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互联网20年红利封顶,补贴烧钱已成过去,全面启动收割模式
当 马云 在云栖大会借Beyond经典一展歌喉时,粉丝高喊“爸爸我爱你”的痴迷癫狂令人震惊。中国互联网20年造就了植根于潜意识深处的认同和狂热。
它所带来的自我心理暗示,就像《华尔街之狼》中小李的自嗨:
要表现得像一个现成的高富帅,你就会变成真的高富帅;要表现得你有无敌的信心,这样人们自然会对你 有信 心;要表现得你有无与伦比的经验,这样人们才会听信你的意见;要表现得像是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人,这样你最终会和我一样取得成功。
中国互联网为什么总能击败美国老师?
梅姐救不活的 雅虎 没落了,但它在中国投资的公司成功了;eBay做死了易趣中国,亚马逊与乐视传出绯闻,而阿里和京东都成功了; 携程 吞并 Expedia 的中国据点艺龙; Uber 烧了10亿美元后把中国业务交给了 滴滴 ;再加上把谷歌逼到香港的 百度 ,顶住Facebook和twitter的微博、微信,以及把youtube拒之门外的优酷、 爱奇艺 们,让Symantec和McAfee难受的360免费杀毒。总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使了什么手段,中国互联网公司手下的美国败将已然不少。这是事实!
但胜利的理由未必值得兴奋!
你可以说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特殊,足以发挥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转移优势,但真正的因素无非是中国公司更大胆、更敢于违背经济规律做事而已。
从 支付宝 开始,中国公司一窝蜂做支付,拿到支付甚至征信牌照的公司不在少数,中国网民真需要这么多支付工具?
最初,支付只是电商平台的一种壁垒保障,以 支付宝 为例,它与银行的交易成本是固定的,但为了迅速撬动需求,费率一直是随竞争动态调整,B端随着淘宝和天猫站稳脚跟,费率启稳在6‰的水平,C端逐渐收紧,直到最近终结免费提现。
时至今日,躺在用户惯性上的 蚂蚁金服 就有了转嫁成本的能力,而它捆绑了账户体系的沉淀资金却留存下来,为后来的衍生金融场景做好了铺垫,甚至可以拿银行祭旗了。
相比之下,美国公司做支付,就只是做工具,较少触及合作方和友商的利益。
比如 Apple pay不做账户体系,不沉淀资金,不做资金清算,只专注便利性整合,不烧钱,不秀情怀,这份淡定在中国互联网支付公司眼中不啻傻瓜。
从eBay分拆出来的Paypal主要依赖 高昂 费率生存,既没兴趣沉淀资金也不想挑战银行; 拉卡拉 的美国老师Square也仅是提供 程序 性、功能性的便利,比如银行按月结算,它是按日结算,而没有社区O2O之类的雄心壮志。
中国公司为交易流水、想象空间或OTT式的越顶截流而疯狂,美国公司普遍致力于社会成本更低的非颠覆式功能创新。
再说 滴滴 ,很多人震惊于它的大笔补贴,一是因为 Uber 在美国都没有这种魄力,二来腹诽这是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Uber在美国与 Lyft 掐得最激烈时,会不定期调价,比如年初在北美100个城市降价10%-45%左右,就是为了抑制 Lyft 的新一轮融资,但Uber很少用现金补贴司机,只是减少抽成而已,倒是个别小城市如佛罗里达的Altamonte Spring s,唯恐Uber运力离场损害当地经济,愿意倒贴50万美元的补助。
在更高烧的中国市场,Uber入乡随俗的烧了10亿美元后,TK还是把这个恶性竞争市场还给了滴滴,转而用控股的方式隐身幕后。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拥有全球市场+海外盈利的Uber要比滴滴更有烧钱的资本,补贴本身既谈不到什么技术含量,赔钱买量也算不上什么业绩,顶多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商业选择而已。
滴滴吞并优步中国后始终没有把那些“生而骄傲”的年轻人合并到自己的体系中,自然是很清楚这一点。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只培养两种创始人:一种是刘邦,另一类是项羽。
当年秦始皇出巡,仪从烜赫。
刘邦的反应是: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则是睥睨和不屑:彼可取而代之!
前者见猎心喜,后者蔑视权威,可说是创业者的精神鼻祖。
所以中国互联网公司烧了多少情怀,就会收回多少利润,它追求的不过是边际成本下降后的规模效应,是一统天下后的唯我独尊,他们变得比自己誓言颠覆的对手更贪婪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