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现大旗难扛,「分答」或许只是一场匆忙收场的营销闹剧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经历了短暂的火爆之后,风口上的分答最终变成了不知如何回答。这不禁让人开始怀疑分答产品到底有没有含金量,能不能扛起知识变现的大旗?质疑并没有错,因为以国民老公王思聪为代表的话题人物的加入则让分答从开始出现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靠营销起家的标签。

  尽管分答从一开始就受到外界的质疑,并让它的发展不被市场看好,但是最终分答还是拿到了融资。资本的看好让人们对于知识变现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而 话题人物本身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则让分答从一开始就积累的众多用户。这对于正处于资本寒冬的互联网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件让人眼羡的事情。

然而,资本的青睐并不能够让分答走得更远,自身的困境和市场环境注定了分答必将会是一场匆忙收场的闹剧。而在这一场狂欢背后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资本的趋利性和盲目性,恰恰忽略了分答的繁荣与没落背后的一些必然。

   分答注定只能算作是一场营销事件?

分答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一场与营销有着密切关联的事物。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真正能够让用户感受到好坏的是这个事物本身所能带给用户的东西。试问,分答真正带给用户的是什么呢?满足用户的痛点又在哪里呢?分答能够算做是一款互联网产品吗?分答未来的发展道路又在哪里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注定让分答会成为一场草草收场的闹剧。

   所谓的话题人物并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 分答的出现与一场话题人物带来的营销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等到话题人物被消耗殆尽之后,用户的痛点并未真正解决。按照分答的定位,它应该是一个以付费语音为主的另类的知识获取渠道,用户能够通过它快速高效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这必然需要极大的人才积累,形成所谓的专家库,这样用户才能从这个专家库里找到和自己的问题最契合的专家,并愿意付费听这个专家的语音解答。

然而,分答并没有做到从这一点切入。为了获取足够多的用户和关注,分答选择了用话题人物作为切入点。尽管在开始时分答获取了足够多的关注。但是,随着人们对这种模式猎奇心理的减弱,用户的真正需求开始被激发,并试图通过分答找到解决的出口。尽管分答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真正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分答在解决用户真正痛点的做法上并没有太多创新。创新的瓶颈不断出现让分答缺少了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的光彩夺目,“智慧的光环”慢慢消褪,最终变得黯然无光。

   肇始于话题人物的分答最终在话题人物这里遭遇到了困境。 用户的真正痛点难以用话题人物的存在得以解决最终让分答并不能成为一款优秀的产品。所谓的话题人物尽管成为了一款产品的爆点,但是并未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所谓的问题过于“前卫”让分答难逃问题审查的藩篱。

社交属性的知识变现必然会遭遇困境。纵观分答的整个生命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分答从一开始便和社交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交与知识变现联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将社交与知识变现强制联系在一起就会产生问题。从微信、微博之类的社交软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交软件的最大属性就是用完即走,用户的粘性并不是太大,产品对于用户输出内容的控制力同样很弱。而知识变现相对于社交来讲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知识的获取与学习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而从社交来的知识必定是浅显的,并不能够形成连续性。

分答以社交为缘起的知识变现方式必然会引起用户的体验的不断下降,最终会沦为一场只有所谓的噱头而没有实质性改变的“空头支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知识变现具有十分明显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的另一个表述就是封闭性和区域性。相对于较为开放的社交属性来讲,知识变现显然并不能够被分答所接纳,用户以社交进入,最终同样会因为社交属性与知识变现的冲突而选择离开。社交化的分答必然会面临知识变现的困境。

   缺少持续的创新让分答最终沦落凡间。 毋庸置疑,分答的出现是一次创新,它让我们在社交网络时代看到了一条知识变现的绝佳途径,然而这条途径不得不面对市场对其的不断拷问。在一个知识获取形式不断丰富的时代,如果单纯地将其附着在社交网络上,而不从其他方面进行创新,那么,昙花一现的分答必然会沦落凡间。

作为一款以知识问答为主的产品,分答的出现的确颠覆了人们对于这类软件的看法。然而,如果一款产品只是将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聚焦在营销上,对于产品本身并不做任何改观的话,那么这款产品势必会面临守旧的风险。当这款产品与不断需求创新的产品面临同样恶劣的市场环境时,分答面临的困难无疑要严峻得多。因此,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缺少持续创新的分答最终难免会沦落凡间。

   盲目切入,市场蛋糕过大,分答必然难以下咽。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以问答形式的知识获取形式都是一块硕大无比的蛋糕。而分答先从意见领袖切入只是走对了第一步。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分答显然无法承受其重。单单以意见领袖的问答为例,分答所要打通的市场和环节就有很多,而如果盲目地开源,而不从用户的精准性上节流,分答必然面临用户过多、过滥的风险。而等到营销的势头一过,分答面临偌大的市场必然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对整个市场将会失去控制,问题便会开始出现。

