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时代已到来,但企业还是要抓行业痛点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11月24消息, 由《英才》杂志发起、新浪财经、北京青年报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于2017年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在《英才》杂志主编 孟德阳的主持下, 华创资本 管理 合伙人 詹宏钰、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其 华 、 施耐德 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尹正进行了一场关于智能制造的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内容实录:
主持人:感谢嘉宾能够来到今年的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今年已经是中国年度管理大第十七届,也是我们英才20周的庆典。我们这场论坛的主题,大家可以看到是智能制造变革升级,非常契合我们今年的热点和风口。
我也有请接下来的论坛嘉宾,他们都是来自全世界最知名和最具影响力的制造企业。
下面有请各位嘉宾上台!
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热点,智能 制造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他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不断地利用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升级他们的产业、升级他们的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三位都是来自世界顶级企业,行业都是领军者,所以我首先有一个问题,我想先问一个尹总。
实际上施耐德电器是1987年就进入到中国了,我们也看到,其实中国这么多年,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产业角度,都是对智能制造提出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包括十二五提出的智能制造的发展,到中国制造2025。您怎么看这么多年中国政策层面对于智能制造持之以恒的支持,对于中国的制造来讲,这意味着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尹正:一方面我们是个制造型的企业,所以我们在中国有20多个工厂,有30年历史,我们也给我们的客户提供电气和 自动化 。如果是从整个国家的竞争力角度来讲,中国的过去30年、40年的增长,走的路还是一个投入和工业化的道路。当然现在看到的是上有阻碍,后有追兵。从上面来讲,德国也好,日韩,包括美国、法国的制造业,从高端智能化的路。
二是包括印度,包括未来非洲,带来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的元素,对中国来讲,这个提升是必然的,必须要保持这个地位。
第二,谈到智能制造有一个重要的是绿色制造。你可以说里面是可持续发展,另外对中国来讲,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制造大国,还是个出口大国,你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还是在成本上面。
所以能源的成本,因为中国本身的资源相对有限,所以它也必须通过智能制造带动绿色制造,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方面,当然这点,中午听小民总讲,要听党的话,跟政府走,按市场经济,我觉得这个基本上大的政策面,是很正确的。当然到企业,具体怎么做,包括我的两位同事也会讲的更深,这有更多的选择要去做。
主持人: 谢谢 尹总,接下来想问陈总一个问题,现在无人驾驶的话题特别火,现在从卡特彼勒本身的产品就有无人驾驶的技术上的优势。您作为一个大的行业的领军者,作为一个工程机械来讲,您怎么看从一个产品智能制造到整个行业包括产业的智能制造的升级的过程,也想请您结合卡特彼勒自身的思考和案例也谈一下。
陈其花:今天很高兴来参加我们的主题论坛,十九大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我们作为产业界,作为制造业实体经济,我们感到也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智能制造的时代已经来临。
卡特彼勒在全球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机械、矿山支援和发动机动力系统,包括汽轮机这样的一些产品作为行业的领先的企业,93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是从1975年进入,有40多年的历史。
卡特彼勒历年来秉承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创新、技术进步作为行业的一个标杆这样的发展理念,在中国同样如此。
所以您刚才谈到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无人驾驶的产品,我们通常都说像谷歌现在出来了无人驾驶汽车,在卡特彼勒我们已经丧失了大型的无人驾驶的矿山用的矿车。大家可能记得在长江三峡合拢的时候,那个时候一边是777的三峡的合拢卡特彼勒的大型矿车,一边是卡特彼勒大型的推土机。
现在这种大型的矿车,在一些大型的矿山施工的现场,已经做到了无人驾驶,全程遥控。因为那个施工现场非常地安全,艰苦的条件非常恶劣,所以提高效率,保证安全,整个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得智能产品智能技术得到应用。
我们现在推出了不仅仅是大型矿车,同时在推土机机也是无人驾驶,我们今年在北京的工人街展览会上推出的新一代的智能压挖掘机,也是以智能机器来开创美好的明天。
这些产品的智能,包括智能制造在卡特彼勒的应用,这个基于就是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的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的物联网和互联网,包括集成化技术,监测和传感技术的这些综合的应用,使得这些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发展的瓶颈,就像技术进入了瓶颈以后,起了一个迅猛的发展,使得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今天已经具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广大应用的社会效益。
