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介”让家政O2O更好过?解决6大疑问,用“经纪人”让“手艺人”站直!
2008年我做了个网站叫729家政网,初衷就是让阿姨来网站上登记,让雇主来网站上找人。那时候没有O2O,大家都叫C2C,也有叫F2C(F=Family,当时把阿姨叫C)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从线上到线下了。
当时家政中介的电脑普及率不高,大概有20%的门店里使用电脑办公就算先进了。派单都靠电话和表单记录。我跑门店,我老婆做客服接电话,一天100多单,覆盖整个上海。
尝试过几个赚钱的办法:
1、刚开始是把订单通过电话给到门店,就近分配原则,让门店去操作,然后电话跟进订单情况。完全基于信任,门店说做成了,雇主缴费门店给我代收,按月结账给我,每个月我去办上百家门店对账。最后发现我一个人对账都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基于的这种信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收获的是门店老师对我的好感;
2、为了节约对账的时间,逐渐改变卖订单的方式,一个长期订单给50块,一个临时钟点工给10块,能否做成,门店老师自己去把控。发现门店老师开始闹骚满腹,理由和今天没两样,雇主挑剔、阿姨流动、缴费后续服务麻烦等;
3、第三次调整,做成电话转接的方式,网站总机分发到门店,按照电话量收费,每个电话1-2块钱。
最终发现,我彻底陷入了怪圈,明明服务质量与我很远, 为什么中间各个环节的问题都归结到服务质量上?
算是第四次调整,彻底改变了之前的商业模式。我开始在北新泾地区专注做临时钟点工,开始把订单分派给自己熟悉的几个阿姨,每个订单收中介费,然后优化阿姨的工作效率,通过匹配就近的阿姨和订单,节省阿姨在了路上的时间,提高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开始给阿姨发固定工资。相信今天几个做临时钟点工的项目遇到的问题,我那时候基本都遇到过。这个时间大概是2011到2012年左右,然后在浦东海阳路开了店,也有了好几家加盟店。通过挖社区、挖项目,同时在上海给阿姨发工资的数量达到了将近100人。
时间流逝,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为什么家政就是做不出效果来?互联网到底对家政行业有多大的作用?每天的工作都纠结在阿姨和雇主之间的闹骚上。当然,那时候没有 APP ,也没有 微信 。管理上成了大问题。
2012年下半年上海市商委组织了上海市家政经营者的培训,最终的毕业论文,我提出了对家政行业变革的观点《 浅析家政行业资源整合的关键节点——家政门店功能拆分的意义 》,其中核心观点是:通过家政门店资源整合,让家政行业变得规范化、信息化、集约化,其基础就是要拆分家政门店的功能,各取所长,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到今天我还是这个观点。
回到今天。轰轰烈烈、震天响的喊着要去中介,首先我们思考几个问题:
1、中介在行业中充当什么角色?只是信息对接这么简单吗?
2、中介在行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只是简单的对接双方需求,收取中介费这么简单吗?
3、中介在行业里的价值是否能延续?是否能深化?
举个栗子,喊了很多年的房产去中介,去掉了吗?房源的信息真实、图片真实、价格真实,然后呢?房源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能通过网站解决吗?租客还不得
上门
看看,楼上有没有喂鸽子,邻居有没有喂狗,旁边是不是群租?这就是中介的价值,不能用信息替代的价值。
家政中介其实比这个更复杂,三口之家请个阿姨带孩子带的好好的,雇主父母过来一起住了,对这个阿姨的服务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信息不能完全提到的,必须有人参与做售后服务。
回头看那些整天喊着要去中介的,说到底只是想通过互联网这种新兴工具去掉原有格局的中介,自己去做新生代的中介。成天喊着去中介的人,居心叵测。
家政是个古老而又新兴的行业,古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家务分工开始,特别是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我们为此感到荣耀。
家政是个伟大而又谦卑的行业,我们的经营从业人员起早贪黑、嘘寒问暖的为每一个家庭用户提供着称心的服务。用汗水和辛苦换来的价值收益却换不到真心的认可。我们为此感到彷徨。
家政是个谨慎而又无序的行业,每一位服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每一位用户家庭的生活,而我们的经营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连基本身份都得不到 法律 层面保障。我们必须据理力争。
家政是个标准而又个性的行业,同样的服务标准,不同的服务人员匹配到不同家庭,服务结果可能千差万别。用人需求不能量化,服务标准难流程化。我们必须无微不至。
社会在进步,行业在发展。家政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成为大家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此,我向奋斗在家政一线经营者和深入在家庭的服务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相信,只要我们初心不改,从用户的价值需求出发,一定能够培育和创造一个四季常青、茂密繁华的家政 生态圈 。
做好自己的事,让他们去中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