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豪赌消费金融,得牌照者得天下
在“金融去杠杆”和从严监管之下,上半年互联网金融众多细分行业的财务报表都不太好看,唯有消费金融“风景独好”,实现逆势增长。
根据智研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达到4367亿元,同比增长269%。2017年这一规模预计将达到9983亿元。
上市公司豪赌“消费金融”
从2009年开始试点至今,消费金融行业已发展成为“万亿蓝海”,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眼中的“香饽饽”,纷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7月21日, 中青旅 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138.SH)与中国 光大银行 及另外一家企业共同设立“光大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4月13日,上海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195.SZ,下称“二三四五”)与江苏银行、凯基商业银行及 海澜之家 (600398.SH)共同发起设立江苏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1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神州优车股份有限公司(838006.OC)与张家口银行、蓝鲸控股集团共同出资设立参股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消费金融究竟有多强大的赚钱能力,能够让上市公司蜂拥而上,乐此不疲?先来看两个例子。
互金寒冬中独领风骚
近期,二三四五公布的2017半年度业绩报告,让市场惊呼消费金融业务就是“印钞机”啊!
二三四五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为10.66亿,同比增长33.85%;营业利润5.34亿,同比增长127.09%;利润总额5.4亿,同比增长125.71%;净利润4.5亿,同比增长93.75%。
而公司披露,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是来源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
消费金融分为消费分期与现金贷,二三四五主要做的是现金贷业务,旗下的现金贷产品“2345贷款王”成为盈利利器。
除了二三四五,其实苏宁云商(002024.SZ)也从消费金融业务中获利不少。
苏宁云商旗下的苏宁金融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35.88亿元,同比增长21.64%;利润总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27亿元、2.92亿元,同比增长251.58%、340.71%。
财报显示,苏宁金融业绩大幅提升,是因为推出了“任性贷”、“支付收款宝”、“小微货速融”等消费金融产品。
显然,消费金融业务为公司贡献了亮眼的业绩,其强大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2017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的加强, 红岭创投 都宣布清盘网贷业务了,而消费金融却一枝独秀,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这也难怪上市公司们“垂涎三尺”了。
决定“钱途”的消费金融牌照
消费金融市场如此巨大,众多上市公司都想来分一杯羹汤,那么,谁能成为消费信贷的提供者?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在其发表的《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下称“《研究》”)中将消费金融市场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第二类是官方核准可监管的消费信贷市场,主要为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第三类则是未经官方批准监管的消费信贷市场,主要分为小贷公司、P2P网络平台和中介服务公司。
《研究》表明,“P2P和线下贷款中介公司目前还游离于监管之外,并无拿到合法营运的牌照,当经营出现问题时往往出现“跑路”现象,对消费金融行业安全构成威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对独角金融表示,“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自称为金融科技公司或者助贷机构都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
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查阅银监会官网发现,目前仅有21家公司拿到了消费金融牌照,不过市场上仍有很多未持有牌照的公司实际从事消费金融业务。比如国美金融、飞贷、 有利网 等。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接受股东和股东境内子公司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融入资金。
而未持有牌照的公司,比如飞贷,只能为借贷用户对接持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近期,飞贷就出现了因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出现借款难现象,在“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此类非持牌机构的发展瓶颈明显。
但消费金融牌照“一照难求”。2016年批准了7家,2017年迄今为止批准了1家。从2010年到2015年共批准14家,平均每年不到3家。
在目前已获得银监会批复的2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银行系有20家,占据九成以上。这或许也是上市公司纷纷联合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原因。
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其实是消费金融牌照的竞争,谁会是银监会的下一个“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