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货币化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流量或许再次不清零
2015年也就剩下最后的20多天,又到了一个该总结过去的一年和展望未来的一年的时候了。有些事情,不到12月31日那天结束或许就不能画上句号,但就从去年开始以来热炒了一阵子的电信运营商的流量货币化这个事情,在个人看来现在就可以下一个很明确的结论的,即:2015年电信运营商在流量货币化的创新方面缺乏作为。同时,展望2016年,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流量货币化还是不是运营商需要坚持并加大力度去推进的方向?如果不是,那就省事,不用再花精力去关注了。如果是,那2016年又该怎样去推进这项工作?此外,跟着一起凑热闹的第三方平台在流量货币化的创新上会不会更有所作为?
一、2015年,运营商流量货币化创新总体缺乏作为
2014年底随着中国电信综合平台开发运营中心召开流量宝3.0产品发布会,对外高调展示了基于流量宝客户端可实现流量可三网通兑和可交易的玩法,这些玩法通过流量货币化的产品形态——“牛币”实现。而中国联通方面也推出了流量银行产品,通过流量币进行多种形式的流量玩法。虚拟运营商阿里通信推出了流量钱包,京东也声称要大力推出流量银行计划。这些举措都使得流量货币化的概念很快得到了传播。
针对这种情况,个人在2015年1月19日的分析文章中提出了“流量货币化更多是概念炒作,2015年难有大作为”的观点,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有:(1)从流量到流量的货币化从逻辑上看很顺畅但从产品实现尤其是具体业务的对接困难重重,难道以至运营商各层面都不大愿意去触及这个概念的有效落地;(2)流量的货币化在运营商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很难达成一致行动,因此可以适应的业务范围非常狭小,从而决定了规模上不足以支持;(3)更早从2013年开始,流量就处于一个快速的价格走低的通道中,币值的基础不具备;(4)虚拟运营商更是以玩概念为主。
2015年流量货币化创新的实际情况如何?个人回顾一下有以下四个关键点:
1、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虚拟运营商,没有对刚刚炒热的流量货币化再加一把大火,2015年流量货币化的概念炒作都没有持续进行。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为了寻找新概念的资本作了一些尝试。
2、无论是中国电信综合平台的流量宝还是中国联通的流量银行,在具体的流量货币化的产品形态——牛币和流量币的实际发行和流通等方面都没有称得上有规模的动作,仅仅是局部小范围。当然,也注意到,中国联通在年底结合流量不清零的实际问题,推出了一个60元本地流量套餐通过流量币实现永久不清零的计划。但无论是推出的时机还是效果预计上来看,都不足以在流量货币化这个问题上称得上是大动作。
3、从2015年4月份前后一波关于“提速降费”的政治任务来看,流量价格再次步入较大幅度下降的通道,这使得流量货币化的基础再次被削弱。
4、2015年对于运营商而言是4G业务争夺的关键年份,这一年仅仅围绕4G网络的建设优化消耗了运营商很大一部分精力和资源,以至于整个流量后向经营业务创新对于运营商而言都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是其中的流量货币化。
因此,总结起来,2015年运营商在流量货币化方面是缺乏作为的。不过,在个人看来,正是因为缺乏作为,也才没有给一些善于进行概念炒作的资本更多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一些个人投资者而言,也许是个好事。
二、2016年,运营商流量货币化创新展望
2016年流量货币化还要不要坚持并加大力度去推动?
尽管在2015年缺乏作为,但也不是毫无作为,因此,无论是对于 中国电信 的流量宝团队还是中国联通的流量银行团队,创新的需要使得还会在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的尝试,用户规模的增长还需要货币化这个卖点去促进。特别是 中国联通 在2015年底推出的永久不清零的流量套餐计划如果能够投入较大的资源并获得用户的认可,则将极大带动流量币的规模突破。如果还能够在带动联通的4G业务放号上有效,势必将引发其他运营商的跟进。当然,也直接面临流量价格进一步打穿的压力,以至于流量不清零彻底不是一个问题。而个人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流量清不清零的问题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的问题,未来是没有流量不清零一说的。因此,对于类似中国 联通 这样利用流量不清零这个卖点带动流量银行用户发展和流量币发行规模提升的做法,是个机会,但这个时间窗口不会太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运营商在2016年开展积极推动流量货币化的情势并不乐观,可以打动市场和用户的卖点不多。这就决定了2016年的流量货币化探索主基调是继续不温不火。
第二,从与流量货币化相关的业务创新的承接问题来看,现在发行流通在外的牛币和流量币的总量不高,如果不想再下大力去推动,处理起来比较容易。相反,经过一两年时间的实践摸索,对流量货币化的方向还摇摆不定的情况下,继续扩大规模带来的后续问题反而更大。从这点来看,个人也不看好2016年会发力。
第三,从2013年运营商流量后向经营业务的探索来看,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运营商没有更大的精力去干教育市场和用户的工作。从一些第三方平台反馈的信息看,大量传统行业对于流量后向业务模式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当年利用短彩信群发和彩铃做推广的形式。流量货币化创新是在流量后向业务创新的背景下出现的,同样需要持续深入的市场试探的过程。但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工作又是不足的,因此在2015年缺乏作为的情况下,再来重新推动,难度更大。所以也不看好2016年有更好的作为。
最后,因为是流量业务,再怎么创新,都具有天然依附于传统大网业务的属性。而2016年的大网竞争,无论是4G、4G+还是4.5G,运营商的资源和精力也都集中在这里。还有一个铁塔公司存量和增量资产交割的问题。这都是制约因素。
但是,对于创新单元的 团队 而言,不看好的理由可以列出很多来,但是继续做的理由看似复杂却也简单,即体量在大网体系内相比很小,九牛一毛,但如果能够推动高层下定决心拔一毛以利创新单元,则放在行业上下游来看,又是一个较大的体量。这样的体量去撬动社会化的力量或许可以把流量货币化创新又往前大推一步,从而看看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是否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化学作用?
不过,要说服百忙之中的高层领导,估计搞不好时间上又过了一大半了。
三、2016年,流量货币化在第三方平台能否取得突破?倒逼运营商
第三方平台,主要力量还是虚拟运营商,无论是阿里通信还是 京东 ,他们与运营商相比,在这方面连像样的 产品 都缺乏,更是以玩概念为主。虚拟运营商总体上还是以移动转售业务的用户规模发展为主,流量货币化,还顾不过来。
其他一些以流量批发为主的渠道商或者所谓的基于流量进行精准融合 营销 服务的平台,在与运营商之间的业务关系上其实和sp时代的差异不大,即便是有的规模还比较大,他们主要还是依赖于运营商的流量(折扣力度),个人总体上也不看好这些第三方平台能够在流量货币化的探索上有更大的作为,从而对 运营 商形成倒逼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些与通信业相关联的上市公司,有可能会借鉴流量货币化的一些做法,进行一些概念的炒作。
总之,随着 电信 业投入规模的继续扩大以及网络承载能力的提升,单位流量的投入成本快速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流量货币化是不是一个好的方向,已经存在越来越大的分歧。当 流量 变得像自来水这样普遍化的时候,货币化,似乎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