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餐饮O2O巅峰对话:外卖平台到底为餐饮带来了什么?
现在的外卖平台基本上分成两派。
一派是我有钱,我补贴;
一派是玩营销、玩新的方法。
在O2O时代,在互联网+餐饮的时代,外卖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目前的战况究竟怎样?还存在哪些机会呢?
我们请到第二场对话的嘉宾主持,
餐饮老板内参的创始人秦朝
以及两位对话嘉宾,
到家美食会的CEO孙浩
和
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
。
秦朝: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品途网,感谢刘总给我这个机会。我们知道这两年餐饮O2O,包括整个O2O的最主流的战场,我觉得是在餐饮行业,因为无论是从饿了么,还是到家美食会,还是我们最近出现的黄太吉的外卖平台,都一波一波的给餐饮O2O已经带来了非常强大的场面。我们也看非常小的门店也在尝试做餐饮O2O的尝试,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原本餐饮O2O,帮助餐饮行业解决成本结构和供应链结构的商业模式,最终聚焦的是一些用户体验,但是也不排除可能有一些,我们看到有一些报道,讲到一些餐饮O2O的模式甚至是平台,会进入烧钱大战的局面,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分歧点,到底我们在这个外卖平台是2VC还是2C?今天非常有幸请到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还有到家美食会的创始人掌门人孙浩,我们来一起探讨这样的话题,关于外卖平台对于餐饮行业的颠覆和搅局这样的话题。
刚才我也说到了,我认为所谓的餐饮O2O的搅局也好、颠覆也好,可能是在改造传统餐饮行业的一种成本结构和供应链结构。我今天大概会分两个大问题,第一个会是算术题,请两位创始人来计算一下,外卖平台餐饮O2O到底对于传统的餐饮有什么成本结构上的改良?第二个是证明题,想通过二位创始人通过小问题,证明一下外卖平台对于传统的餐饮业的一些供应链的改造。接下来还是想请两位创始人能够跟大家多聊一些,我来做一个引导。
第一个问题,算术题的问题,我们讲餐饮O2O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的餐饮一定是有很多成本上的减少。如果抛开商业结构跟成本结构,O2O存在的价值肯定会遭遇一些质疑。我们作为跨界闯进来的互联网人来闯入到餐饮行业,从成本结构,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我想抛出几个比较科普性的问题。外卖平台到底能够帮助现在的餐厅老板们,能够降低什么成本?能不能降低成本?先请赫总聊一下。
外卖平台能否帮助餐厅老板降低成本?
赫畅: 我本来也是开餐厅的,对这种痛苦还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们大概三年前开始做黄太吉的煎饼果子店,后来慢慢发展了多个品牌,连锁了几十家。餐厅的存在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创造交易场景,交易场景的交易成本是非常非常高昂的。因为餐饮业的毛利,平均能达到60%到70%,但这60%、70%都被中间的交易成本,无论是房租、人力给吃掉了。你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今天我们看到电商的发展,能够把零售行业整个的效率提高,把信息不对称解决,也给消费者创造了更好的体验。今天我们看到餐厅也早晚走这条路。因为过去消费者可能是在大街上,今天的消费者都是在手机里。
我们自己的认识是说,外卖并不是餐饮市场的分支,外卖的出发点是用户的需求,因为用户认为应该用手机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的很多问题,所以因为他们的需求,我们才去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里面能不能迎合这种需求、满足这种需求。今天如果把外卖这件事情非要说成餐饮市场的一个分支,我觉得有些不太合适。因为滴滴打车肯定不是出租车市场的分支,是基于大家对于出行、对于提供运力,更需要运力两端信息不对称,用移动互联网的方法解决。做外卖的事情,更好的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我到底是下楼排队,还是叫一次外卖?哪一个产品的体验更好,哪一个成本更低,哪一个效率更低,就应该车位这个市场的终极解决方案。
