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看陈年的反思会笑场,现在却是沉默与敬畏
1
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是关于 陈年 的反思。一个朋友发了一条如下的朋友圈:
那些年,陈年反思了陈年又反思了……
《陈年反思凡客2011:困难根源是管理层决策失误》(2012年1月)
《陈年反思:凡客患快公司失控症》(2012年9月)
《陈年反思凡客五年》(2012年12月)
《陈年反思:凡客盲目扩张,我和团队过于虚荣》(2013年10月)
《陈年:再不做好产品,会遭雷劈的》(2014年8月)
《陈年反思:远离产品是过去最大的错误》(2014年10月)
《陈年反思:凑热闹的公司都会烟消云散》(2015年1月)
看了这条朋友圈,我第一反应就是笑了。
陈年,是凡客的创始人,不知道多少年轻人记得。2010年凡客体曾经横扫过互联网,大家多少应该都有点印象。
陈年也是互联网和电商的老兵。他早期是文化界的主编,2000年与 雷军 一起创建卓越网,2004年卓越网以7500万美元卖给亚马逊。
2007年陈年创建凡客,用今天的话来说,2007年-2011年的凡客就是典型的独角兽企业,销售额每年爆发式增长,估值站上100亿元,在这四年内融资6次,金额高达4.22亿美元。
但在巅峰时刻,凡客过度膨胀,内部失控,最终从神坛跌落。据媒体报道,现在凡客员工仅剩180人,品牌也渐渐从大众视野淡出。
可与之比较的是京东,京东2007年拿到第一笔投资1000万美元,之后在2009年拿了2100万美元,从融资规模来看凡客在2007年-2010年还是大于京东的,两家公司也经常被作为标杆一起来说。
但是从2011年到2017年,凡客急剧缩水,京东的市值则刚刚突破了600亿美元,即将超越百度。
凡客做错了什么?
2
陈年的反思录中,头两年的反思还是在管理上,近两年反思的主题就一个,产品不行。
凡客在2008年的收入是1个多亿,2009年到了4个多亿,2010年就到了18亿,一堆投资人找上门要投钱,陈年膨胀了。
陈年反思说:“我们当时就觉得,我们凡事无所不能。只要我们能把这个产品做出来,肯定就能卖出去。”
2011年3月份到7月份疯狂进货,疯狂招人,公司疯狂地开拓,目标是当年销售突破100亿。
膨胀时代的纪念物至今还残留在互联网上,现在互联网很多人笑话陈年反思,估计跟当年的膨胀和嘚瑟过度有关,太嘚瑟的人一旦跌落神坛,大家就爱看笑话:
过度的膨胀压倒了凡客。到最后,管理失控,库存问题爆发,成为“吞噬一切的黑洞”。
凡客的问题其实用陈年反思录里的一句话就能概括,今天我看到这句话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那时候整个中国制造都开始堆到我门口,除了那些大家伙,汽车家电没有,基本上其他东西我们都照单全收,贴上凡客牌就敢卖。”
什么东西贴上牌子都敢买,这产品还能好么?我在2011年买过凡客的一条裤子,到货后我用手摸了下,根本就没穿过,当时就觉得质感太差了。
不过,永远不要低估历史当事人的智商。许多事后看来低级的错误,在当时一定有其极其合理的原因。我认为当年凡客的大跃进,原因有两个:
1. 前几年的增长,尤其是2010年凡客体爆红带来的销售爆发,让凡客对自己有卖什么什么成的高度自信;
2. 更关键应是为了尽快去美国上市。要冲收入,那就要不断做大品类。结果是上市没成,先把自己拖垮。
如果对比京东,再来看凡客,可能看得可以更立体。现在看京东能跑出来,确实不容易:
1. 选择的品类与赛道,找好自己的位置很关键。3C、家电类,线下有国美和苏宁巨头诞生了,一定有某种行业的特殊性,会出现一个线上的第三方销售巨头,不是京东也会是别人。
凡客一开始是垂直服装品牌,后来成为综合类平台。前者,作为一个独立品牌电商,现在回头看,很少有做成功的,陷入了与淘品牌们的人民战争的 汪洋 大海;后者,就是与淘宝京东竞争,这个红海不是一般人能扛住的。
2. 对产品的把控。京东始终强调只做正品,凡客贴上牌什么都敢卖,这种差别就决定了一个能成为600亿美元的公司,一个只能昙花一现。最终决定公司能走多远的还是价值观。
管理。京东的管培生制度已经是个现象了。其实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京东管理有多强, 刘强东 前两年都去美国读书跟奶茶妹妹谈恋爱了,但这根本不影响京东的运行和增长,这得怎样的管理体系才能做到?凡客人一多,公司管理就崩溃了。
3
如果是以前的我,看到陈年反思的这个段子,可能会笑场。但是现在,笑完以后,我陷入了沉默,产生了敬畏。沉默,是对创业艰辛的感同身受,敬畏,是对市场与产品的敬畏。
创业太难了,成功太不容易了,陈年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比说更重要的是,怎么做。我上面写了那么多,都是马后炮,关键是当时在极短的时间,要做出极其冒险的决定,并且坚持下去。
现在说起京东的成功,首先都会说京东自建物流的先见之明。当我复盘凡客的时候,我发现凡客一开始也是自建物流,这就是如风达。
凡客也看对了,也去做了,但是没有坚持。没有坚持非常可以理解,自建物流对资金的消耗是非常大的,物流拼的是规模效应,越大越好。在达到临界点之前,都是烧钱的。甚至可以说,自建物流就是个赌博,要么没有边界的扩大再扩大,要么干脆就别干,小规模不会有规模效应,不如用第三方。
如风达一开始扩张很快,但是凡客遇到问题后马上停止。作为反思的一部分,陈年说:“开始停止旗下快递企业如风达的扩张,主要是担心如风达并不能拿到足够多的凡客之外的订单。今年电商行业遇冷,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目前如风达的站点规模已进行收缩,员工人数压缩到2000人左右。”
谁都知道自建物流的价值,但是如果放你我在当年陈年的位置,是会叫停还是继续扩大如风达?也许,做成一个第三方物流会很有价值,与后来的小米也有深度融合之处,但也许在那之前,就已经拖垮了凡客。
从这里更能看出 刘强 东和京东的霸气,京东那样的物流建设规模,只有保持收入、品类的快速增长,同时管理上又不失控,才可能做到平衡。这是凡客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战。
陈年现在的理念是,专注于做好一件产品。有人说,陈年是一个文人,所以注定做不好产品。这话不对,另一个可以做相声演员的文人罗永浩干的是更复杂的手机,现在还越干越好。
罗永浩,甚至雷军,在做硬件的时候也都掉过很多坑。罗永浩说:“在供应链出了错误,我跟小米雷军聊天的时候,他说他过去的几年是硬件里面的全外行,他给了我一些建议,说了一下他的经历,我也说了我的经历。在这个交流里,他提到只要中小型的供应商他全部拜访过,我有中度社交恐惧症,除非要我去见才去见。”
只有深入产业,不断与供应商聊,才能越来越懂。陈年反思说,2009年之后他就没去过工厂,而是大谈模式与增长。
一个创业者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要去美国两年,要不要先关了公司,反正就几个人了。我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事情值得坚持,那么就算国内只剩下一个人了,也要坚持,井冈山的旗帜不能倒,倒了就立不起来了,只要旗帜不倒,铁甲依然在,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这也是我今天敬佩陈年的原因。忍受着舆论的嘲讽,大起大落的悲欢,依然埋头坚持,重新从一件衬衫做起。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归零,那么永远不要低估他东山再起的能力。
祝福你,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