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富士康,股价暴跌后的转型之路何去何从?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6月8日,历史上市值最大的一只“独角兽”公司 富士康 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601138.SH)正式登陆A股,股票名字为“工业富联”(以下简称“富士康”)。开盘后其股价涨幅就达到了首日最高限度,按照目前19.83元的股价来计算,富士康以3906亿的市值超过 海康威视 ,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券商预测称,若连续11个涨停,其市值将超过 贵州茅台 ,达到万亿。

作为富士康的缔造者郭台铭,这位台湾首富,身价也将从85亿美元继续大幅飙升,在全球顶级富豪俱乐部的排名也将大踏步跃进。

  不过,现实总是很残酷,在经历了三个涨停板之后,6月20日,工业富联在短短12个交易日里跌出了一条“华丽的抛物线”,股价遭遇连续暴跌,市值蒸发1600亿元,市值缩水将近五个 中国电信 的体量(370亿)!

那么,一直以来被外界诟病“血汗工厂”和“代工厂”的富士康,是如何摸爬滚打走向IPO的呢?其上市之后股价“一泻千里”的背后,究竟为何不被资本市场所看好?三十而立的富士康今后转型之路又该何去何从呢?

从低谷到上市,提升品牌价值之路并不好走

回顾富士康在祖国大陆扎根发展的点点滴滴,这家神奇而又神秘的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迎来了30岁的生日,而在很多人的眼里,对富士康的印象还仅限于“工人跳楼”和“苹果的代工厂”。确实,早期的富士康确实是以“代工厂”起家的,曾经的“连跳”也给富士康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可以看出,这些年富士康的成长之路也是十分的坎坷,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也属实不易。

在1974年,郭台铭在中国台湾创办了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集团。并在改革开放期间,郭台铭选择扎根深圳,在1988年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也就是今天的富士康,郭台铭便依靠内地工人降低生产成本,不断的拓展外销产业,业绩也获得了迅速增长。

而富士康真正被众人所熟知还是在1993年,富士康在苹果的低谷时期争取到了IMAC的订单。2002年,富士康踏入PC主板行业,3年后,鸿海出货量直逼行业巨头华硕,嘉技、微星、精英等传统主板大厂。2007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郭台铭与乔布斯见面并达成合作。对富士康来说,也开始从一家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百人小厂,逐渐成长为了“全球最大代工厂”。

  经过了30年的发展,富士康的客户现已经遍布全球,包括苹果、Amazon、Cisco、戴尔、惠普、华为、联想、NetApp、Nokia等多家知名企业。而对于一家全球知名企业而言,想要找到合格供应商 程序 十分复杂且历时长久,富士康的粘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今,富士康已是一家年收入近9000亿元、拥有员工120万人的“超级企业”,并且已经顺利在A股上市。很难想象,一个被外界称为代工厂的企业,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绩。

  其实,郭台铭一直以来都很想摘掉富士康“代工厂”的帽子,并且经常在很多不同的场合说:“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让笔者不禁联想到, 雷军 也一直在强调,小米不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互联网公司,不过,从各项数据显示,小米仍然是一家硬件公司,而富士康本身仍是传统制造业,本质上也还是代工企业。 

为此,郭台铭一直都有在尝试新的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门店+网站”的体系构想。2013年,富士康又推出了拓展品牌的在线销售渠道“富连网”。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从国外挑选创业公司,要创办自己的硬件创业公司孵化中心。2015年,从天猫平台撤下,富士康计划建设独立的业务部门经营富连网。 

显然,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不过,郭台铭并没有放弃,在今年1月29日,郭台铭还曾试图染指造车领域,小鹏汽车宣布成功完成B轮22亿亿元融资,富士康出现在股东名单中。以上种种迹象似乎都深深体现出了这家上市公司背后的焦虑。

富士康难以翻越的两座大山:技术与人工

眼看着富士康在不断尝试新的模式来证明自己不是一家简单的代工厂,心中不免会有一丝悲凉,那么,富士康在技术领域的造诣为何迟迟不前?以工人数量为傲的富士康又究竟在面临着怎样的痛点呢? 

从技术方面来说,其实在2008年上半年,富士康的产品手册里已经包含了4款机器人。2009年,富士康已有了10余款机器人。同时,团队也在美国申请了几十项专利。然而,2011年起,富士康就提出将在5到10年内装配100万台机械手臂,但“百万机器人”计划进展似乎并不顺利,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兴起,富士康机器人也逐渐落后了对手好多年。 

根据工业富联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至2017 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5%、2.01%和2.24%。尽管呈连年上升趋势,但比例依然不高。此外,过去三年,工业富联在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上的收入比重仍然太小,销售收入分别为9.34亿元、6.51亿元和9.6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0.35%以下。 

另外,通过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发展的企业,并没有利用庞大的体量而进一步努力研发出和美欧韩日匹敌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低端代工来获得主要利润,这样的企业,看起来似乎“没有灵魂”,而且,也即将触及“天花板”。 

