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之上:创业可不能“邯郸学步”
文/逢砺 牛芳
2015年,最火的是什么?当然是创业。
如今,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身边总是会有人在讨论创业,谈起花样百出的商业模式忍不住口水四溅,说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天使投资人好像亲近如身边的邻居,动辄3、500百万的 融资 额度全然不眨眼,谁要是不能随口说出一些和创业相关的案例或者名词,那可真是OUT了。
伴随创业大潮蜂拥而来的,除了风投,还有各种大赛、论坛、讲堂、训练营,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只要想参加,几乎每周都有机会聆听大咖的演讲,既有鼓舞人心的心灵鸡汤,又有偏向实操的战术讲解,不可谓不精彩。到底是听了个热闹,还是可以真的仿照创业?有人打趣说,“听得时候万分激动,听完之后一动不动。”学创业这个事,坑也不少。
大佬的鸡汤可以喝,但得“勤消化”
为了鼓励创业,创业界的大佬们也是忙碌不堪,常年奔走在各种论坛上。每一次发言都会在第一时间被人整理成文,为所有心存梦想的年轻人提供行动催化剂。大佬名言抽象凝练,是其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不乏血的教训,多听多学必然可以少走弯路。可是,这些都是“至理名言”真的可以放之四海皆准,又或者成为无可争议的“行动纲领”吗?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我们必须每天努力面对今天”。这句话一度被当做“坚持”二字的代名词。没错, 马云 的意思是要努力拼搏、坚持不懈,才能看到后天的曙光。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说到底该坚持什么不是?
如果目标本身就是错的,在错误的路上继续坚持,越坚持越死得快,这不就是活脱脱地找死吗?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在 朋友圈 里反复刷屏,陈年先生在反思凡客过去的战略,当时谈到自己库房里有几万件服装单品,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来。曾经创造过凡客体的 陈年 军团,不可谓不风光,曾经引领潮流,风头无两,在服装行业引领潮流。2011年,凡客曾经为了达到年销售额100亿的目标,倒推需要扩张多少品类、多少SKU(库存量单位),需要有多少人去承担这样的业务量,公司扩充到13000多人,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看上去,凡客非常从昨天、今天几乎坚持到了明天,但是结果,凡客却在步步陷入危机。如今,战略调整后的凡客重新出发,虽然前途未知,但坚持的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坚持。
柳传志 曾说:“企业如果不能适时调整自己战略就会面临失败。”坚持只是企业面对困难的一个维度,是“信念”与“定力”的体现。而事实上,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策略、组织管理,更可能是企业战略,问题的根源没有找到,坚持到后天,也很难迎来绚烂的朝阳。
创业是在不确定的环境用不确定的团队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某一个步骤可能会顿时明月,但也可能会在某一个瞬间满盘皆输。方向正确,在适应的路径上坚持并快速奔跑,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在错误的路上,谨记,“停止就是前进”!
商业模式是人家的,千万别照搬。
如今,言必称小米模式几乎成为创业者的语言标配,甚至是商业模式的“金科玉律”,潜台词就是,瞧人家小米,就是这么成功的,我对标小米,准没错。
对于小米案例研究最深的莫过于创业教授李善友和自媒体大咖 金错刀 ,两位都在各自的讲课中提到过, 小米在发展过程中都正好借助了几次大的风口:智能手机市场大爆发、微博的快速兴起、 微信 的深度渗透。 如果没有恰好遇上这几次大风口,小米怕是也难以成就如此业绩。势能并不是只有小米有,当时同处一个行业的,甚至品牌、资源、影响力更强的厂商为何没能成功?甚至还有国外手机厂商退出中国市场? 小米的成功不是只因为有风口,更重要的是,在风口启动之前提前储备。 在看准了智能手机未来的市场潜力时,开始先从MIUI入手构建操作系统培养一批发烧的铁粉;在国产手机与国外手机争夺市场之时,用超低价格撕开低端机市场;在其他厂商的主战场还停留在电视广告时代时,率先采用社会化营销让品牌潜入大脑;更重要的是,雷军本身就是个手机控,过去N年都在为这一件事储备力量。小米只是在风来的时候,顺风起飞而已。
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有其独特性,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也有“英雄造时势”的理由。 小米可以在创业初期找到优秀的合伙人,前提条件他是雷军,是金山掌门人,雷军的个人号召力不可忽略.另外,小米能在2011年以“发烧”“性价比”横空出世,也和雷军手机超级发烧友身份有关, 雷军 投身手机行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年的积累和储备,基因决定了一切。
谈到这里,不禁想起2014年的在线教育热和互联网金融热,大批的机构在看到风的时候冲进风口,以为局部地区阵风八级会大到把自己吹起来,不成想,阵风不过2-3个月而已。一但停下,只能摔得更狠。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出现互联网焦虑症,都试图用小米的《参与感》改造互联网,打造粉丝经济。如今,随便去参加个项目路演,几乎一半以上的项目都会说自己要建社群、培养粉丝,用参与感打造铁粉。这不是不对,但是不同的产品真的都可以套用这一模式吗?答案,不一定。
小米在互联网时代有如神一般地存在着。雷布斯的风口说,更是影响力巨大,引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寻找风口,等风来。但是风,真的可以等,猪,真的可以飞吗?
小米 《参与感》一书中确实画了一幅猪的漫画,但是,请注意,那只猪长了翅膀!对,你没看错,其实并不是因为风大到可以把猪吹起来,而是猪自身已经拥有了可以飞得翅膀,当风刮过来的时候,借着势能,才能起飞了!在模仿一种商业模式的时候,先回头看看自己,能不能长出翅膀吧!
