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券商板块,大小券商的冰火两重天,未来谁将执牛耳,谁又会在洗牌中出局?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7年盛夏,A股再一次冰寒彻骨。

  就像君临在其他文章中总结过的,每年的 夏天 ,都是A股最冷的时候,不过往年,气温更多和业绩、预期、流动性有关。

而今年,却是和制度的搭建有关。

IPO注册制是否继续推进,汹涌不止的上市潮和金融市场去杠杆化,将A股指数打的痛不欲生,创业板鲜血淋漓,股民、利益阶层和专家指着刘士余骂个不休,内外博弈沸反盈天。

A股再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路口上。

这或许是证券行业最痛苦的时刻,也是市场化制度分娩所必须经历的孕期反应。券商板块的估值趴在谷底许久,是时候强势关注一波了。

  1

券商吃的是中介饭,对气候的冷暖变化极为敏感,行业好的时候和行业差的时候利润有可能相差上百倍,就跟玩过山车一样,端的是刺激万分。

不过,和其他强周期行业不同的是,别的行业有可能低迷了就再也起不来了,或者漫漫寒冬不知何时是尽头,你是无法预判的,一旦衰落了只能祈求上天的保佑。

但券商行业,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朝阳行业,银行保险、证券,未来最无可限量的就是证券这个幺儿子了,并且,周期轮回每过几年就来一波,现在撒下的种子,几年后必定满载而归,或迟或早而已。

最近十年,券商板块的利润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也就是说,老天爷已经给了你三次播种的机会了。

第一个周期:2007年,房地产牛市,2008年,金融危机打回原形。

第二个周期:2009年,四万亿政策牛市,2010-2012年,人口拐点大萧条。

第三个周期:2013-2015年,新兴产业+流动性杠杆牛市,2016年,金融去杠杆。

平均三年一个轮回,不管每年炒作的主题有多大的差别,房地产、基建、新兴产业,或许主角会不一样,或许登台的演员每次都换一波,但证券公司,一定是背后笑得最淡定的主之一。

天朝股市的卖水者,没有比这更确定性的生意了。

  2

券商是一门具有“确定性”的生意,但券商这么多,哪个最值得持有呢?

君临翻看了A股几十家上市券商的历年财务数据,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

   第一个周期(2007-2008)

全行业同涨同跌,不过相对来说,越是小券商,利润的波动幅度越大。

这样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大券商通常业务更多元化,利润更平滑,小券商业务更依赖经纪佣金,所以对牛熊周期的变化更敏感。

另外,牛市来临的时候,大量散户涌入,他们通常是来自小券商覆盖的二三线城市,而大券商所覆盖的地区,金融市场相对成熟与饱和,自然增长空间就要小一些。

  第二个周期(2009-2012)

2009年上涨的时候,仍然延续着上一个周期的规律,小券商的利润弹性比大券商更大。

但是进入下降周期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变化:

  除了 中信证券 因为出售 华夏基金 的股权,获得了额外的131亿元收益,让业绩走势特立独行。其他的券商,在2012年最后一年,大中型券商业绩仍在下滑,小券商却已普遍出现了利润的反转。

这里面的奥妙,就在于2012年开始创业板的牛市悄悄启动了,散户的热情推动了小券商的业绩复苏,而大机构客户为主的大中型券商,仍普遍挣扎在蓝筹股的半死不活里。

春江水暖,小券商先知。

   到了第三个周期(2013-2016)

气势恢宏的大牛市,让大中小券商们躺着赚钱,好不快活。当然,相比起来,还是小鲜肉更吃香,和年轻的散户、充满鸡血的股价打成了一片。

然而就在所有的投资者都在等着新的轮回出现的时候,潮水的方向已经改变,过去的规则不再适用了。

2017年第一季度,券商业绩发布,大中型券商全面反转,小券商却沉沦苦海,新的纪元开始了。

  3

看似一成不变的轮回背后,整个券商行业的生态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不是一个垄断型的行业,竞争者成百上千,每一家都不过是逐水草而居罢了,越早转型,找到一片桃花源,越早远离价格战的泥潭。

大约十年以前,经纪收入几乎就等于是券商的全部,大家看天吃饭,日子过得无忧无虑。那时候的繁荣,不光是牛市驱动,也跟整个经济的大环境有着相似之处。

比如银行业,那时候充分享受到了城市化的好处,不停的开营业点,开的越多新客户越多。

直至2012年之后,人口停滞,城市化放缓,危机便悄然而至,营业厅过剩了,互联网化冲击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了,经济转型期的债务风险也齐刷刷的暴露了。

