒一样的用精细工艺制作咖啡,它们甚至直接把店开到星巴克的旁边,抢夺星巴克的高端客户。在星巴克股价横盘的同时,Philz Coffee于2015年获得来自雅虎,苹果高管等的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Blue Bottle 2015年完成新一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
而在低端市场,以麦当劳和邓肯品牌为代表的巨头,大举推出中低端价位的咖啡,与星巴克争夺用户群体,在市场饱和之后的星巴克,星巴克美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都是靠客单价上升提升的,因为交易单数没有增加或是在下降,星巴克也确实对其冷萃咖啡就行了40美分的提价 。可是存量的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下,星巴克这条路并不是长久之计。
(2)低糖主义盛行:
这些年除了咖啡,星巴克进化出了其他产品护城。 以星冰乐为代表的冷饮占到星巴克业绩的50%。 可是这一块也遭遇消费升级的降维打击。 和可口可乐一样,星巴克也要面临消费观念转变带来的问题。现在美国消费者对健康越来越注重,含糖饮料的受欢迎度在日渐消退。以明星产品星冰乐为例,2018年,销售额下降了3%。而在过去2017年、2016年、2015年,星冰乐的销售增幅分别是4%、5%和17%,星巴克需要开发更多低糖的冷饮,才有可能赢回消费者的心。
星巴克的中年危机(下)
增长放缓,新的增长点存疑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增长放缓是个很麻烦的问题。星巴克全球同店增长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增长少于5%。虽然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净利润为6.6亿美金,依旧在同比上升(1.2%)。但是已经出现放缓的信号,增长较快的 新兴市场 代表—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增长4%,与第一季度的6%相比有所放缓。 一旦业绩增长放缓,市场看不到潜在的成长空间,公司的估值也会面临下滑,股价很容易遭到业绩与估值的双杀。
(1)增量市场不再,“投资”出现边际递减效应
迅速开店给星巴克在美国市场带来了一些问题。
过去三年,星巴克在美国共增设了逾2000家门店,这个扩张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抢夺了现有门店的客流,造成了交易单数和客流量下降。研究机构Sanford Bernstein指出,随着新店开张速度加快,星巴克的交易增长速度从2012财年的6.5%下降至2017财年的-1%,也就是说 星巴克每家店的投资回报在下降。 目前星巴克在美国有超过1.43万家门店,已经超过了美国麦当劳1.4万的门店数,无论是星巴克还是麦当劳,都面对市场饱和的问题,对于星巴克来说:美国咖啡馆市场已经是门店过多的状态了,客流量很难再获得增长。
(2)中国市场代表的新兴市场也问题重重
星巴克在中国也面临着扩张过快的问题
中国代表的亚太地区是星巴克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但是中国,星巴克也陷入了扩张过快的问题。 星巴克新店一般比开业一年以上老店销售额更高, 星巴克倾向于利用新店推动销售增长,但也会加快市场饱和,新店分食老店的客流和销售额,影响整体运营效率。虽然中国市场广阔,但是星巴克的目标人群主要集中一二线城市,星巴克的店也密集的开设在这些地区,这造成了和美国市场一样的状况。在上个季度,星巴克报道称,其在中国/亚太地区(CAP)地区的比例每年上涨54%,因为它开设了29个新地点。但CAP地区的销售额也只增长了3%.。星巴克在5月宣称要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开店速度,可对下一个季度中国区销售额,给出的负增长的预期,也印证了这一问题。另外,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除了面临各式网红茶饮店的激烈竞争,在咖啡领域,Costa去年收回中国南方市场管理权,瑞信等品牌也开始逐渐崛起,精品咖啡Seesaw等品牌也在规模化;还有一批独立的咖啡馆在一二线城市兴起。
当一家优秀的公司进入成熟状态,投资者虽然在它身上赚不到成长的钱,但要是护城河宽广,股价稳定,高额的股息和分红也是有吸引力的。问题是星巴克底盘现在来看,也并不稳!,所以,星巴克这波妥妥的拿起了保温杯。
何去何从?
