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融10亿美金,滴滴投放青桔单车,出行龙头的野心和困境
1月24日,《财新》一篇报道将摩拜新一轮融资的消息公布与众。尽管当事公司没有正面回应,但报道引用了了解此次融资进度投资人的消息,“10亿美金这个消息是准确的。”
巧合的是,第二天的1月25日,滴滴自由共享单车品牌青桔单车首批在成都进行投放。
共享单车领域从来不缺新闻。先是百车甚至千车大战;2017年开始,格局初定,摩拜和ofo成为行业前二;随后,数家共享单车企业陷入倒闭、拖欠押金旋涡。到此为止,还基本遵循着互联网行业发展逻辑。而正当市场都在预言下一步是两家合并时,创始人却没有按常理出牌,拒绝了资本的要求,甚至拉来阿里撑腰,结果却不了了之。
如果仅仅是摩拜、ofo两家共享单车的战斗,恐怕也不会引来这么多吃瓜群众。在这场游戏中,已经坐稳出行领域龙头宝座的滴滴已经走向前台,行业巨头入局,其所带来的势能可能比BAT这样的大平台更加强大。在无力控制ofo后,滴滴先后托管小蓝单车和研发自有品牌共享单车,准备亲自下场进入单车这个出行细分赛道。
对于滴滴而言,共享单车只是其出行版图的其中一块儿,并且是高频流量,作为行业龙头,没有不进军的道理。因此,滴滴推出自有品牌单车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意义,最起码目前是。但对于摩拜和ofo而言,尽管打败了其它同业,现在依然根基不稳,甚至都面临资金断流的危机,所以现在更多的是生存问题。
从这个层面来看,新一轮共享单车的竞争,摩拜和ofo将更加艰难。而此时摩拜完成新一轮10亿美金融资,获得了短暂喘息的机会,另一边的ofo却经历了合并受阻、外援流产后已经接近断流边缘。而看似不缺钱、不缺技术、不缺流量的滴滴更加轻松,但亲自下场也面临着由轻资产、重运营模式向重资产、重运营的转变问题,并且外部还有政策的种种限制,对于后来者而言,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滴滴的野心与难题
尽管经历了与市场斗、与政策斗的艰难发展,滴滴还是成为了国内当仁不让的互联网出行第一平台。从基础业务版图来看,目前已经覆盖了网约出租车、快车、专车、 顺风车 、公交巴士、整日租车、分时租赁、代驾等所有汽车出行场景。在生态方面,买了支付牌照,布局金融板块;研发自己的地图产品和服务。
俨然一个基于出行的生态型平台。但滴滴远未独立,其未来一段时间,不仅面临汽车出行市场的竞争,比如美团也推出网约车;还要继续拓展其它出行市场,比如单车,未来可能还包括火车、飞机。更重要的是,在生态这条路上,滴滴还需要逐步去BAT化,逐步摆脱对巨头的依赖。
未来一段时间,滴滴将面临多线作战的局面。网约车是其基础,无论美团如何搅局,滴滴势必死死保住这块市场。市场有观点认为,美团将发起新一轮网约车战争,并且事实上在一些城市,美团确实挑起了价格战。但是社长认为,当年滴滴快的之战的场景不会再现,首先,从技术、运营再到品牌、市场份额、牌照等等方面,滴滴的壁垒已经确定;其次,作为生活服务平台的美团,出行只是其生态的延伸,从逻辑上讲,其出行业务将更加垂直化,针对已有业务下的使用场景;更重要的是,政策层面将会进行平衡,比如上海已开始限制恶性竞争。
但是滴滴不得不防,平台的垄断惯性往往会给竞争对手创造机会,比如价格。从这个角度而言,滴滴的基础业务依然存在威胁。
第二个层面,滴滴前期布局的众多业务板块,需要继续深化。虽然滴滴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从公开信息来看,目前网约出租车、快车、专车是其三大流量入口,顺风车自上线以来,基本依然以北上广深以及省会城市为主,巴士业务更是停留在北上广深,并且逐步将侧重点转向公交信息查询方面,由此进入三四线市场,但是仅仅停留在数据对接层面,价值难以凸显。
如果说这几大业务属于轻资产、重运营范畴,那么近两年,滴滴开始切入重资产重运营模式,进入整日租、分时租赁领域,而这两大领域,远比网约车复杂的多。在整日租市场,已经有 神州租车 、 一嗨租车 等行业龙头,其在车辆、供应链、网点、牌照、管理等方面已经成熟,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等主要消费市场,牌照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后来者,想超车,似乎很难。而从目前分时租赁独立平台的发展来看,同样面临着停车场、牌照、充电桩(电动汽车)、损耗等难题,无法像纯线上业务一样,迅速扩张。
滴滴的业务布局基本完成,同时也面临着各领域的全面竞争。因此,已成为行业龙头的滴滴,一方面必须考虑盈利问题,另一方面却依然要增加投入,尤其在涉足重资产领域后。
单车之役
滴滴本来希望与腾讯联手促成摩拜与ofo的合并,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ofo的创始人希望他们尊重创业者。几经周折后,滴滴托管小蓝,自己推出青桔单车,意味着滴滴放弃了“摘桃子”的想法。
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最大的不缺性在于政策限制,滴滴本想通过小蓝在一些城市拿到的投放资格进入,但据报道在深圳等城市,小蓝单车因为拖欠押金等问题,在完成整改前禁止新投放。而最难的应该还是青桔单车,作为新加入者,在各城市投放政策趋紧的当下,第一步的网点布局都困难重重。此前字头社在《北上广深已投放过剩,共享单产勿以“产能”轮胜负》一文中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
而青桔单车选择在成都投放,据说也是因为该区域在共享单车方面比较开明。
共享单车本身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进入门槛也并不高,前期的玩家享受了政策红利,完成了市场占领;能跑出来的则源于资本的加持,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政策红利消失,资本再大也无济于事。
因此,现在的局面就是,摩拜和ofo有市场,有流量,但是无法盈利,还得靠烧钱。即使摩拜融到了10亿美金,按照去年一份测算数据结果看,其一年就要烧掉54亿元,也就说如果无法降低成本和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10亿美金也仅够支撑一年多一点。而以滴滴目前的行业地位和融资能力,钱并不是问题,但想迈过政策的槛进入市场,却并不容易。最好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三家合作甚至合并,但是目前来看已经不太可能了。
摩拜和ofo的故事已经很难讲下去了,即使希望通过拓展边界,由单车进入共享汽车等领域,也因眼前经营困境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难以实现。除非,有大资本愿意继续陪着烧下去。
而从滴滴来看,其还有另一条路可选。一方面推出青桔单车,一方面上线了其共享单车平台,试图将ofo、小蓝、摩拜等等共享单车品牌全部接入,提供统一的入口。也就是平台战略,以此将市面上的共享单车企业一网打尽。但是,作为摩拜和ofo来说,应该不会把自己的流量咽喉全部交给滴滴。
滴滴全面进入共享单车领域,并且通过自营品牌 和平 台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布局。但同时意味着,滴滴的故事正在越来越丰满,上市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没有盈利之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布局,一大功能就在于给投资者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