这些骄傲与痛苦的往事,一个不落的全部出现在了券商身上。

首先是营业部的过剩,三四线地区还好,在一线城市就真是太密集了,隔条街就一家,一个城市有几百家营业部,哪有那么多人开户,尤其又是熊市期间。

于是一场惨烈的佣金价格战就开启了,当三线小县城的佣金费率还是千分之三的时候,一线城市已经杀到了万分之五、万分之三,赚钱越来越艰难了啊。

当三四线小地方的券商们仍在享受着垄断的利润率,为此窃喜的时候,结果另一场屠戮又开始了:互联网+大潮汹涌袭来。

开户不再需要去营业部了,网上就可以申请,这就让用户的物理转移门槛无限降低,服务体验的差异性也大大削弱了,再牛逼的投资顾问也挽不回散户冷漠的心。

证券经纪人和投资顾问被一批一批的扫地出门,成为技术革命的牺牲品。

  乱世之中,一批二线券商揭竿而起,比如 华泰证券 ,2006年的市场份额只有3.18%,排在了业内第九名,2016年,华泰做到了7.74%,跃居经纪业务市场的第一名,移动端客户开户数占公司全部开户数的90%。

  更多的券商,加大营销成本,和网络门户、社交媒体合作。比如腾讯自选股、雪球、 金融界 、 同花顺 ,甚至我们君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证券分析公众号新媒体,都频繁的得到各大券商发来的合作请求。

这场战争越来越激烈,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佣金价格继续跳水,直至终有一天将所有券商拖入到无法盈利的境地。

有报告认为,这个时间点将会在2019年到来。

低费用率的结果,必然就是行业的集中,小型券商被大量驱逐出市场。

以日本为例子,目前前6名券商占据了全行业85%的市场份额,以美国为例子,在大型券商中,经纪业务的收益比例都已经下降到了20%以下。

这个结果很快就会被复制,毫无疑问。

  4

想在这个惨烈动荡的年代生存下去,就必须仰望星空。

哦,不对,是瞭望灯塔。

灯塔国已经为券商行业的前景,指明了出路。

  在美国,券商行业经过一两百年的生长,枝繁叶茂,可以从事的业务之多犹如浩瀚繁星。每一家公司都在尝试业务创新,这是汗水 智慧 与铤而走险的较量,要么一夜暴富,要么葬身历史,留下传奇与悲歌。

经过漫长的淘汰赛,还能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生存下来的选手,都有着自己的必杀技。

证券市场上的所有客户和业务类型,不管如何千变万化,都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

首先是客户,可以分为四类:大公司机构、小公司机构、高净值客户、低净值散户。

   业务种类方面,可以分为三大类:

A  通道类业务

比如经纪、融资融券,均属于此,典型的特征就是:面向海量的低净值散户,低毛利、价格战,技术为王。

要在这个领域生存下来,关键就是渠道足够强大,通过技术的领先吸纳最多的用户,然后开卖更多的理财产品,基金、保险、黄金,以规模应对利润率的冲击。

这个领域类似于零售业的沃尔玛、亚马逊,便宜是王道,赚钱的前提是垄断。

B  中介类业务

比如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典型的特征就是:面向高净值客户和公司机构,收提成,高毛利,服务为王。

这个领域的特点就是,客户类型是多元化的,需求差异极大,很难实现垄断。比如,IPO融资和并购重组的专业能力要求不一样,服务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专业要求也不一样,海外房地产配置和债券基金配置的专业能力同样天差地别。

这是个非标市场,只要你抓住一个细分领域,做精做深,就能活的很滋润。

C  交易类业务

比如自营股票、直投VC股权、场外大宗商品、债券、外汇的交易,拿自己的钱炒,玩的就是心跳。

这类业务风险高、波动大,经常和杠杆结合在一起,牛市时高速扩张,资产数十倍飞升,熊市时资金链断裂,一命呜呼。

2009年次贷风暴时,华尔街五大证券公司中,其中三家,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先后倒下,吞下的毒丸正是这类业务。

时至今日,我们看美股市场,99%的全能型券商都消失在风中了。

   这个行业出现了三大趋势:

第一大趋势,针对低净值散户的通道类业务,被专业互联网券商蚕食殆尽。

嘉信理财,市值520亿美元

宏达理财(史考特),市值200亿美元

盈透证券,市值150亿美元

富达金融,市值115亿美元

亿创理财(E*TRADE),市值100亿美元

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券商,依赖于在线交易技术的比拼,价格战频繁,烽火不断,传统券商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第二大趋势,高毛利高风险的中介和自营类业务,几乎全部投靠了大型商业银行这个干爹。

高风险太可怕,每一次金融风暴就摧毁一批,最终让独立券商们纷纷折戟沉沙。

  比如2016年的美国五大投行,就有三家是商业银行, 摩根大通 、美银美林、花旗集团,欧洲的大型投行,比如德银、瑞信、瑞银、巴克莱、汇丰、法国巴黎、法国兴业,悉数是商业银行附属业务。

强大而稳定的现金流才是生存的根基。

  第三大趋势,全能型券商里仅存两个活化石了,高盛和 摩根士丹利 。

即使是这两家,也已经走向了差异化的道路。让我们看以下这张图:

摩根士丹利收缩高风险的交易类业务,强化相对更稳定的资产管理业务,并且尝试切入商业银行,向他曾经的兄弟摩根大通看齐。

摩根士丹利CEO James Gorman曾经告诉英国《金融时报》:

“我们的资源优势明显,我们是美国第十大银行(存款规模),做商行不存在什么阻力。”

他的券商面目正日益模糊。

只剩下孤独的王者——高盛了,交易类业务在高盛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一半,远远超出起家的投行业务,强者恒强。

  5

不仅美国券商如此,日本券商业也大致类似。

以SBI证券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券商挖走了90%的通道类业务,传统券商退缩机构客户,并且从早期的几十家公司分食,变成集中于五大券商、四大券商、三大券商……

环球同此凉热。

当然,这仅仅是券商行业的终极样本。

就像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崩溃之前,经历过煤炭钢铁水泥的鸡犬升天,互联网行业的阿里腾讯生态垄断之前,经历过四大门户、盛大巨人、垂直电商的浮华喧嚣。

从1970年代到2010年代,这个金融业的惊涛巨浪,整整拍打了半个世纪。

  首先是此前的十年,电子业新兴成长股大受追捧,比如德州仪器和 摩托罗拉 ,接着是一轮重组概念股的狂澜,资金泛滥的时候怎么炒都能挣到钱。

  然后轮到漂亮50大盘股的复兴,消费升级概念备受追捧, 迪士尼 的市盈率被炒到了60倍,宝丽来相机被炒到了95倍。

最后,石油危机来了,再美好的优质公司都经历了超过60%以上的崩盘。

危机接踵而来,苏联扩张、日本产业冲击、越战失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创下新高——这是美国战后经历的艰难时世。

绝望之黑夜,正是希望孕育的沃土。

于是,金融监管开始放松,政府希望通过金融效率的改进,提升市场的活力,IT产业开始发芽,苹果、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等科技公司先后创立,他们彼此嫁接,在几年后催生了美国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大爆炸。

第一步,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利率期货、期指期货、浮动利率债券、可变期限债券等金融衍生品创新诞生。

第二步,信用卡、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指数基金等IT技术的引入,进一步加快这个过程。

第三步,科技公司的市场迅速扩大,掀起一波IPO浪潮,推动了美国的产业升级。

第四步,传统产业的僵尸公司,成为了杠杆投资者的猎物,被收购、私有化、分拆、提升管理能力、重新上市,完成了产业的大重组,激发活力。

比如劲霸电池,本来是食品公司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后来被杠杆收购大王KKR私有化,激发了管理层活力后,第一年现金流就提高了50%,以后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8年后劲霸被吉列收购,估值从18亿美元涨到了72亿美元。

这些交易的背后,垃圾债等低成本融资手段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金融科技的创新,飞速增长的市场,将一大批新兴券商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了这个时代最闪耀的明星。

比如所罗门兄弟,通过押宝联邦住宅抵押贷款、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套利等新产品,迅速崛起,跃升为显赫一时的华尔街之王。

比如1980年代最轰动的纳贝斯克收购案,总资金规模超过250亿美元,而KKR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到20亿美元,背后站着的就是两大垃圾债大王——德崇证券和美林证券。

也正是在这个年代,高盛以“反收购顾问”的姿态脱颖而出,摩根士丹利的雇员数从250人增长到超过数千人,投行业务成为了利润膨胀的支柱。

金融大爆炸让美国的经济血液流动加快,重新恢复了活力,取得冷战之胜利,也同时成就了一大批华尔街的顶尖券商公司,为投资者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饕餮盛宴。