未来世界上也有餐厅,只不过是什么样的客单价了,如果客单价200块钱以上,你一定是吃环境、吃感觉,但是如果是20、30块钱的东西,我就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如果说外卖能够解决什么样的成本结构的问题,外卖是整个餐饮行业里面唯一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掉餐饮的中间交易成本,而且外卖这件事情,一旦你做了外卖,你的外卖的单数越来越多,后面那一单,他的边际成本几乎没有了。你越做多的外卖,你后面的单就会越赚钱,外卖几乎是我们看起来,未来五年在中国餐饮市场里面的一个最大的趋势,但这个趋势还不能用单纯餐饮的结构。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个,你还有配送的成本,还有流量成本,还有营销成本,甚至包装成本,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情,真正能够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所以我认为这是的趋势的力量。
成本所带来的影响
孙浩:
我蛮同意赫总的意见,外卖的原生动力确实不是因为要改造餐厅的成本结构,还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年轻的一代几乎都不做饭,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面,他们仍然要解决就餐,所以这内生的动力,让这个动力变得更强。回过头来,对于餐饮企业来看,我认为作为一个餐饮企业,要从几个方向来考虑,这个东西对我的成本结构是有利还是不利。
首先一个餐厅老板考虑我要不要做外卖,或者外卖对我是好还是坏,有两类餐厅。一类是说他原来几乎不做外卖,还有一类餐厅原来本来做外卖,这两类餐厅考虑我应该怎么做外卖的时候,其实考量是不太一样的。你像到家,我们对接的餐厅主体是品牌类的连锁餐厅,有很多餐厅原来是糖食为主,基本不做外卖。这种情况下,他对接像我们这样自己带物流的外卖平台的时候,就像刚才赫总讲的,他没有增量的边际的新的成本,除了食材成本和平台的交易成本以外,剩下的几乎是纯利,所以外卖对于一个原来自己不做外卖的餐厅来讲,其实是特别好的增加利润,更多产生边际效应的方式。我们对接西贝,原来自己不做外卖,现在利用后厨生产能力,能够做增长的产出。原先比如毛利有60%,扣除掉跟平台的交易成本,剩下的对餐厅来讲几乎是净利。我们看到很多合作餐厅,对接之后他们感觉都是直接对利润产生影响,他的增量的固定成本几乎没有。
这种餐厅,我认为外卖对他来讲是一个特别好的事,帮他打破了房租限制,提高了产出值。但是另外一类餐厅,可能本来他主要就是对外销售,本来就是个小馆,原来是自己就做外卖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对接外卖平台的时候,他可能要考虑,我的销售到底是增量销售,还是替代型的销售。也就是说原来本来这个人就在我这儿买,我现在合作了很多以后,增量到底有多少?有多少拿走了我原来的用户,这两种考量不太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外卖做得多,对任何一个餐饮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都是一种效率的提升,降低他的边际出产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利润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送单时长导致瓶颈提前
秦朝: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观点,说到上门服务,重点也讲到了餐饮外卖。原本餐厅本身的存在是为了提高某种效率的,就像您刚才讲的打造一个空间,打造一个体验场景,综合运用了服务员,店内的店员,然后都在这个地方,一个地方不用跑出去就可以服务很多很多的上门顾客。又提出来,原本餐厅是为了提高效率才这样做,但现在又变成了上门有很多外门人员来帮助餐厅去送餐,而且送餐的时长,他估算了一下,大概完成一单可能在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玖,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在有限的饭时之内,外卖会不会有一些瓶颈?会不会因为送单时长太长导致一些瓶颈,可能没有堂食的消费效率高,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赫畅: 我们自身做产品,后来做餐厅,又转型做外卖平台,我们完整经历过这个痛苦过程。第一条必须要把外卖的产能剥离出来,外卖是独立产能。堂食的体验会不好,要不然排队时间太长,我们现在做的模式,把黄太吉的外卖产能完全剥离出来,存在新的可能性。像孙总做的餐厅大量存在,如果能够帮助餐厅解决他的剩余产能,或者产能并不能够完全释放,这个价值很大。
