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讯信用”匆匆下架,谈谈个人信用分的“烦恼”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月30日,腾讯旗下的征信平台腾讯信用正式向全国范围开放公测个人信用分,但仅仅一天之后就下线了。一个眼看就要引发全民刷屏的现象级产品就这么戛然而止,加上腾讯征信官方的有效信息披露实在有限,下线原因也就引发了广泛的猜测。
一个被广泛流传的说法是个人信用分涉及合规问题被监管叫停,不过,仍缺乏“实锤”,只是靠猜测。真正的原因留待后续官方的实锤信息,在本文中,我们谈一谈个人征信分的烦恼。

   1

2015年1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7月,央行完成验收工作,各种信用分悄然上线,8月初就有媒体报道称“ 8月上旬下发首批牌照”,市场一片欢腾,8家机构之外,据称还有30多家机构在竞争第二批牌照资格,其中也包括一些电信巨头和商业银行。

  上旬在平静中过去,市场在焦虑中等待,直至下旬,央行行长助理杨子强在某研讨会上强调,要严把征信行业进入门槛,在征信 许可 备案中把握好市场规划,对征信机构整体数量有计划,不搞多而乱。一些敏感的媒体嗅到了不同的气息,开始大胆预测,“此次这8家征信机构恐怕无法都获得牌照,央行可能只会下发6个或者7个征信牌照”。

相比央行征信机构,社会化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还包括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社交关系等,覆盖范围很广,以至于可以涵盖征信空白的学生群体。然而,数据源虽然广泛,但由于存在明显的信息孤岛现象,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堪忧,以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机构的信用分,可能差异巨大。同时,缺乏强金融属性数据也备受吐槽,没有金融属性数据,如何判断用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呢?

在数据监管方面,则涉及到数据保护的问题,如何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数据采集的边界在哪里,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被采集数据有没有完善的保护机制,出现了数据泄露有没有追责机制……如此等等,在立法层面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种背景下,试点机构在数据采集和保护上也就难免引来诸多质疑。 

举例来说,网购恶意差评、网络打车爽约、拖欠物业费等信息数据普遍被纳入各种征信分中,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差评是不是恶意差评?打车爽约就一定是打车人的责任吗?拖欠物业费的业主有没有其他的苦衷?……数据来源的精准性问题不解决,以此数据得出的信用分是否会有失偏颇,广泛使用是否会有失公平公正?

可见,并没有充分准备好。

在这之后,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了集中整治,监管对各类金融牌照的发放都愈发谨慎,个人征信牌照也就没了消息。不过,8家机构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大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候选机构也依旧对个人征信牌照虎视眈眈,甚至招行、浦发、广发等银行也陆续推出了基于银行账户的信用分产品。

大家依旧满怀希望。

   2

2017年4月,在“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央行回应了个人征信牌照问题,重申了个人征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三原则,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则明确表示,“八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在此前漫长的等待中,相信试点机构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了不安,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至此,8家征信机构依旧心存希望,继续努力,向着监管标准靠拢就是了。

问题是,对于市场化机构而言,三原则实在不容易达到。

独立性的核心要求是防止利益冲突。但股权纽带就在那里,再怎么澄清,也有股权关系,该如何自证中立性呢?

再看公正性。何为公正性?给每个人赋予一个信用分,究竟是促进了公正还是制造了新的不公正,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如监管提到“征信业务活动应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政治上的正确性,……不能当作把人分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工具”。个人信用用于评价信贷风险天经地义,但看上去,如果用于更为广泛的领域,比如根据信用分高低来决定是否享受VIP待遇,更像是制造了新的不公正。

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则一直都是难题。大数据时代,当数据成为宝贵的财富,还有谁会顾及到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的活生生的人呢?

在数据的源头,既有各类APP和网站正大光明地搜集留存用户信息,更有黑客拖库、木马钓鱼、内鬼泄露等黑产人士登场,这些来源不一的数据,层层转手,流入到各类机构手中,被用于从欺诈到风控的方方面面,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用户一直处于“裸奔”状态,成为虚拟世界中一个个的“透明人”,骚扰电话、网站广告、暴力催收等成为了屡见不鲜的事件。

可见,两年的时间悄然过去,如此种种,依旧是难以破解的难题。

被泼了冷水之后,后来便有了信联的传闻,后来传闻落地,百行征信横空出世,8家试点机构成为股东。再后来,便是腾讯信用推出了个人信用分的公测,继而匆匆下线。

   3

为何腾讯的信用分只是公测了一天呢?

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独立性、公正性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吗?强监管下,金融业务强调持牌经营,拿到个人征信牌照了吗?

市面上的个人信用分那么多,为何是腾讯的个人信用分呢?

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2015年之前,企业可以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为何2015年之后,企业就只剩下花高价钱购买第三方支付牌照一条路了。我知道你的答案是监管暂停了牌照发放,而在我看来,答案则是,2015年已经过去了。新旧之间、增量与存量之间,总需要一个时间界限。

那么,出路在哪里?

个人征信需要牌照,那么出路也许是不做征信业务吧。其实,偏离信贷用途的个人信用使用模式并不能称之为征信。在此意义上,远离了信贷,也就远离了征信,继而也就远离了烦恼吧。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腾讯信用全国公测腾讯信用分公测个人信用查询个人信用记录腾讯信用分腾讯信用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