  6

如今,这个灯塔国的盛宴,正在本朝悄悄摆上餐桌。

新兴成长股爆炒过后一地鸡毛,重组概念股无人再敢接盘,漂亮50的好戏如期上演。但经济仍在低谷徘徊,迫使监管当局对金融的松绑明紧实松,注册制和IPO不断加速推进。

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各种智能投顾、量化交易和金融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新一轮的大爆炸革命近在眼前。

还有营业部的产能过剩、互联网开户的价格战,通道业务佣金率从万分之2.5,一路打到最低的万分之1.2。

最终强者胜出,弱者无利可图,纷纷出逃,在万丈悬崖前冒险一跃。

看2017年一季度的年报,A股各大券商的业绩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走势,两极分化吹响了号角。规模较大的一二线券商,业绩全面回暖,而相对较小的三线券商却继续坐滑梯,愁眉不展。

强弱分化之势,已经看得很清晰。

  先看大券商。

   中信证券 ,市值1900亿元,Q1利润增长40%;

   海通证券 ,市值1700亿元,Q1利润增长27%;

   国泰君安 ,市值1600亿元,Q1利润增长8%。

三家一线券商,经纪业务收入都已降到30%左右,利润稳定提升,股市的低迷似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作为一线券商,最大的特点就是业务多元化和均衡全面,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生存能力最强的王者荣耀。

那么,这三家券商彼此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呢?

  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最大的特点就是业务的均衡全面和强大,2016年营收380亿元,比海通的280亿元,国君的258亿元高了一大截,鹤立鸡群。扣非净利润103亿元,同样比海通的76亿元、国君的82亿元出色。

在年报中,中信骄傲的宣称,自己的“股权融资承销、境内并购、资产管理、融资融券、新三板股票发行”业务全行业第一,其他业务大多也是数二数三。

不过最牛逼的还是针对高净值用户的资产管理业务,这块业务为其贡献了四分之一的利润,仅次于经纪佣金,可以看出,中信证券的目标,似乎并不是要做“中国的高盛”,而是中国的“摩根士丹利”。

如果用一个字来定义中信证券,那就是“稳”。

   海通证券 和 国泰君安

这两家比中信证券规模小一点,业务也相当多元化,但是靠资产管理业务想要超越中信显然是无望了,于是开启了冒险又无畏的征途:

海通的第二大利润贡献来自“自营业务”,国泰君安则是“投资管理”,字面表达虽然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自我解剖中,海通认为是雄厚的资本实力,近年来通过大量发行私募公司债、次级债、短融、收益权转让、黄金远期交易、转融资等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底气,说白了就是杠杆融资的能力。

国泰君安则认为,自己最强大的在于FICC为代表的业务创新能力。什么是FICC呢,就是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的交易。

也就是说,作为坐二望一的挑战者,海通和国泰君安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发力交易类业务,他们才是“中国高盛”的真正学徒。

   再看二线券商:

   广发证券 ,市值1200亿元,Q1利润增长18%。

华泰证券,市值1200亿元,Q1利润增长6%。

中国银河,市值1200亿元,Q1利润增长10%。

申万宏源,市值1100亿元,Q1利润增长-7%。

   招商证券 ,市值1100亿元,Q1利润增长36%。

   国信证券 ,市值1000亿元,Q1利润增长23%。

这6家二线券商,市值在1000-1200亿元之间,和一线券商相比,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利润率更高:

扣非净利润率最低的国信证券,也有35%%,比一线那三家都要高。

最高的招商证券,营收117亿元,扣非净利润53亿元,利润率高达45%,膜拜中!

如此高的利润率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就是:垂直,专注细分市场,做单项冠军。君临带你逐一体检——

   广发证券

广发除了经纪业务以外的第二大利润来源,是投资管理业务。

不过这个投资管理,和国泰君安的投资管理却不是一回事,根据年报,广发的投资管理指的是“资产管理和为公私募基金提供的管理及顾问收入”。

在业务竞争力方面,广发强调了自己的唯一一个第一:投资顾问团队规模行业第一,平均咨询经验达9年以上。

作为根据地在广东的券商,广发将面向高净值人群的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还是相当明智的。