所以我们感到我们进入到这么一个新时代,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向这个领域推动,包括我们在无锡的研发中心,我们的大型发动机的实验室和卡特彼勒美国总部的大型发动机的实验室,都是通过云来进入整个的远程的监控。24小时的工作,中国可以操纵美国实验室的发动机实验台,美国总部的发动机实验台可以操纵我们在无锡的发动机的实验台。
我们在天津设置的大型的发动机的先进技术的生产线,做到了装配生产,整个的集成化、智能化生产,我们在徐州建立的大型挖掘机的制造基地,做到了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利用六年来我们95%以上的焊接生产,实现了机器人的生产。
所以我们感到这个时代已经来临,而且我看到了很多在我们这个行业,我们的产业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主持人:谢谢陈总,陈总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现在变革并不仅仅是围绕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行业,可能是上下游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的升级换代。
接下来的问题我想问一下塔塔的詹总,我们知道塔塔作为一家印度企业在智能行业和中国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人口众多,相对成本比较低,尹总也提到了,它可能作为一个核心竞争力。
但是又有不一样的地方,想请您结合我们塔塔公司,您作为一个跨国公司这么多年的管理者,对于中国和印度制造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詹宏钰:塔塔是比较综合性的企业,不像卡特彼勒和施耐德非常专一。所以我就只能说跟我们相关的行业说。
塔塔集团每年的销售额是1000亿美元,2/3是在印度以外,所以说我们很多业务都是直接为欧洲、美国和中国有密相关的,跟中国不一样的地方,印度国内的制造业的基础相对是产业链比较单薄不全所以说明明有些地方很强,但是你的产品成本就下不来,整体的质过不去,是因为某些关键零件必须要进口,不像中国。中国几乎除了特别高端的芯片等等,高端的传感器,大多数都可以自己造了。我们的能力是没有人可以比的,中国的制造业的产值在七年前就超过了美国,现在是经不得了,等于说比美国、日本、韩国加起来还要大。
印度它的制造业,如果说欧洲、美国的,基本上是在欧洲的水平和美国的水平,在中国也是跟中国的水平没有差太多,我们在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企业就捷豹路虎的合资企业在常熟。当然还有一些汽车零部件、耐火材料、汽车设计等等。
塔塔的另外一个特点,印度的特点就是软件,在软件人才是非常多,而且成本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这点在很多国际的场合下,我觉得中国企业实际上很好,但是我们的成本还是比印度高很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会受一些影响。
主持人:刚才詹总分享了特别关键的一个点,塔塔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的企业,并不只是做一项的向产业链纵深发展的经营模式,所以我接下来还想问一个问题,这种多元化的方式,您觉得尤其是现在很多创新是在跨界创新,对于塔塔来讲,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哪些新的创新点?能够启发大家一下。
詹宏钰:我们的市场1/3的市场在印度,在印度成本比较重要,所以你不管怎么创新、怎么智能制造,最终你要给客户提供非常要质量好、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所以说在人力资本没有那么贵的情况下,你怎么样取得比较好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的竞争对手会超过你。
所以说这个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关于智能制造,因为我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推进,而且是我们在绿色环保方面非常注重。我们一直在推进这件事情,国际上我们基本上是行业水平,或者是比行业水平略高一些。还是主要是为最终的目的是给最终用户和我们的客户提供最好的价值。
如果价值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提供的,我们就要用人工智能,如果用其他方式提供的,通过设计的或者是通过其他方面的改变,在能够提供价值的情况下有竞争力的价格我们就这么做。
但是塔塔的特点是有很多软件,有一个最大的是TCS,这是印度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公司,它最近的转型非常厉害,是从大银行提供外包转到给互联网公司服务,这里包括现代制造业服务,比如说很多的汽车设计,很多的工业设计,很多的汽车电子等等,这些都是国际领先公司,他们的设计工作都是由我们来支持完成的。
所以我们很多的工程师,这个企业W有32万软件工程师,我们很大一部分是为这些国际领先的企业服务的,包括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等。所以我们间接地渗入到了这些领域。
主持人:我听明白了,实际上是由其他的行业,帮助整个传统企业在做一些科技上的服务,然后来提升其智能制造的水平。刚才陈总你也提到了天津和徐州的两个工厂,我听说这两个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是相当之高,而且天津工厂也是卡特彼勒在亚太地区投资单体最大的这样一个项目,您能不能结合您所在中国这些沿海地区投资,您刚才中国现对智能制造这些投资的政策上,您对当地工厂的这些设施上,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些对于智能制造具体案例上的一些思考和启示。因为现在我们知道中国现在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投资相对来讲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也想听一听卡特彼勒我们全球作为工程机械的领导企业您的思考。
