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总裁陈文渊的沃尔玛设想:配送到家服务和线上线下无缝链接服务
沃尔玛大卖场中国业务总裁 陈文 渊,2017年初正式入职。这位1978年于新加坡出生的职业经理人,过往职业生涯大部分在麦当劳(台湾、非洲)、咨询公司度过,之前没有实体零售运营,及沃尔玛工作经历。
所以,当《商业观察家》看到陈文渊 简历 时,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沃尔玛难道要做餐饮体验业态?第二反应则是,在选址拓店层面极富口碑的麦当劳、陈文渊过往在麦当劳创造的出色工作成绩,是否意味着沃尔玛在中国要开启新的扩张,尤其是在中小创新业态层面?
带着一些好奇,《商业观察家》近期专访了陈文渊。
陈文渊告诉《商业观察家》,他加入沃尔玛,工作使命主要基于三点。
一、从顾客角度思考
“有时候,你加入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本身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历史,但也可能会陷入惯性思维。我希望带给团队的是,重新从顾客的角度去想。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愿景,对未来5年、10年做一个长期计划。”
二、跨界能力
“目前,各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论是产业、零售业、快送等,相互之间越来越模糊。我可以为团队带来跨界的一些经验。比如,在咨询公司的时候,我曾服务过很多快消品、食品公司。因此,在经营自有品牌商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从零售商的角度去思考,也要从包装食品角度去看这个生意。”
三、专注
“加入沃尔玛,很多东西我需要学习,要愿意学习、聆听顾客、员工团队的声音,进而协助大家做最好的一个策略上的专注。中国市场机会很多,像“餐饮+零售”这样的业态有没有机会形成稳定性的商机?一定会有。机会太多,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大家专注在有把握的领域,鸡蛋要放在这个篮子里。然后,要有非常实际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大卖场
与陈文渊的“接触”是从大卖场业态未来发展开始聊起的。
当下市场,普遍性地“看衰”大卖场的“未来”。一是认为,如果非食面积太大,现在商超零售商没有办法做了。二是,在城市中心、在社区,上万平米体量的大卖场受物业条件(租金,及可供选择物业较少)刚性约束太大,难有发展空间。
陈文渊对于大卖场的理解则是,关于大卖场的未来,大家都在摸索,怎样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应对电子商务等的冲击。
“我觉得大卖场的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很多场景,大卖场未来扮演的角色也会像MALL一样,有非常多的选择,非常丰富的商品。目前,在三四线城市,对现有大卖场业态也还有很大的需求。”陈文渊称,“比如,让大卖场变得更紧凑就是消费者要的一个选择,也是对大卖场潜力的挖掘。”
沃尔玛近期在昆明、武汉、上海连开3家紧凑型卖场。该类卖场典型特征是,生鲜、食品占比至少达到50%,非食面积大幅缩减,整体经营面积则在4000-5000平米左右。
陈文渊表示,从业主的角度,紧凑型大卖场的选址更灵活,可以更接近顾客居住的小区。现在,沃尔玛正在摸索紧凑型大卖场的成功方式,未来每年,沃尔玛会开30-40家大卖场。“当我们觉得新的紧凑型大卖场有把握成功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把更大的开店比例给到紧凑型大卖场。”
而对于非食业务经营,是否全无机会?
陈文渊认为,非食业务未来还是可以经营,但是要看不同的品类。一些非食品类仍然非常有潜力。主要是那些不是很容易从网络上、专卖店上获取的品牌,大卖场仍还是一个很好的购物场景。
“强”生鲜
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一大竞争优势,是其的供应链能力。其拥有全球范围完善的供应体系,在进口商品、自有品牌商品层面,形成了独到竞争优势。
《商业观察家》关注的是,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内供应链优势培育有何作为,尤其是在生鲜品类层面。
陈文渊称,目前,沃尔玛的生鲜业务是盈利的。2017年前两季度, 沃尔玛中国 业务所取得的良好业绩表现,首功就是生鲜。其带动了沃尔玛整体销售增长,生鲜业务从今年初到现在有5-10个点的同比销售增长。
“在供应链优势构建层面,我们首先简化了供应链流程,提升商品到店的频率,这样商品新鲜度会更高。沃尔玛也在引入新技术构建供应链体系,比如区块链技术,可以对商品进行溯源,保障食品安全。区块链的支持会快速推动到生鲜领域,先是从猪肉品类开始。”
陈文渊表示,“举个简单例子,在供应链流程优化层面,沃尔玛已经采用可重复性使用的生鲜流转箱。过去,果蔬品类,从供应商到DC(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中心)到门店,其运输方式会有多道‘人手’处理环节,在供应商处用一个箱子装商品,运到沃尔玛DC后,则会将商品拿出放到另一个箱子内。这样的人手处理环节造成的生鲜损耗很大、商品品质下降。现在,从供应商到DC、装车、店内展示,沃尔玛会采用同一个可重复使用的生鲜流转箱,中间没有人手处理环节。所以,这些通过在物流等层面的渐渐改进,你会发现,沃尔玛门店内的商品品质、顾客接受度已经开始提升了。”