   华泰证券

华泰的经纪业务为其贡献了65%的利润比例,股票通道业务市场份额7.85%,基金通道业务市场份额20.33%,都是业内第一。

由于国内的牌照限制,华泰证券扮演了“互联网券商龙头”的角色,2016年通过移动客户端开户比例高达91%,这个角色正在不断强化,蚕食其他的竞争对手。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排名,华泰的份额提升了的同时,排在他后面的12个竞争对手全部被挤压了。整个行业正在向着一家独大的格局演进。

  中国银河

如果说有哪家二线券商的经纪业务能够跟华泰掰一下手腕,那就只有中国银河了。

2016年,经纪业务为银河贡献了超过76%的利润,比华泰更夸张。不过,和华泰着力于互联网不同的是,银河的优势在于线下营业网点,他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360家分支机构,覆盖几乎所有地级市,规模业内第一。

申万宏源

在6家二线券商中,申万宏源是相对面目模糊的一家,缺乏独当一面的利润支柱。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申万宏源的历史,这家公司起先由上海的申银证券和万国证券合并,接着又跟来自新疆的 宏源证券 合并。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并购重组合成的二线公司,弱弱联合,抱团取暖。

缺乏强有力的特色业务,使得申万宏源的利润率在二线券商中相对偏低,业绩也是连年拖后腿,在2017年一季度的二线券商利润排名中,申万宏源是唯一一个负增长的。

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招商证券

招商证券的2016年营收只有117亿元,扣非净利润却有53亿元,追上了营收规模比他大四分之一的申万宏源。

如果说申万是大而不强的代表,那么招商就是小而精悍的代表,其45%的净利润率排名业界第一。

那么招商证券强在哪呢?

第一,招商的ABS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全行业第一,简单来说,这块业务就相当于美国的垃圾债,是1980年代美国金融大爆炸的主力创新之一,至今依然是美国债券市场上的第一大品种,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成就了华尔街一代天骄德崇证券。

而如今,在我国30万亿元的债券市场中,ABS债的比例不到5%,前景诱人。

第二,招商的公募基金分盘股票交易量和交易佣金业内第一,托管与服务外包业务规模业内第一。

第三,招商是业内创新产品最多的券商,2016年承销了市场首单外国非主权机构在大陆发行的公募熊猫债,业内首家推出机构客户定制资产配置MOM产品,公募FOF基金托管业务等等。

第四,招商在中小型科技公司的IPO业务方面业内领先,投行业务占比20%,是仅次于经纪业务的第二大重点发展业务。

  第五,招商证券有个好平台,可以跟招商局、 招商银行 、 招商地产 、 招商轮船 等招商系共享客户资源,交叉销售。

可以说,招商证券在客户资源、创新意识、高成长业务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这是他能够利润率傲视同侪的根本。

   国信证券

作为二线券商中规模和利润率都相对较低的一家,国信证券其实是一批黑马。

比如在2014-2015年的大牛市中,国信的利润增速分别为134%、183%,一二线券商中排名第一,2017年Q1的利润增速23%,同样有不错的表现。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国信的投行业务有特色。根据年报,2016年国信的股票承销家数业内排第四,再融资家数业内排第三,资产重组项目数量业内排第二,资产托管数量业内排第二。

  为什么都强调是数量呢?

因为金额和市场份额实际上达不到这个位置,靠中小公司的项目数量刷上去的,这反映了国信的特点,全力以赴,抓住中小创公司的融资需求风口,成就创业板之王。

以上就是A股最大的9家一二线券商,基本上囊括了各种业务的风口位置,也因此在2017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中,绝大部分都获得了利润的增长。

和他们明媚的阳光相比,三线券商真是一片愁云惨淡。试举几例:

   方正证券 ,市值700亿元,Q1利润增长-52%。

   光大证券 ,市值700亿元,Q1利润增长-1%。

国投安信,市值500亿元,Q1利润增长-30%。

   长江证券 ,市值500亿元,Q1利润增长-13%。

   西部证券 ,市值400亿元,Q1利润增长-34%。

…………

80%的三线券商,一季度业绩都处于负增长寒流中,和一二线券商的强劲反弹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除非牛市重临,还能依靠相对较高的经纪佣金率获得片刻欢愉,否则你拿什么去和一二线大券商们拼机构业务呢?

根据灯塔国和霓虹国的券商进化史,这批小券商中的90%都将在金融的惊涛骇浪中葬身海底,或者投入大券商的怀抱。

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绝望不舍。

  7

附2016年券商IPO主承销金额排名前10:

起底券商板块,大小券商的冰火两重天,未来谁将执牛耳,谁又会在洗牌中出局?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随意打赏

冰火两重天。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