陈其华:卡特彼勒在中国我们有一万名员工,我们有20个制造工厂,3个研发中心,3个物流中心,我们在中国同时发展了有300多个供应商,大部分的工厂我们研发以及供应链,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面有一些原因,因为卡特彼勒进入中国发展的这四十多年的历史,刚开始是引进美国的、日本的、欧洲的生产的产品,到中国支持重大的经济建设项目
到80年代还是技术引进,和行业12家搞技术引进合作,90年代开始投资。90年代国家是鼓励投资,当时我们好差的中国整个的投资,哪个区域是最具备中国投资的,从人才到政府的支持,到当地的资源到供应链整个的综合的评估,仍然认为在东海沿海地区是比较具备竞争性的。所以我们这20多年来的发展和扩张,基本上都是在沿线。
我想智能制造的发展,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新时期、一个新时代,因为我们看到了我们继续来作为高效的发展的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在于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我们的行业的经济的发展,现在开始出现一些不相吻合和瓶颈的矛盾已经产生了。这个矛盾的产生不仅仅是这样,当然在美国、日本,尤其是日本更是如此。
我们从去年的四季度,到今年的1到10月份,我们工程界行业,整个几乎是百分百的增量,行业需求增加,因为在过去的四年,4万亿的拉动导致了未来四到五年的低谷。这种增量导致产业链整个的扩张,这个扩张导致整个的技术工人的,尤其是制造工人,像焊接、机械加工、喷涂、装配,这些熟练工人明显的短缺。不仅仅是卡特比勒这样的跨国公司招聘,而且像供应链、供应商这种招聘也出现短缺,所以我觉得现在导致的这个是很大的需求,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我们看到了这点,开始在制造上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所以我五年前在徐州做总经理,当时我们就考虑到我们的焊接的生产、大型机器的焊接化生产,不搞机器人的柔性线生产,未来肯定是带来很大的瓶颈和发展。
第一,劳动比较艰苦,技术要求又高,需求又大,整个的供应和资源又短缺,而且质量要求也高,达到全球化的质量要求。
所以我们开始做焊接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我们这五年来实现95%的焊接全部是机器人焊接,而且激光跟踪,整个机器人生产线。
你要有一个系统来支持,整个基层化的生产,而不是单个一个工业机器人。我们通过这样做,我们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质量、效率得到提高了,机器人焊接达到普通焊接工人的3倍以上,质量可一致性。
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我们不能设想一个焊工焊了十年二十年以后,他的身体健康可能都会带来挑战。现在工人只是开现代化机器人的机器,操纵摇控器,这样对技术的要求简单了,对整个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社会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感觉这是一个必经之路,从现在看更是我们行业、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经之路。
看到西部地区,它有它的资源优势,土地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这些是吸引经济持续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它的挑战就在于人才。
好在我觉得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将来在西部地区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延展,我最近看到我们的一些能源发展都放在一些边缘的地区,包括南部,西南和西北。这些第一考虑到资源的发展的有效性,还考虑到通过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生产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降低了,变成了可行。
但是从生产的水平的提高,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还是整个系统,所以西部地区在整个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当时政府的支持到整个经商环境的改变,这些方面和东部的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可要提高的机会,未来的发展,包括国家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主持人:谢谢陈总,陈总刚才提到两个,西部和东部之间,可以说既有优势又有差别,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看到产业转型升级是有一个过程的,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里面你也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地点,它是一个系统就可能不是一家企业或者是一个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尹总,他们本身是对工业能效很在意的企业,他的服务企业很多服务对象就是制造企业的管理和绩效。
想听听您怎么看待陈总提的系统的概念,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解读整个智能制造升级的主体。
尹正:其实陈总讲的非常好,首先智能制造不是一个简单谁自动化高,而是一个信息互通,但是这个互通从最小的零部件,是从产品或者是工艺流程的设计开始,一直到整个零配件、组装、客户端,还有服务。
这是一个大的信息链的融通,因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首先要谈到智能制造很重要的一个还是要看产业,每个产业的业务模式不一样,有些是标准品大批量,有些是非常定制化小批量。我们有时候说你可能现软后硬,先不急着把硬件的智能化提高,而首先你得搞清楚你在处于的行业是什么,业务模式是什么。所以你首先恐怕是把你的信息管理提升上去。
我们有些工厂它绝对是小批量个性化的,但是这个时候每个都不一样,就算你 操作 工人,你得知道这个产品到他工位的时候,里面的这个螺丝要拧在哪,这个要能做到。