因为我们就想做快餐,并不想覆盖那么多产品需求,快餐是非常容易标准化的产品,如果标准化的产品,有一些很好的品牌愿意合作,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工厂店开放出来,变成一个共享型的联合生产,只要把最后一步加工和最后的包装叫到我手里来,你也可以走量。
餐饮标准化的最大瓶颈,我认为会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产品的提供者是不是愿意在外卖型的产品上面去做投入,因为你一个餐厅里面,可能菜单里面一两百个菜,甚至几十个菜,我可能觉得只有一款菜适合做合作,你愿不愿意为这一款菜做服务。另外外卖的配送成本会越来越高,只有外卖员赚钱,这个职业才能慢慢成为稳定的劳动力的供给市场,所以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我们认为今天想去做外卖,要不然你就是走交易量,让很多餐厅瞬间拿到很多单,餐饮外卖里面第一是流量。
第二是做配送,第三是制造,如果你这个餐厅想做外卖,你有没有外卖产能?你的产能能不能拿出来,这是很关键的。能够带来的变化,也许这个餐厅做了外卖,他就可以赚钱了,一旦你赚钱了,你就可以在食材上多花钱,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出来。凡是做米饭型的快餐,他们采购的米一斤都不会超过3块钱,如果是3块钱的米,一定是三年以上的米。3块钱不可能买到今年的新米,为什么?因为你不赚钱,或者你利润很微薄,或者你的利润没有办法把我的成本翻一辈。今天我们敢于用6块钱、7块钱的米,别人就死了。正向循环应该是利用外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利润反哺消费者,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反过来大部分餐饮行业,十年以前的现状都是大家不断的降成本、抠利润,结果抠着抠着产品品质也下去了,这种循环对整个市场、对用户都是伤害,这是不好的。
孙浩: 说到了外卖的瓶颈,瓶颈肯定有。我觉得瓶颈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确实是生产能力这方面,我们现在对接的很多餐厅,它后厨有一定余力的,可以做外卖。如果余力已经达到天花板了,你要做就有问题了。我觉得相对外卖的业态来讲,问题不是太大,如果你真有生意,你建一个中央厨房,把外卖的生意做起来,很多餐厅账算得过来,他愿意干。第二个瓶颈是对外卖长期业态的真正挑战,是配送效率的提升。我到底这一个人能配多少餐,配餐效率决定了每张单子的边际配送成本大概在什么钱。你其实把他每天的可能定单数拿出来一算,你就知道一张单子边际成本多少,边际成本越高,就意味着你要提供更贵的定单。我觉得短期可能说,我们面临挑战是怎么解决一些餐厅的生产容量的问题,但这个我觉得是资本投入的问题,相对好办。中长线的挑战是谁能真正有效的提高配送效率,在短时间配得更多,这个和你的运作模式,平台和餐厅的对接方式,餐厅出餐的形式,这些都是直接相关的。这个东西,我认为是相对困难。如果真跟行内人聊,平均每人每天,如果每人都能送到20单,这是非常高的水平了,不容易达到。
秦朝: 我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我觉得可能赫总他们现在打造的,黄太吉外卖的模型更多的是自己做一个产能中心,可能他会挑选一些单品,其他餐厅做集合,到你这儿,你去帮他做一些再包装,我觉得这个主动权更高一些,而且很明显的是在帮助餐厅做一些增量的工作。但是我理解孙总这边的到家美食会更多的本身是一个流量平台,帮助现有餐厅去满足他的产能,产能过剩或者是产能不足的情况,让它更充分一点,这个更像是在做存量的一些东西。我想追问一个小问题,在存量的里面会不会出现,比如说好的餐厅通常是产能比较足,不好的餐厅产能才不足,这样会不会影响到比如说外卖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的问题?