少看看成功,多看看败局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谈创业是容易,真行动是奢侈。哪怕不会去真正创业,人们也会热衷于在茶余饭后闲谈两句,谈的是创业者光环,听得是创业宏伟梦想,而对创业的看法过于乐观,甚至天真。
创新工场
的李开复最近刚刚复出,重返商界后就马上给创业者泼了八桶冷水,用血的事实,告诫年轻人,创业是艰苦的过程,不但比就业加倍辛苦,失败的可能性更大。成功的理由千千万,但是失败却有很多共性,比如:过于自信,过于相信点子的力量。“全世界没有一个
创业家
是靠空想而成功的,点子一点都不值钱。”确实,正如李开复所言,“就算你的点子很好很有价值,我保证世界上有一大批人有同样的好点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没有别的,快速执行,做出来!
这是个实干的年代,没有谁会有空听你空想,点子谁都能想,没有验证的东西总是美好。网上流传一个公式: 二流的点子+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点子+二流的团队,团队的重要性明显高于点子,最重要的依然是执行!
实践证明,伟大的产品都是idea和团队两者“共生进化”的结果,比如 苹果 的macintosh团队。团队中的成员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为产品提出各种idea的可能,而idea的不断研究和挖掘也锻炼了团队的执行力和协作能力。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团队的执行力和素质是创造优秀产品的基础,而idea则是团队属性在产品上的快速反映。优秀的产品是根据团队特质来引导性地产生ideas,而不是BOSS拿出一个idea让团队来实现。
创业就像在赛跑,最终谁可以胜出,就要看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快速执行。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强大互补的团队,多方面得经验和能力,当然还有巨大的资金支持。除了点子,创业者,能做到这些吗?
李开复 说,“创业活动对年轻人是值得适度参与的,可以听到很多过来人分享经验。但是有些年轻朋友们听了很多分享会、读了许多书和文章,形成了一种「逢会必到」的风气,反而掉入了“纸上谈兵”的陷阱。如果没有真的跳下去参与或主导创业,只听分享根本没办法真正了解创业者的世界。”
创业路上,迷信什么就会被什么坑。尽信书不如无书,同理,尽信言不如无言。学习让创业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上一层。但是,过于迷信就会陷入死板教条“邯郸学步”的境界,可悲的是,陷入自己挖下的坑,深深不得自拔。在失败概率远远大于成功概率的路上,创业者更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客观探究“成功经验”中的关键信息,吸收、成长。
最后,借用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经典语录结语:创业是对人生智慧能力经验情感最大的挑战。 在此,向那些成功与不成功的创业者致敬!对,就是这句,致敬!
点评:by 牛芳(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创业是一个万花筒,创业之初,创业者能够尽情想象自己想要的世界,设计自己的创业蓝图。在构建和实现理想创业蓝图的过程中,创业者往往面临经验和知识鸿沟,成功创业者(特别是伟大创业者)的经验也因此成为众多创业者构建理想创业蓝图的重要拼图。但是现实往往骨感甚至残酷,创业者不仅未能再现成功(伟大)创业者的故事,挫折和失败却如影随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功创业故事能够给后继创业者提供诸多参考,但是简单复制却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一般而言,创业之路对于每个创业者而言都是独特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激动人心的成功创业故事往往带有显著的个人特质和时代烙印。成功创业不仅是创业者个人奋斗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最终要接受时代的筛选。时代不同,成功创业路径难以从本质上加以复制和模仿。同时,从成功创业故事中,我们汲取的信息和知识也可能是有偏的。我们往往认为,伟大的结果一定有非同凡响的原因,倾向于将成功创业归因于创业者个体的显著特征和行为,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创业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认真完成众多毫不起眼的琐事,积跬步以致千里,往往是成功创业者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跬步和琐事过于普通而不被后来者重视,即使成功创业者自己也可能忽略或者遗忘。
与其简单模仿他人,追求设计完美的创业设想,不如在行动中快速验证和修正自己的创业设想。创业者在创业行动之前,对自己的产品、市场和商业模式等都有各种设想,但是这些设想仅仅是一系列等待实践检验的假设。鉴于创业具有难以预测的特性和创业者心智模式的局限性,创业设想和假设往往是粗略的和方向性的,而意图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创业经验和教训来构建和设计完美的创业蓝图,对于创业者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会浪费资源(特别是时间资源),还可能错失机会。相反,通过快速行动,不断迭代和试验,在验证创业设想和假设中优化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才可能真正提升创业成功的机会。
创业行动中,失败和挫折是常态,对于创业者而言,重要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认识到挫折和失败为反思和重构自己的经验系统提供了机会,并尽快从哀悼失败的损失中脱离出来。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自信满满,坚信自己的项目会取得成功,但是客观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创业都会注定失败,这是一个冰冷的现实。即使是成功(伟大)的创业通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也是历经挫折和失败才最终获得成功,可贵和重要的是这些成功创业者如何从挫折和失败中学习,并重新上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挫折或者失败不是创业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失败在给创业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损失的同时,也为创业者重构已有经验和知识体系提供了契机。伴随负面情感的体验能够触发反思,促使经验系统发生重大“转变”,比程序化的、逐步累积式的学习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知识。对于创业者而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从失败所带来的悲伤和挫败感中恢复,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而深化对自我和创业的理解,获得重新上路的动力和对人生的新感悟。
本文由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和创业岛联合出品,原标题:《深坑之上:创业可不能“邯郸学步”》
责编:A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