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产阶级到底想要什么?(一文读懂如何做消费升级的生意)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商业计划书中常出现的什么'8090消费群体'、'城市新中产阶级'等,到底想要什么?”
是啊,他们付费参加早起打卡社群,为一个“逃离北上广”这种活动疯狂。本来听听流行音乐的他们却在周末去参加古典音乐培训。越来越对大logo和高端奢华的广告诉求无感,转而去追求一个设计师网红的个人作品。还愿意付费去掉视频开头的广告,只因为不愿多等1分钟——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跟上一代消费有什么不同?
一句话提出我的假设:
因为“担心无法完成人生的任务”,所以上一代人拼命攒钱,无论给自己买什么都要找一个理由。(比如偶尔坐一辆更好的车,会安慰自己说是为了见客户)
而这一代年轻消费者则更多把人生当成一个过程,所以约一辆更好的车毫不犹豫的说:“我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一下”。
所以,要获得这届新中产阶级的喜爱支持,最关键的就是:为他们想象中的美 好人生 ,提供新的答案。
为此,这篇文章为你提供了4种视角,帮助你寻找到”阻拦他们美 好人生 的因素“,并且提供更好的答案:
1. 太拖延,而不去做想做的事情——提供“带领”
2. 缺乏决心,而不去做想做的事情——提供号召
3. 缺乏能力,而不去做想做的事情——提供可达性
4. 注意力被浪费,难以做想做的事情——节约注意力
01
太拖延,而不去做想做的事情——提供“带领”
如果你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也就是各大创业公司商业计划书中说的城市新中产阶级,越来越愿意为上面这类社群服务付费。这个现象很奇怪,因为一本正版书也只要30块,但人们却愿意多花费几百块加入这种社群。
与此类似的,还有:
“每天坚持早起打卡社群”
“坚持健身线上俱乐部”
“4周系统化训练一个职业技能”
“3周,一起减肥5斤”
“36天只吃蔬菜”
“找一个晚上,约上你最好的朋友”……
这些服务或产品,到底为“年轻人担心错过美好人生”提供了什么价值,从而让人愿意付费呢?
实际上很简单,抛开“积极上进”、“自我提升”、“缓解焦虑”等表面回答,我想所有了解过时间管理的人,都见过这张图:
按照重要、紧急划分我们人生的4种任务,大部分人的生活是:
-
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紧急的事情(准备晚上会议)
-
疲于应付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回复微信)
-
闲时沉迷于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刷微博)
-
但是最能提高长期幸福感的、让你不错过美好人生的重要不紧急事项(比如系统化学习点知识),却从来不曾开始。
而这些“带领你去做”服务提供的价值,就是给你一个足够的理由和契机,让你开始去做并坚持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比如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的Jack,一直想要抽时间读书充电(重要不紧急),但一直拖着,一直等待着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让他开始行动。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比如一个小城市里沉迷于打麻将的大爷),但对这些有点知识,有点理想追求,想让人生过得比别人更有意义的城市新中产Jack来说,却制造了大量的焦虑感——
“都已经30岁了,25岁时制定的读书计划还没开始。”
“又是一年过去了,今天的自我提升又泡汤了。”
“同办公室小张每天既健身又学习,越来越自信积极,而我却……”
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他日常就喜欢的KOL“沧浪之水”,发起一个“一周领读,现在开始”的活动,给了Jack一个重要的契机,终于让他开始了计划已久的行动,并且在社群内通过打卡、监督、反馈等,让Jack每天坚持。
所以,如果你想进入市场为所谓的城市新中产提供产品和服务,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些人,存在什么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一直没做,一直等待一个契机开始?”
然后就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克服他们的拖延:
(1)制造时间压力,提供开始的契机
对于一件“有价值,但需要一定付出”的事情来说,消费者会觉得今天做和明天做没区别,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制造这种区别(比如发起活动),从而让他们下决心今天开始——“反正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既然今天有这个不同的机会,不如就此开始。等这个活动结束,下次自己开始更困难。”
这类似于为什么要有“新年大扫除”的传统——很多人一年都不擦玻璃或洗窗帘,因为这属于虽然重要但随时都可以开始的事情,但随时可以开始往往意味着随时都不会开始。所以出现了“新年必须大扫除”的习俗,给大家一个“今天开始做和其他天开始不同”的契机。
再比如传统耐用品的销售也经常用这个技巧——比如更换老家电、更换智能门锁等,其实消费者早就有了动机,但毕竟这个支出比较大,而且随时都能开始,所以一直不开始。
后来我们发明了双十一等节日促销,给大家时间压力(过了这次等明年),才给了消费者一个“今天买和其他时候买不同”的契机。
所以,你可以寻找这些消费者一直想做但一直没开始的,重要并紧急的事情,通过活动让他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