孙浩: 这个其实在做之前,我们是2001年开始做,在做之前,我对这个行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用户愿不愿意为好的服务付钱;还有一个餐厅的产能是不是真的能够供应上。我们对接上去以后,我们发现咱们很多顾客是从直观感觉认识后厨一定特别不好,出不了餐。我跟很多餐厅企业老板聊过,他们讲前厅坐满了人,甚至排了200米,不等于后厨不可开交了。前面翻台的情况和后面有相关性,但不是说前面坐不进新人,后面就炒不出来菜。二一个外卖的菜品制作和选择,和前厅的菜品有一定差异。大家一般愿意定常见菜和自己喜欢的菜品,这样的菜品对于后厨来讲,出菜能量的提升是相当大的,一锅炒几份,厨师很容易把控。我不能说他没有天花板,但是在应对外卖需求的时候,后厨有大量的空间可以去挤压出来,所以你比如像单个餐厅,而且是知名餐厅,前面排得水泄不通,一中午出100张单子,在中午完全没有问题。如果他们希望一中午,我就是主打外卖形态,一中午要出500份,这个要对后厨进行相应的改造了。
秦朝: 我特别想再问一下赫总,您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关于后厨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赫畅: 我们是快餐厅,快餐厅多少就要快,实际上消费者对你的期望值,就是更快的点到餐、更快的拿到东西、更快的吃完、更快的走人。我们的后厨效率基本上是100%,每家黄太吉店中午要排很长队,我们想做外卖的时候,如何提供更好的体验,你用我现在的餐厅去解决外卖,这件事情肯定解决不了的好体验。第一会损失堂食的体验,我们基本上一个定单处理大概5分钟之内就必须要完成。我们当时单纯想法是把黄太吉自身的外卖产能剥离出来,满足我们自己高速增长的外卖需求,但是我们做了中央厨房的门店化、终端化之后,发现有非常多的产品适合接入进来,因为大家不会天天吃煎饼,会有越来越多的好的餐厅产品,他们愿意从供应链跟我们合作。大家做的事情是从供应链到餐厅,再到用户,从餐厅到用户这一段是这个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但是供应链直接到达用户,未来是有价值的。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产品型外卖,我们希望我们的选择是精于某一类特别有痛点的人。最快的市场增量应该是在快餐,尤其是越来越蓬勃发展的中式快餐,标准化程度都会越来越高,这个市场很有希望杀出一片新天地。
秦朝:现在话题讨论到这儿,已经到了我想说的第二个大话题了,供应链的改造上。关于这点,我还是想多问一些,现在O2O,包括两位老总做的外卖,已经呈现出来比较明显的不一样。第一个感觉,可能黄太吉外卖做得对于餐厅本身的依赖度极其小,对于餐厅加后厨的模式依赖度极其小。我们回过头来讲,餐厅的成本现在其实是非常大的成本,就在于房租,固定物业的成本。未来的趋势会不会说餐厅,其实现在很多餐厅也在变小,甚至变没有,我觉得黄太吉的目标可能是,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报道在讲,黄太吉是在绕开餐厅这样一个供应的路径,那就是在直接去餐厅化。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看跟孙总这边可能有截然不同了,假如孙总,我不知道是不是对餐厅有非常大的依赖。未来的趋势两位怎么看?餐厅本身的东西会不会被所谓的外卖干掉?