(1)竞选总统星巴克前CEO
作为一个混社会的老江湖,星巴克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主。2000前后,在星巴克的巅峰时期,舒尔茨觉得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享受人生了,没想到在2007年前后星巴克扩张过快进入了许多不相干的领域,业绩受到拖累;再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星巴克内忧外患,舒尔茨在旁听了一场董事会议后,被气的吐血,果断出山。他在制度和执行层面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砍掉部分分支业务,关闭了疯狂扩张时期盲目增加的店铺,砍掉了与主业无关的花哨产品,将星巴克从颓势中拉了回来。 2008-2017年舒尔茨重新执掌星巴克期间,舒尔茨的国际化战略大为成功,特别是中国市场,前面八年星巴克股价直线狂奔。
2017年辞任CEO,2018年决定出走,不同于2000年在星巴克的巅峰时期退位,舒尔茨这一次离开,是在星巴克颇为尴尬的位置,他不是没有对星巴克现在的危机做出努力,在遭遇蓝瓶等精品咖啡在高端市场的夹击之后,他有开发出高端分支—星巴克臻选咖啡,进行抗击,并在2017年亲自挂帅负责这块的链条,非常有意思的是臻选咖啡的英文名是Reserve(再次)。
令人惊讶的是舒尔茨星巴克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就选择离场。他本人的下一步计划也是进入政界,坊间八卦是去竞选总统。到底是因为看穿“Reserve”复苏无望,还是实在看不惯川普在美国上窜下跳(舒尔茨的政治兴趣很浓厚,多个公开场合抨击川普,有传言他想竞选的刚好是下一任美国总统,接替川普)。
(2)舒尔茨出走后,星巴克的股票可不可买
跌了一波的星巴克,让抄底党激动不已
华尔街仍预计今年星巴克的盈利增长18%。16.5倍的PE来说并不贵,再加上股息收益率为2.1%,看起来是吸引力满满。我们再看一下它的对手盘,麦当劳PE为20倍,股息收益率为2.4%,华尔街预计今年盈利增长16%。Dukin的市盈率更高,为23,远低于2%的股息收益率,分析师预计今年盈利仅增长13%。这些数字表明星巴克比它的对手盘要便宜。
然而,便宜的并不一定是好货,投资者要注意的星巴克风险收益比。
星巴克的增长问题很难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发生扭转,无论是美国市场加速关店,还是中国市场放缓新店开张的速度,都难以在短期解决根本性问题 (ps:其竞争对手也在加速扩张,大家进入了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 关键时期,创始人的离开,新的CEO出场更增加未来战略走向的不确定性(ps:部分分析师认为新的CEO约翰逊执行能力比不上创始人舒尔茨),接下来即使通过投资收购的路径来促进增长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投资者这个时候入局,相当于在确定(股息+分红)收益率一般情况下,买一个下滑的市场大背景中的投资标的逆袭的概率。
星巴克的增长阶段已经结束,进入成熟期的星巴克外部也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无论是通过新店扩张还是提价这些途径促进增长,眼下都有一定的问题。虽然股价大跌了一波之后足够便宜,但创始人的离场叠加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现在并不是一个好标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大多都不能像价投大师卡尔.伊坎那样通过收购企业,倒逼管理层改革,以催化出“便宜货”的内生价值的神奇能力。所以还是避开星巴克这个投资标的,或者说新催化剂出现之前先不要碰。
结语
《三体》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降维打击,“降维打击”来源于智力和技术都远高于对手理解力的一方,被打击的一方不光没有反击能力,连逃跑投降的机会都没有,被征服、灭亡得没有一丁点脾气。
因为降维”的意思是事物适应了固有的维度,去掉一个维度,进入了新维度世界,就会因为缺少了原来所适应的一个维度而无法生存。在商业领域,企业每一次的商业模式创新,就是进行新维度世界创造。消费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像前的,依靠现磨咖啡模式的星巴克,标准化的口感 服务 +生产流程曾经是它征战江湖的绝密武器,而当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追求差异性。标准化这个维度成了星巴克在新维度世界里最大的绊脚石!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里讲,“人斗不过命,命斗不过时间”再牛逼的企业也有自己生命周期,星巴克已经从一个牛逼的小年轻变成了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对于追求成长性的投资者来说,现在的最优解是,端起一杯星巴克咖啡,细细的思索,抛了星巴克之后,有没有更好的小奶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