沃尔玛能在供应链层面持续优化,也得益于其过往对供应链的持续投资。
当下,沃尔玛在中国已经建立了11个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这个基础、业务量,可以让其向上游输出供应标准。
而对于生鲜业务规划,及未来投资重点。
陈文渊表示,沃尔玛对生鲜业务的规划是,生鲜业务的销售增长至少要高出整家门店销售增长的2-3倍。
“因为必须要依靠生鲜带动更多客流。同是,发展生鲜业务也能帮助我们加强后端的产品管控、农产直采能力。因此,在生鲜领域,我们会在上游做更多投资,比如在包装、制作过程中,以及跟供应商讨论更多长期的合作方案。”
陈文渊称:“这是我们觉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鲜供应链还有很多功课是必须要做的。这些不仅意味着提升消费者对我们生鲜的可信赖度,从竞争优势角度,也是其他几个竞争对手不可复制的。”
《商业观察家》问陈文渊,投资层面,未来会不会持续增加生配中心的数量。陈文渊称,数量不会增加,但会改造既有小规模生配中心,以增加其产能。
而对于生鲜业务,沃尔玛未来会否和京东生鲜进行一些业务协同、融合。
陈文渊称:“现在不是应该融合的一个阶段,是鼓励大家尝试新的模式,因为当下没有一个人有标准的答案。我们有自己的策略和方向,跟京东这块不是冲突的。当下,在沃尔玛门店附近也有一些新业态店开设,但是,这些新业态店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销售与客流。”
为消费者节省时间
作为商超零售业“新人”,以及餐饮业“专家”,由陈文渊领导沃尔玛中国业务。市场自然会对沃尔玛在中国尝试新零售业态产生联想。
陈文渊告诉《商业观察家》,会考虑,或尝试一些更小型业态店,以及增加餐饮等体验元素。其也分享了对当下出现的“餐饮+零售”、“超市型便利店”的看法。
对于“超市型便利店”,陈文渊认为,全球范围内,沃尔玛都没有做过7-11这样店型所经营的商品,因此,沃尔玛的店型创新要跟沃尔玛既有供应链优势去探索。“在我们比较小型的门店,大家会看到更高的自有品牌比例,同质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低大约30%。目前,自有品牌在沃尔玛当前销售的占比大约是5%,沃尔玛希望未来自有品牌的销售,相比目前会有两、三倍的增长。”
至于更小业态的生鲜经营。陈文渊称,“控制损耗对生鲜是非常重要的,生鲜经营一定要有量的基础,才能更好控制损耗。如果单店销量基础比较低,对护肤品等影响相对不大,但对生鲜就会造成比较大的问题。因此,小型业态的销量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非常小的业态里做生鲜,对于管控、库存,怎么去估计消费者需要多少,整个需求跟库存的比例是多少,这些是非常难的。会造成缺货,或者太高损耗、品质、鲜度等问题。”
而对于“餐饮+零售”,陈文渊认为,需求是有的,但是也不能取代大卖场、一般超市所能提供的服务。
“加餐饮的问题是,牺牲了一些商品品种的选择性跟一般商品的竞争力。同时,怎样才可以做到让消费者经常性关顾?亚洲餐饮竞争非常激烈,每当开一个新的品牌,平均寿命可能只有几个月,因为亚洲消费者希望在餐饮上有很多的变化。因此,如果过了兴奋期,消费者下次不来了,那么可能餐厅部分没有利润,零售这部分也没有得到很好收益。”陈文渊表示,“我们希望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什么?消费者每周需要买回家的日常生活物品,包括生鲜等,都可以到沃尔玛买到。加餐饮,会让经营变得更有挑战,顾客可以在这里买到、吃到一些海鲜,但也可能造成消费者不能在这里满足一周的日常生活购物需求。”
陈文渊称:“我觉得,消费者未来时间更少的时候,其实他们要的是,更便利的购物体验,能够在一个地方把每周都需要的商品,在一个业态里满足到。因此,我们还在探索餐饮形式。”
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购物体验,就是帮消费者节省时间。这一块,毫无疑问也需要从线上线下一体化层面去思考。
陈文渊介绍了沃尔玛在线上线下一体化层面的业务进展。
“为消费者节省时间,主要有两块业务设想,一是,我们跟京东到家的合作,当下所能提供的配送服务,限制在门店周边的3公里范围内,因此,我们在思考门店3公里之外的区域,有没有其他方式提供同样的服务。在时间上,现在我们是1个小时配送到家,未来怎样达到半小时,甚至15分钟配送到家。同时,在商品层面,送货到家的服务一定要品种齐全,不能让消费者上不同平台才可以购买到所需要的全部商品。”陈文渊称,“第二个努力方向,则是要把线上跟线下的购物体验结合起来,提供线上线下更无缝链接的服务,我们在进行小型业态创新尝试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更多体现。”
按沃尔玛的设想,如果要实现半小时,甚至15分钟配送到家服务。《商业观察家》认为,一定会基于门店覆盖密度,或者说终端覆盖密度来做配送服务,因为这样才可以形成“更短”的配送距离,以及更节省时间的配送效率。而若按这一业务逻辑,考虑到沃尔玛当下大卖场门店布局较分散的特点,未来,沃尔玛可能需要发展基于社区密度覆盖的更小型业态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