孙浩: 餐饮行业当然在经历比较大的,或者经历比较深刻的变化。因为过去5年,我觉得餐饮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盈利能力的快速降低,这些餐厅几乎都快不挣钱了。但是说餐厅将来是不是一定会消失掉?我觉得会是一个共存的状态。因为大家的餐饮的就餐的需求还是多元化的。我在丽华快餐的时候,在亦庄建大型中央厨房,在北京市内开20平米的小门店。在上海建冷链中央厨房,冷链套餐配到现场,然后进行复热,这些工作在五年前都实操过,这里面有它的机会,也有它的挑战。我认为是说这样的业态适合部分的餐饮产品,赫总也一定会聚焦在某些产品的品类上,但是一旦自己进入供应链的话,可能就一定聚焦在一些工艺上。中餐其实在中央厨房的制作,特别大的限制,或者说选聘上的东西,在圈里面人都知道,一定是炖煮类的东西为主。中央厨房的工艺是大型的烧锅,然后做真空塑冷,走冷链隧道,然后做整体封装,用的时候,到现场做复热。整套工艺处理不了炒制类的东西。比如炒菜、蔬菜这些东西都是中央厨房非常大的难点,这个让你的选品是比较聚焦的。所以我觉得各有利弊,有有取舍,其实是一个平衡的问题,这两个东西并不矛盾,会针对不同市场的层级和市场的定位来做。
赫畅:
第一,我们不是去门店化,我们是外卖独立化。黄太吉还在开店,开店的速度没有大幅减少,今年差不多要开到100家店。门店本身的意义,在当下O2O的大市场会变得不太一样,第一本身是你的品牌和文化的落脚点,消费者还是希望能够去感受,这点不能够屏蔽掉。外卖这件事情,我们认为它是独特的需求,吃外卖的人都去门店买东西的人,当然需求不一样。
第二个,我们现在开始做了黄太吉的外卖之后,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些新的价值,比如说我们一直合作的很好的产品,叫摇滚甜心沙拉,我们今天把40家门店开放给他们,可以变成线下提货点。你早上用你的冷链放到我的店里,消费者下单之后,可以把黄太吉的门店变成你的终端。我们希望在探索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把自己的资源共享出来。因为有非常多的互联网品牌,都开始没有网店就进入这个市场,他们也会遇到一些落地、终端的问题。
每一个产品输出的模式,它的目的到底什么?
今天我们说外卖既然认为是一个非常高速发展的市场。比如现在我们每天光在北京一个城市送出的外卖日均12000单,过去的模式绝对做不下来。刚才孙总讲中央厨房,我们今天做的中央厨房跟之前不太一样,我们开了一个特别大的店,六七百平米,这个店只用来做外卖。刚才孙总讲的我们要聚焦某一些品类、某一些需求,但是这个市场足够大,你可以握住的话,我们能够提供比较有保证的体验,因为产品标准化,送餐时间是可以被固定在一个时间段内,所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出让用户期望值得到满足的服务。秦朝: 时间过得挺快。其实我还有很多问题要问,但是可能时间已经不允许了。我大概梳理一下,两位老总的理解。我觉得现在所谓的餐饮O2O平台,并不会对所谓的传统的餐饮造成多么大的颠覆,甚至是消灭一些东西,其实是一个优化的过程,甚至是迭代,不断优化的过程,最终会聚焦到顾客的用户体验。黄太吉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外卖独立于餐厅餐饮之外的,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去做的,我觉得这本身对于餐厅无所谓冲击还是颠覆,已经无所谓了。餐厅本身依然可以做好自己的餐厅,产品依然可以做好自己的产品。产品本身又可以放到像到家美食会、黄太吉外卖这样的平台上,继续做一些跟用户对接的渠道,都是相互借助跟相互优化的,就像一个生态一样是共生的。今天我本来还想问特别多的关于商业模式等等的问题,因为按照论坛的设置,接下来需要网友们问一些问题,在大屏幕上,我们看一下有什么问题?挑一些。
有三个问题,挑第一个吧。这个网友说,他有过“到家”的体验,他也想跟你们合作,他想问怎么对接外卖企业?
