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繁荣背后存隐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股权投资”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国内大规模、频繁地进行投资,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但是在这场私募股权投资的繁荣盛宴下,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可小觑。应适当提高投资门槛,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防止全民PE热潮。

“投了近6年,本金都有可能拿不回来。”7月6日,一位在私募股权投资上“伤透心”的投资者李林(化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在“负利率时代”,一面是投资者趋利和避险的需求突出,另一面则是市场上鱼龙混杂、各类号称高回报的私募股权基金(PE)频繁出击。面对高收益高回报的“诱惑”,在品牌机构“背书”下,不少高净值投资者大手笔砸下数百万元。

然而,即将等到“收获期”时,“残存”的微利击碎了李林“美梦”。“当初宣传时给出的预期收益目标为"年化投资收益20%以上",而如今多个项目存在退出困难,其中亏损最大的一个项目几乎被腰斩”。

  北京某私募公司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私募股权基金普遍倾向于投资 高科 技产业,这类产品附加值较大,盈利水平也较为可观。但毕竟多数 高科 技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业内大部分公司也属于初创公司,因此投资风险也较大。这非常考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者的决策判断能力。

   投资火爆

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逐渐火爆起来,这一趋势延续到了今年。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给《国际金融报》记者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PE市场依旧延续了2015年的热度,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二级市场从2015年下半年恐慌性下跌中复苏的大背景下,基金募集、投资和退出各环节的数据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第一季度共有356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完毕。其中,已披露募集金额的269只基金中,募集到位的金额共1466.33亿元人民币,平均募集额为5.45亿元,较2015年全年平均募集规模(3.57亿元)明显提升。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大额基金募集数量较为抢眼。数据显示,在2016年第一季度募集完成的基金中,一共有48只基金募资超过10亿元,占所有披露金额的基金总数的17.8%,相当于2015年全年大额基金数量(共153只基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1/3。而这48只基金的募集总规模也达到了971亿元,占一季度募集总规模的66.2%。这48只基金中包括了多只大型企业与专业机构联合成立的产业基金,拟投产业包括金融、贸易、农业、汽车、能源、生物技术等。

在一片红火的发展态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目前似乎有一种全民玩股权的感觉,连并不清楚私募基金为何物,不知其募集资金投向的"大爷大妈们"都在加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领域,这实在是太疯狂。”谈及这一现状,上海某股份制银行资深理财师无奈地对《国际金融报》表示,有的投资者甚至将几乎全部“家当”都投入其中。

事实上,记者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今年初,我拿了100万元与亲戚一起参与投资了一个项目,据说上市成功后,钱就可以翻好几倍。”浙江市民张女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该基金的总资本投入要十几亿元。

当记者问及项目投向、退出时间时,张女士用了多个“大概”、“可能”等字眼,她坦言,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就是跟着亲戚投的,“亲戚之前投的一个项目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了,股价已从之前发行价的几块钱涨到了现在的几十元了”。

   警惕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私募股权投资并非“稳赚不赔”,而预期收益也只是“预期”罢了。据李林介绍,其购买的是某大型银行代销的一款私募股权产品——中航产业基金,基金规模在15亿至25亿元,存续期期限为7年。“投资了近6年时间,却发现离预期收益差太远了”。

《国际金融报》记者拿到了该基金2010年的推介宣传材料,“年化投资收益20%以上!”的目标格外显眼。

根据2015年度信息披露报告,该基金已投资项目为5个。不过,记者发现,截至2015年12月31日,5个项目中仅一个项目部分退出,退出收益为4445.94亿元。扣除管理费后,2015年基金实现净利润1538.61万元。

年度报告显示,另外4个项目“命运多舛”。一个项目在2015年4月7日“借壳”上市方案未获通过,一个项目的主体公司于2014年12月22日进入了司法重整程序,一个项目业绩表现未达预期,还有一个项目则拟在2016年挂牌新三板。

令李林最揪心的,就是那个进入司法重整程序的项目——天赫钛业。2015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9月,由于控股股东李俊文违规用企业为其个人高息负债担保,致使该企业不得不申请进入司法重整程序。而重整方案及未来的走向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德勤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对基金公允价值进行的评估:期末(截至2015年12月31日),该项目投资增值为-11305万元,增值率-51.39%。

对于2010年基金推介宣传时曾提出的预期收益目标,中航产业基金的代销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投资者回应称,这主要是基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以及企业运作情况等多种假设前提下作出的预测,并不是保底承诺。股权投资是一种市场化行为,根据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在获得较高收益可能性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报》记者多次致电基金管理人天津裕丰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记者将关于询问事件进展的采访提纲发至公司邮箱,但截至记者发稿,并未得到答复。

   量力而行

  其实,股权投资基金“亏损”的案例也并不鲜见。据上述理财师透露,此前其银行代销的一款私募股权基金也出现过问题,那是一个单一的股权投资项目,投向是 某家具公司 ,但后来伴随着“三公消费”收紧、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导致公司短期内无法实现上市,而原来的一些对赌协议也无法兑现。这个项目到目前还无法兑付。

  在财经专家 叶檀 看来,私募股权投资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领域。叶檀撰文指出,股权投资是个专业度极高的活,风险也极高。股权投资是十投八亏,剩下两个可以成功覆盖风险获得回报,这已经是专业人士的成绩。如果是非专业人士进入,十投十亏也说不准。不要老盯着 软银 的成功案例,即便是 软银 ,失败的案例仍然不少。“所以私募股权投资必须有门槛,让专业知识强、抗风险能力强的人投身其中,高净值群体相对而言经验比较丰富,即使亏损,能够承受这种风险”。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股权投资。”上述理财师告诉记者,股权投资占个人资产比例不宜太高,建议不超过10%。

  值得一提的是,“亏损”可能并不是最坏的结果,如果你不幸遇上“失联”私募,可能就会“血本无归”。《国际金融报》记者查询中国基金业协会公示信息了解到,截至7月7日,有24家私募机构已被列为“失联机构”在官网公示。其中,管理基金主要类别为股权投资基金、且在协会有备案产品的有10家。记者注意到,这些私募大多被曝出过兑付危机。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六宝基金维权事件,包括跳水冠军田亮、演员金巧巧等知名人士都“踩雷”了。再如,吉林华锐发起的“吉林省华锐高德股权投资基金”、上海誉银的产品“上海誉银富明投资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杭州生态圈扩建工程项目(渤海36号)”也被曝兑付违约。此前,被曝董事长“跑路”的深圳 金赛银 ,事发时有超过20只产品未兑付,同时公司存在资金挪用、项目超募等多个问题。

随意打赏

不是所有人都繁荣的背后股权转让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