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问3》看为何国产电影票房频繁作假

PingWest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这两天,我的朋友圈已经被推荐《疯狂动物城》的各类文章所“攻陷”,这部制作精良、口碑满分的迪士尼新作票房一路走高。于同一天上映、同样取得高票房的影片《叶问3》却因“虚假排场”、“票房注水”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背后的根源却指向插足电影行业的P2P资本。

截至2016年3月8日上午11时,上映仅4天的《叶问3》票房突破5.3亿元人民币。多家媒体的报道,《叶问3》上映以来,陆续出现”平时票房萎靡的影院被包午夜场”、“原本38元的票价突然飙升只208元”、“个别院线加开几分钟一场的无效场”等惯常的“买票房”行为。

这已经不是国产影片第一次在票房上出现问题了。《捉妖记》就通过类似的方式将票房刷成了当时的历史冠军。在此之前,通过在线销售平台、团购平台等由发行方自己购买电影票再以打折的方式二次销售在电影圈也不算新鲜了。票房好,会影响观众去看,进而增加更多票房这种逻辑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发行方何苦大部分票房都靠自己刷呢?说白了,为了赚比票房更多的钱。

zongju

网传一份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不过文件本身疑点比较多,真实性并不可靠。

《叶问3》的发行公司大银幕(北京)发行控股有限公司,是上海快鹿旗下公司。据 娱乐资本论 的调查,快鹿集团在此次《叶问3》的发行中,与大量影院签订了“包场”协议,仅上海一地,牵涉的影院就接近200家。

“我现在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帮一群放高利贷的人洗钱。”多名快鹿集团的内部人士间接承认了发行方“买票房”的行为,“如果说之前的‘票补’,还需要消费者参与,但这次,他们想买多少票房,直接拿钱砸,简单粗暴。”

快鹿集团拥有多间P2P、基金公司,当中包括A股上市的神开股份及香港上市的十方控股。上海快鹿董事局主席施建祥是《叶问3》的制片人,于今年2月成为十方控股董事局主席。神开股份与十方控股在《叶问3》止映前,以保底发行名义各以1.3亿元购买部份票房拥有权,而保底的目标为10亿元。十方控股的票房拥有权,卖方为上海快鹿旗下的上海合禾影视。

所谓保底,就是制片方与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签订一个对赌协议,先制定一个数额,如10亿,如果实际票房低于10亿,保底方也必须10亿元跟制作方结算,但如果超过10亿元,保底方就会获得更具优势的分成收入。

目前雄踞2016中国票房榜首位的《美人鱼》也参与了一份保底金额在16亿~18亿元的对赌协议。《美人鱼》截至今日的票房高达33亿,并且将延长放映至6月,保底方的收益已经远超预期。

快鹿对《叶问3》的经营不仅如此, 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 ,这部电影在2014年筹拍阶段,就曾通过P2P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资金(仅透过易联天下融资1亿零50万元),2015年又曾通过苏宁众筹等多个P2P平台募集发行资金,影片上映前夕,神鹿控股的神开股份、十方控股相继认购了《叶问3》票房收益权的理财产品。

这些操作背后的金融风险也逐渐被揭示出来,包括——设立多个融资壳公司,涉嫌超额担保,针对单个电影项目重复募集资金,将电影票房收入多次重复抵押筹集资金等等。

这也就解释了《叶问3》为何需要大量“买票房”的行为。《叶问3》制作、发行的全流程均由快鹿集团所掌控,除了10亿票房的对赌协议,快鹿还通过发行与票房成绩捆绑的金融衍生品谋利。这一切,均需要高票房来支撑。

资本从来是逐利的,随着中国电影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类资本无可避免会进入到这个行业。一部预计票房10亿的电影,经资本运作,竟可撬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这架势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挑水走钢丝。如果说,做好票房比做好电影本身还重要,这肯定是值得整个行业所担忧的。

尽管我知道《叶问3》不算烂片,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我还是决定以实际行动抵制类似的投机取巧,拒绝去影院观看《叶问3》。

最后引用编剧鹦鹉史航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叶问3)票房的各种虚虚实实,也是遗憾。我欣赏片中张天志(张晋饰)最后那句台词:“我不是败不知耻的人。”

大家共勉,毕竟不知耻即是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