孙浩: 我觉得我们在去对接餐饮合作伙伴的时候,也有我们主动去谈的,也有转过来的都有。我们的标准是比较一贯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合作的餐饮企业是对他的,首先当然是正规的一个餐饮企业,证照要齐全,对于合作过程中的相关的运营效率和各种服务的保证能够有提供。再一个我们希望我们的餐饮企业也是关注服务的,关注对用户的服务体验。假设如果这个餐厅本身管理很混乱,出现了问题,他也不愿意处理的话,会让我们在应对消费者需求的时候,面对一些挑战。我们总是喜欢去挑选也很珍视自己的品牌,也愿意一起做好用户体验的这样一些企业来做。
至于说我们是不是要对我的合作伙伴一样遵守对客户的承诺,那肯定。我们一向认定到家的用户或者到家的顾客是双向的。我服务的用户是我的顾客,同时餐饮的合作伙伴也是我的客户。两方面对我来讲都是客户,我们要服务好双方向。
秦朝: 第二个问题,外卖的菜品是固定的,以便利为主的,但是根据地域不同,消费者的理念接受程度也不同。一个品牌切入其他地域时,假如说他是内蒙古的品牌,他想介入黄太吉外卖,切入北京市场,怎么样才能切得快?切得准?切得狠一点?
赫畅:
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是不太建议太多跨区域品牌的存在的,因为比如说我把北京风味的外卖产品拿到南京去卖,拿到广州去卖,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中国是一个大量的幅员辽阔,能够遭遇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我们做的最大价值反而是本地化,我到你那里帮你把你的外卖产能提高出来,帮你把服务跟外卖的配送环节,包括流量和数据的部分终端做好,你可以享受增量,不见得内蒙的差别一定跑到北京来卖才觉得是增量,也许你之前的产能没有被激发出来。我们希望能够到不同地方,跟当地的不同品牌做合作。你起码应该是当地口味非常认可的品牌,才有可能进入到黄太吉的外卖平台里面来。今天你的本地化的时候,你自己能不能为外卖这件事情去独立一个产能,独立一套服务出来,我们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餐饮O2O的未来可能
品途网: 这两年我们也接触到很多地方的餐饮品牌,他们最头疼的就是说,可能这个东西在我这个地方特别好做,但是换一个地方,就不见得有很多用户认同。其实现在缺的就是像到家美食会,像能够落地的一些平台,能够帮助他们。实际上现在他们在做一些营销,或者做一些外卖的时候,让他自己做可能是不太可能的。
我再问一个问题, 现在餐饮O2O已经这么多了,而且有的已经做得挺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做?
赫畅: 这个跟每个企业自身发展定位不一样。大家都是基于自身的商业模式,基于用户的需求做这件事情,并不是大家觉得大家都做外卖,我也来做外卖,而是越来越多的人点黄太吉的外卖。我们发现我们的厨房,我们的门店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大量增长的定单了,我们就是顺理成章做到了今天这样。我认为这个市场如果很多人都来参与的话,那是件好事,中国多少餐厅,中国几万亿的餐饮市场,还有这么多城市,今天像到家,我们可能比较强的都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很多城市都没有涉及到,大家都来做其实是个好事。
孙浩: 我蛮同意赫总的观点。赫总他们做的事情,其实和我们另外几家还真是有蛮不同的地方。他们其实是更垂直一体化的做法,我们还是相对的偏水平性的企业,每家有自己的调性,满足自己定位的东西。我觉得这样更好。
秦朝: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可以不用问的问题,因为我自己心里也有答案。刚才听孙总跟赫总两个人在台上分享,我相信大家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两家公司,完全不一样的风格、定位跟调性,我相信其他的也各自有各自的想法。这两天一直有人问我,我们要做什么众筹、做什么互联网金融,他们都会问,已经有那么多了,你们为什么要做。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最大的好处,你有自己的用户群体之后,你真的可以不用考虑别人在做什么,专注做自己的就可以了,因为你的用户规模一直在增大,你的用户黏性一直在增强,这两个指标可以足以支撑你做一些看起来跟别人一样,但是本质不一样的东西。时间太紧了,我觉得两位老总也奉献了干货也不少,我还是代表我自己,非常感谢赫总、非常感谢孙总,我们接下来可能还有别的一些流程,我们就不耽误大家别的时间了。谢谢两位。
本文根据品途网2015餐饮O2O巅峰对话·“外卖平台到底为餐饮带来了什么?”主题讨论速记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