根据富士康公布的财报来看,生产iPhone X的利润已经跌了40%。人民日报曾登过一篇文章,一台苹果手机,中国内地仅赚其中的1/20,包括中国工人辛勤组装的3美元。在苹果面前,无论是供应链还是代工厂,议价能力并不强。 

可即使如此,苹果对富士康而言依然相当重要。随着近期中美贸易战的战火不断升级,苹果公司和富士康的关系似乎也收到了波动,好好的苹果概念竟然成了股价毒药,现如今美国方面的风吹草动,都让富士康草木皆兵。而一旦失去苹果订单或苹果销量下滑,对富士康而言都将是十分沉重的打击。所谓的“国际代工”,在创造就业机会和利润的同时,其背后更多的是辛酸。

虽然与初创企业相比,富士康拥有绝对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受制于市场下端的制造业,富士康是一个典型的在技术上高开低走的企业,对互联网商业运作模式的不理解却是实实在在的硬伤。对富士康而言,代工一直是主要业务,其获取的利益远超过“转型”之后的互联网商业。当一种赚钱更为容易和熟悉的技能要被“抢夺”之时,传统企业中一定会出现很强的抗拒力。

再来看人工方面。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伴随着一个个鲜活生命落地时的沉重闷响,富士康的全国各地工厂发生了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这位“代工皇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而他所缔造的“富士康帝国”也被冠以“血汗工厂”之恶名,成了日后难以甩开的魔咒。 

尽管富士康针对“连跳”事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管理制度本身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地方政府滥用公共资源为富士康招工;富士康剥削学生工;严苛管理未改,工人自杀继续;加薪实为空头支票。

随之而来的后遗症也随之显现,如今富士康招人也成了难题,据了解,富士康已经采用贴钱招员工的方法,但仍不见起色。受制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却在劳动力方面捉襟见肘,这对富士康来说也更加苦不堪言。

“代工厂”模式逐渐褪色,破局之路该何去何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富士康就像A股市场上的贵妇人,乍一看去,冠冕堂皇,要多华丽有多华丽,似乎一切皆有可能。但将华丽的外衣揭去,就只是一个重资产的硬件代工企业而已。如果无法挣脱这个本质,想要在股市上有尚佳表现,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富士康转型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但转型远比创业要艰难的多,尤其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

首先富士康想要摘掉“代工厂”的帽子必须改变核心模式,只有掌握属于自己的整体生产链才能有所话语权。也就是富士康要开始延伸上游市场的研发与下游市场的成品销售,但这相当于要进行产业模式的更替,从单纯的再加工企业转型到技术、加工、销售的综合企业。这也就是郭台铭大肆宣扬的“工业互联网”。

站在富士康的角度,如果工业互联网的设想能够实现,那么苹果对富士康的身份将从上游任务发包商转换为产品设计商,作为最终产品的工业集成单位,富士康或许将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枢纽。

然而,富士康从纯制造转向品牌产品的业务多元化努力成败参半,部分原因是它无法与苹果等大企业竞争。而且,由于代工制造的商业模式,想要成功转型向工业互联网迈进,重新改造自己对于富士康来说绝非易事。

  所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似乎改善竞争原力,化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探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生产,才是富士康破局之路的最优解。而且,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确在逐渐丧失优势的今天,工作流程 自动化 还能够有效化解富士康在人工方面深深的痛点。

根据德银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10-2016年,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平均增长率是16%,对于工业公司来讲,增长率已经非常之高了。在自动化浪潮到来之后,对约60%的工作而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内容将实现自动化。

例如亚马逊部署了3万仓储机器人美国的科技巨头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基本上已经完全自动化,物流机器人取代了大多数原先需要蓝领的工作岗位。

不过,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失业,人工智能战略只是让智能机器人来替代“危险、枯燥、乏味”的人类工作。届时还会有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人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来面对“就业大迁移”。从人口数量角度来看,到时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

而在上文也提到过,富士康在机械制造、AI技术上也是有底子的,只是近几年跟进较少导致后劲不足,未来大可以加大投入,或者寻求与更多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加强自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竞争力。

据郭台铭透露,富士康正在打造智能生产基地,且目前打造智能生产基地的员工平均学历是硕士。未来5年,富士康也将投资超3.41亿美元招聘顶尖人才,并在所有生产基地部署人工智能应用。按照他的设想,富士康将成为全球创新的AI平台,而非仅仅以制造企业冠名。

  经历了起起伏伏,三十而立的富士康在A股上市后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但要真正提升品牌价值,富士康还需要更多的转向消费者行业,打造终端品牌。三十而立的富士康未来将会如何?“代工厂”的标签能否撕掉?只等 春暖花开 化茧成蝶了。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阿里巴巴股价暴跌英特尔股价暴跌联想股价暴跌陌陌股价暴跌京东股价暴跌腾讯股价暴跌股价暴跌吗三十而立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