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前传:王军找来常振明,1996年打破IPO“零”记录
中信董事长 王军
1994年秋天,王军把 常振明 召到办公室,很简洁地向他布置任务:“在总公司成立证券部,把子公司的所有证券牌照都收到上面,业务都归到一起,你来负责。你能搞定就别来找我,如果搞不定再来找我。”
数日后, 常振明 来王军处复明,说,差不多都搞定了,就 兴业 公司搞不定。
王军文:“是不是李顺生不交?”
常回答:“是。”
李顺生,时任中信 兴业 公司总经理。
王军让秘书把李顺生叫到办公室,坐定后,王军在他面前放了一张信笺,冷冷地看着他,话音不高。
“你交不交,交就让常振明过来,不交就在这儿给我写辞职报告。”
……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1996年,打破IPO“零”记录
1995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华夏、国泰和南方证券已经成了炙手可热的新巨头。它们在证券经纪和股票承销方面的业绩,简直令中信高山仰止。1994—1995年,全国共有614家企业挂牌上市,可中信连一家IPO主承商的资格都没捞上。 中信证券 总经理蒲明书记得,当时他们“只能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的名义,在几个IPO项目的招股文件上,尾随其主承销商之后,挂个‘分销商’、‘副主承销商’或‘上市推荐人之类的头衔’,在媒体和证券市场偶尔露露脸而已。在股票发行的盛宴上,人家大块吃透,中信最多只能分得一杯羹。”
王军看到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前景,这是中信未来真正发展的着力点,所以,必须花大力气。
怎么弄,唯一的路径就是必须担任一家企业IPO的主承销商。
这不仅是让 中信证券 声名鹊起的唯一路径,也是中信证券安身立命的根基。
常振明手下当时大概只有10个人,他对他们说,我们就是猎人,举手持猎枪,四处奔走,一旦发现目标,就要穷追不舍。
让中信证券真正打破IPO主承销商“零”记录的,绝不仅仅是靠“猎人的眼睛”和敏锐的嗅觉,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中信强大的人脉和中信的金字招牌。
1996年6月17日, 耀华玻璃 4500万A股网上成功发行,募集资金2.87亿元。中信证券因此收获承销费1000万元;7月2日, 耀华玻璃 4050万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中信证券终于实现了IPO项目的“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