这便是市场定位不够精准和细化造成的盲目入局的现象。如果我们单单将切入市场当做成功的话,显然分答做到了。如果我们将深耕市场当做成功的话,显然分答并没有做到。

分答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弊端造就了其在进入市场时的喧嚣,同样造就了其进入市场后的黯然离场。作为一个营销事件来讲,分答是成功的;作为一款产品来讲,分答无疑是有待改进的。分答之下,我们看到了一场营销的胜利,同样的,我们也见证了一个产品的落败。分答的兴起与消弥让我们对于未来的知识变现无疑多了更多的思考。

   分答之下,知识变现还需继续探索

  无论在短短的时间内王思聪轻松赚到25万是不是震撼到了你,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利用知识进行问答是可以变现的。作为知识变现的有益探索,分答丰富了我们对于知识变现的理解。尽管分答如今出现了问题,但是知识变现这条路子算是走对了。分答之下,我们对于知识变现的探索已 经开 始,对于未来我们或许需要更多地探索。

   分答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变现的可能。 知识变现本身的封闭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之间始终都存在着某种悖论,分答在处理这种悖论上的创新性让这种悖论变得可以避免。更重要的是分答让我们看到了在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中蕴藏着的巨大消费能力以及他们对于稀缺知识的渴求。

以话题人物为发端的分答抓住了用户对于明星的追捧和猎奇心理,从而产生了“明星+知识”的积聚式的增长效果。这种以话题人物或意见领袖为代表的知识变现逻辑无疑成为未来需求知识变现的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而利用这些人本身的粉丝实现知识的变现同样起到了再次过滤粉丝的效果。对于未来知识变现的探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另外,从一个产品的角度来讲,分答的这种营销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粉丝的增长,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粉丝关注,对于产品的营销推广来讲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解决用户来之后的问题是知识变现的关键。 分答之所以会遭遇困境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并没有解决用户来之后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内容的审查监管、用户的社群维护、用户的自我管理等。吸引了用户的关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做好用户来之后的问题才是知识变现的关键。

   通过社群运营增强用户之间的强联系并实现用户的自我成长和运营,减少用户的流失,并从用户当中发掘产生于他们本身的知识和“粉丝领袖”,从而让用户能够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实现社群的自我成长,最终达到了知识变现后再进行输出的效果。

因此,解决用户来之后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粉丝的自我成长,更加关系到知识变现能否持续获得用户好感,并不断发掘出新的增长点,让粉丝成长成为引爆知识变现的下一个增长点。

   生也社交,死也社交。社交并非万能钥匙。 基于社交的分答让我们看到了社交的双刃剑属性,一味地依赖社交必然无法真正解决知识变现的问题,只有将社交与知识变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来以知识变现为主的产品如果想要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必须利用好社交这个利器,同样要避免社交对于用户体验造成的不利影响,让社交真正起到促进作用,避免社交的过度开放对知识问题审核造成的不利影响。

此外,分答之所以会出现现在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过度地依赖社交,过度依赖社交必然会削弱它作为一款知识获取产品的作用,从而让它最终沦为一款社交软件,而等到他们对于用户的吸引力减弱之后,它本身所附着的东西——知识却变成了它的软肋,最终必然会走向没落的结局。

   资本并非万能,同样会对我们产生误导。 分答在上线24天便获得250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 元璟资本 、 红杉资本 、王思聪和 罗辑思维 ,估值超1亿美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获得资本的关注让我们对于这款基于付费语音问答软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然而,我们恰恰忽视了资本的盲目性和趋利性,资本投资并不能真正反映整个市场的真正状态,更有可能扭曲市场的真实状态。

在资本寒冬下,分答获得资本青睐无疑让很多人都为之一振。然而,难道分答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市场格局吗?很显然,分答并不能承担起如此巨大的作用,更加低估了市场监管和内容审核对于一个产品的影响。如果我们盲目地以获得资本关注衡量一个产品的好坏,那么,我们很有可能会被资本所误导。

   神奇百货的沦落、papi酱的失色、90亿美元估值的血检公司Theranos的崩塌都在告诉我们资本的眼光并非万能,一款产品的好坏必须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才能真正算得上一款好产品。 如果一款产品盲目地讨好资本,最后必将会被资本所累,更会被资本误导,盲目收场的闹剧最终将会变得不可避免。

如果一味地讨好资本,一味地向资本靠拢,那么你做出的产品必将是唯资本为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到用户流失之后,资本将会显露出它的趋利性。唯资本为上的思路将会面临挑战,必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无论最终分答成败如何,我们都能从它身上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当付费语音问答成为一款产品呈现在你我面前的时候,无论从这款产品本身的创新性还是这款产品营销的前卫性来讲都让我们眼前一亮。分答之下,我们对于现有产品的探索已经开始,纵使如今在走弯路,但总比停顿来得好些。

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对于用户痛点的把控同样趋于纵深化,当单纯的产品衍生变得愈加困难,类似于分答模式的基于原有产品的创新变得充满想象。资本的搅局纵然让市场变得扑朔迷离,浪里淘金或许是检验一款产品的最佳手段。

本文被转载5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闹剧收场知识变现大旗金融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