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市场,饿了么、美团点评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重新站队的时间到了!
几个月前,金哥关注到一则“传闻”,说是阿里及 蚂蚁金服 计划对 饿了么 投资约10亿美元,估值达55-60亿美元。
当时,阿里、 蚂蚁金服 以及 饿了么 纷纷回应,对此不予置评。
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定。最起码说明存在这种可能。
重新站队?
现在,这种可能来了:
近日, 阿里巴巴 集团向SEC提交了20-F文件。文件显示, 今年4月,阿里联合蚂蚁金服向饿了么投资了4亿美元。此外,文件还显示 马云 持股阿里7%,阿里持有口碑38%的股权。
尽管不是“传闻”中的10个亿, 在金哥看来,4亿美元的投资,在业内,也堪称大手笔了。
据悉,2016年8月, 阿里巴巴 和蚂蚁金服就一起向饿了么投资了12.5亿美元,其中,阿里巴巴投资了9亿美元。根据阿里巴巴年报显示,阿里巴巴持有饿了么约23%的股权,再加上蚂蚁金服约为8.94%的股权,阿里系已经超过饿了么团队,成为饿了么最大的股东。
别的不说,光说 2016年当年,不算未公开数额的 滴滴出行 战略投资,饿了么已经融了22.5亿美元,仅次于滴滴出行和美团点评。
2016年,互联网巨头都在投入外卖。年中百度宣布将为自己早先收购的团购业务糯米注入200亿美元,并加大对百度外卖的投入。随后在10月,拥有外卖业务的美团和 大众点评 宣布合并,随后融资28亿美元。合并后,阿里巴巴退出,腾讯成为美团、点评背后的主导支持者。
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的整体交易规模已经达到64.3亿元,其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合计所占的市场份额就在85%以上,饿了么仅领先美团0.1个 百分点 。至于大众点评、口碑网,以及更多的小规模外卖平台,争夺的都是那14.1%的剩余市场。
看出来了吗?连外卖这个细分市场,也完成了那个熟悉的“站队洗牌”过程:百度外卖、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三家各为其主,合计占据了中国85%以上的外卖市场份额。
醉翁之意?
本来,阿里旗下的口碑有可能成为外卖市场的新变量,如今再次给饿了么补充4亿美元弹药,对各方意义在哪?
2016年,阿里不再提GMV,开始讲“新零售”的故事。为此,阿里私有化银泰、入股苏宁、投资 三江购物 。步入2017,阿里与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马云提出,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故事也随之进入高潮。理由是,这一概念被人渐渐接受,创业者和投资人开始有所行动,便利店成为那时的一个风口。
故事的逻辑是线上流量几近饱和,成为一个存量市场,必须整合线下流量。但是,线下流量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分散,不会像线上那么集中,所以需要抢夺各个场景入口。
由于餐饮是一个高频场景,所以口碑承担的责任不言而喻。口碑的策略是针对ToB,借助自己大数据的优势,帮助商家经营流量,而且从“码战略”到线下零售解决方案,口碑划定的半径从餐饮业扩大到了整个零售业。但是,事情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口碑所拥有的数据基本源自电商与 支付宝 ,要想用在餐饮业,不太精准。
至此,如果想要丰富自己的用户标签,投资饿了么不失为一个选择。因为如果想让用户从其他外卖平台迁移到口碑,不太容易;而如果投资的话,百度外卖不太可能,对于美团点评,一方面腾讯是投资方,一方面由于王兴的性格比较强势,接受阿里的安排也不太可能。
4月底,在饿了么的年会上,张旭豪向外界传达了未来饿了么要走的路:一是继续深挖外卖行业,二是向其他品类扩充。
张旭豪表示,饿了么当下的首要任务还是要继续做好外卖。原因在于,中国外卖平台在餐饮行业的渗透率不足7%,存在巨大潜力。其次,张旭豪认为,随着在线外卖和即时配送体系的成熟,大规模渗透消费品市场的战略机遇已经到来,那是一个30万亿体量的消费品市场。
总结三点便是,提升品质、提升效率、提高产品丰富性。10亿美元资金,则利于饿了么加强用户体验、快速扩张。
投资饿了么,阿里会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据报道,2016年4月,阿里和蚂蚁金服投资饿了么后,饿了么投后估值45.5亿美元,阿里系在饿了么占股接近30%。此轮融资之后,股权份额无疑将会进一步提升。
这样, 阿里不仅仅线上又多了一个流量入口,而且对于丰富用户画像,进一步提高线下拓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外卖的发展可以大胆的以电商作为参照,京东为什么可以崛起、海淘为什么会流行,他们分别代表着体验——速度快,产品品质与丰富性。
巨头厮杀
饿了么创立于2008年,想当年饿了么还不叫“饿了么”,而是叫“饭急送”。创立之初,为了筹建网站,注册既响亮、又让人印象深刻的域名团队成员商量了很久,进行头脑风暴,最后才选择了“ele.me”作为官网域名。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域名,创业团队才将名字改叫成了饿了么。改名之后,创始团队的成员都觉得挺好挺贴切的,在2008年7月17日手工注册了ele.me的域名。2009年4月,饿了么域名ele.me正式上线。
创业9年,在这片外卖江湖,饿了么也算站稳了脚跟,如今又有阿里巴巴这座大靠山,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目前,饿了么拥有一个超过20万人的配送团队,但只有其中的几千人,才是饿了么的员工。每天给用户送餐的十几万第三方配送员,都是由一个叫做“蜂鸟配送”的系统来安排的。
“蜂鸟配送”实际就是与滴滴、Uber的技术核心类似的一个即时调度、导航和结算平台,用于发布配送员招聘信息、订单分配、配送导航和资金结算,这有助于提高每个配送员的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订单配送。
在2015年8月底的一场发布会上,饿了么曾经披露过上线这一平台后,对效率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提升:当时,一个外卖配送员的标准工作量是28单/天;而当第三方配送员尝试“蜂鸟配送”6个月后,效率可以提高到35单/天。
不过饿了么在物流市场并非没有对手。至少在一线城市,达达快递员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在融资、发补贴、做物流之外,饿了么也曾经有过一些不那么像外卖公司的想法:
比如,他们想与那些可以做外卖生意的厨房合作,快速生产大量简餐。一方面,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在物流、食品质量等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压缩中间环节的各种成本,也能提高餐厅生产的性价比。又比如,他们已经上线了一个方便小商户采买粮油、米面、菜肉等原材料的平台“有菜”,通过与大型供应商合作,降低商户的运营成本,也可以从交易中赚取佣金。
据了解,早在去年3月份,就有网友曝料称,饿了么将并入阿里口碑网。此前阿里曾经以9亿美元出售了美团股份。BAT在外卖领域的战线也越发明显,百度外卖隶属于百度、美团和大众点评紧跟腾讯,口碑网与饿了么背靠阿里,这场战局中,与其说是饿了么与美团、大众点评的较量,不如说是BAT巨头们的厮杀。
说到底,这才是饿了么、美团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外卖公司应该做的事:用手里的钱,帮助建立其一个更完善、服务体验更好的产业链,并让所有相关者都能从中获益 。也只有这样,外卖平台才可能像滴滴、Uber控制专车一样在面对餐厅时占据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