第二,我们也说先医后药,你自己把自己,大家每个企业包括我们的客户,实际上还是要以盈利为目标,不是以自动化为目标,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大家得理解哪些是你真正行业或者是你这个公司的痛点。比如说陈总讲的现在某一些地方的劳动力有问题,或者是质量的一致性有问题,这个可能是你的痛点,有的地方的痛点就是柔性化不够、个体化不够。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实际上是一个透明和共享的概念,因为我们我们八几年就说较透明工厂,所谓透明工厂就是信息流的透明。
刚才陈总、张总讲,现在有很多的技术从不管是芯片到采集,一直到整个的运算能力到云服务的沟通能力,都非常强大的时候,实际上是可以完全做到融合,把OT的技术,工艺上的技术和IT技术连起来,就是IOT物联网的概念。
最后,智能制造,不管是中部、中西部或者是沿海地区,还是因地制宜,看你自己的痛点是什么地方,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尹总提到了痛点这个词,我记得是互联网行业最愿意说的,怎么研究用户的痛点。尹总还说了物联网,现在大家说物联网更多是在消费端,所谓2C的消费互联网,更大的市场就是结合信息流控制、物流的控制,变到产业互联网。
我想问詹总一个问题,您提到塔塔作为一家企业服务的公司,很多信息是需要了解企业本身,给企业铺IT的解决方案或者是IT的服务,对于智能制造,您觉得先要了解一个企业,更多应该是同咨询类的或者是非技术类的服务入手更好,还是要直接面对比较直接地工程技术、IT技术,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入手比较好。
詹宏钰:TCS这个公司每年招了上万人,就是研究生、大学毕业生,其实他们招的人都不一定是学计算机的,学什么都有,机械、化工什么的都有,我也跟他们一些年轻人交流,还有中层和高层的人交流。
他们用的非常多的是在某一个行业干过一段时间,对行业比较了解,比如说为银行服务的,是把银行的专家来进行计算机方面的训练,然后才能够帮助银行解决问题
最后作为Cocding,其实可以教给软件 程序 员去做,但是你的方案流水,怎么做,程序怎么走,信息怎么流通,不是搞计算机的人搞出来的,都是那个行业专业做出来的,比如说为电讯公司提供服务的,都是电讯方面的专家,知道电讯系统怎么样工作,然后才给他编程编出来给他服务。
汽车也是一样的,很多外形设计、车身设计和车身的配重,还有发动机的往哪放,最后是怎么样的重量最适合抗撞击又省油省电。所以说是非常融合的,不是说软件工程师能解决一切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詹总说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融合的过程,我们也听到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也是不同行业融合的一个脑力激荡。
接下来我想请三位嘉宾再围绕他们心中最核心的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谈一下自己今天听其他两位嘉宾自己的发言和所收获的感想和体会。
陈其华:很高兴今天能参加这个论坛。就像刚才我听到詹总和尹总的一起交流,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我们看到的有两个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的话,在实体制造业发展有两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一个是质量,怎么能够使我们的产品和制造水平、制造水平达到全球化的标准,这样能够支持中国产业链的提高,支持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
二是效率的提高,随着中国的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地上升,现在中国的成本已经超越了越南、东南亚地区,超过了墨西哥、印度。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我们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怎么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继续保持我们的核心的竞争能力。这个就必须要在效益上要有改善。
所以我感到中国制造2025也是在这两个方面来着手达到中国的未来的制造强国。所以智能制造我感到必定会成为中国制造的未来的必经之路。
尹正:我非常同意陈总讲的,我们讲的不管是现在的阶段还是未来整个制造业往前走,精益生产或者精益管理这都是核心,陈总讲到的从质量和效率对效益的提升。现在有了这些科技手段和IT的手段,其实可以在精益管理和精益生产上非常大的一步,而且这个不但是在生产制造行业,其实往前也是讲到了设计端,从工艺的设计一直到越来越往存量市场、服务这边,制造业向服务化走,整个IT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现在工业基础,虽然还有很多的提到的地方,但是非常全,也非常扎实,供应链非常全。
第二,中国对IT特别是对互联网的应用的激情、热情和速度非常高,这个结合的速度,如果把精益生产、精益管理作为一个基础,中国的智能制造可能会非常快地有非常好的一些突破。
詹宏钰:智能制造我们现在讲的有点太多了,实际上我们应该做减法而不是加法,我们应该讲智能制造是为了什么,然后我们再去做那个事情。
比如说德国,它做的很精,你就取代不了它,我们现在就是喊口号,避免重复过去的,比如说前段时间时髦的词是光伏,搞跨多少个亿万的大企业,又搞LED,我看也够呛,产生搞大炼钢铁,很多钢厂都受不了了,又在搞汽车,现在汽车产能也在严重过剩,好的肯定好,不好的也大量地投,搞机器人、搞智能制造,没有品牌的汽车,很多机器人造出来的汽车质量还是不过关。
那我们就失去了搞智能制造的本意,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找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说智能制造就能解决的,必须要进行很多的脑力劳动,比如说芯片、传感器、核电、发动机,包括最简单的汽车发动机的技术,我们都不过关,我们就是不省油,这个东西怎么智能制造做出来的就比别人废油,那怎么办。
所以我们还是要集中精力解决问题,解决客户的问题包括服务等等。最后我们达到给客户拿出一个客户喜欢的、 满意 的、价格适中的产品。
主持人:谢谢今天到场的三位嘉宾,陈总的核心是必由之路,尹总是做精益管理,詹总是做减法。我相信对于企业家来讲,确实想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只有做出来才有答案。
感谢各位嘉宾分享精彩的观点,我们的论坛还将继续,本场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