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已成一个O2O大入口,它为何能摆脱“工具困境”?

品途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坐拥上亿用户却缺乏除了广告外的有效变现途径,这是工具类产品的典型困境。手机地图曾经也莫能例外,否则也不会出现高德退市委身阿里的剧情。

如果说5年前地图产品的商业化契机还没到,也许在刚刚过去的十一期间,百度地图所谓的“大理酒店节”正是地图产品抓住节日契机对工具属性突破的又一力作。

从出行到酒店预订  百度地图O2O入口价值已显

百度地图是如今被百度寄予厚望的三大移动入口之一(其余两大是手机百度和百度糯米)。最近,百度在这个产品上进行了几次有意思的改动和尝试:几个月前,百度地图第一次在首页的地图页面左下方、定位按钮上方加入了“用车”按钮,接入了Uber和百度自营的顺风车。其用意不言自明:利用巨大的用户流量红利,把地图作为用户出行服务的入口。另外一件事是,不久前在百度地图的“附近”选项卡里,上线了一个针对十一国庆旅游的酒店促销活动:只要用户点击进入,就可以以极低的价格抢到国庆期间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这个活动被百度命名为“十一酒店节”大范围的网络推广,同时也在旅游目的地城市广泛地推,甚至被外界认为,百度地图“包”下大理已经成为今年十一前最亮眼的现象级营销事件。

而事实上“酒店节”之后的数据也的确成为百度地图的“包”下大理的力证,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到9月30日,百度地图整体酒店预订业务GMV环比已经比活动开始前增长了3倍,远远超出酒店在线预订行业平均涨幅,而通过百度地图预订的大理酒店间夜量比活动前提升30倍。百度地图此次“酒店节”覆盖大理95%以上的可订房源,以客栈这个品类来说,取得了别家平台无法比拟的资源。按照目前增速预估,通过百度地图预订酒店、客栈订单量可达网络客源的五成。可以说,从出行导航到酒店预订,百度地图在夯实了工具基本功之后,正向着做好O2O入口这一目标进击。

作为对工具属性的又一重突围,这个“十一酒店节”可以说是站在“工具”的肩膀上做O2O:当用户选择目的地之后,可以直接在目的地地图上看到所有酒店的位置和价格,当然,用户也可以定位自己的位置,选择离自己最近的酒店比价。根据媒体报道,百度预定酒店业务的功能,不出意外地是去哪儿网提供的支持。

低价促销是O2O行业当下盛行的用户获取和习惯培养方式,对于转型做生活服务平台的百度地图,更新用户认知显然是当务之急,通过十一酒店节活动,让用户熟悉并习惯用百度地图酒店预订功能,进而形成目的地服务入口的愿景不言而喻。

现在,当你点击进入百度地图最重要的、用来发现本地生活服务的选项卡“附近”时,会发现,“找美食”、“订酒店”、“查团购”、“用车”、“看电影”、“叫外卖”,大部分生活服务都接入了百度旗下相关的O2O服务。根据百度今年7月份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百度地图已经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是这个市场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而百度在开始转型O2O后,把地图这个市场垄断和战略级产品作为O2O服务的入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键串联  百度地图走出“工具变现难”困境

酒店预定这件事,在OTA行业里已经快要走到头了。OTA的逻辑很简单,作为酒店们的线上入口,把流量攒起来之后分发给线下商户,做的是竞价排名、广告展示和交易提成的生意。这是传统PC互联网的果实,其实无可厚非;OTA和酒店们在背后的博弈和困境,在这里也暂时撇开不谈;但唯有一点,就是OTA们总是离“移动互联网”和O2O差那么点儿意思:拿携程来举例,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永远都是“列表”加“比价”的逻辑,产品逻辑和用户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当用户在寻找目的地的住处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应当是酒店的位置和与自己的目的地未知的距离,而并非当地究竟有哪些酒店,或者这些酒店今天提供哪些特价房型。换句话说,传统的OTA们,差的就是这点儿“场景感”。

这样一来,百度在做了团购、电影、外卖这些O2O之后,继续进入酒店预定行业的产品逻辑就变成了:地图本身具有很强的场景化属性,人们在打开地图的时候,往往是想要了解自己的位置或是交通路线,接下来马上就会行动起来 —— 百度地图的用户流量是有着行动甚至交易属性的。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行动,无非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而既然已经有了食和行,解决“目的地”的“住”的问题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于是,百度就这么把出行、餐饮、酒店等服务通过地图这么一个产品串联起来了。而且,背后对接的服务,大多是百度自己的;在这个系统里,还有百度的百度糯米、去哪儿和百度钱包。从整个服务上看,“入口-后台-交易-支付”的O2O闭环已经有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百度地图已经走出了“工具产品难以变现”的困境了。这是很多创业公司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能走出来的产品是百度地图?

工具型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单纯的工具产品,天气、手电筒、各式各样的效率工具,甚至包括那些大而全、用户的下一步去向和决策完全无法预期的社交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可以帮助用户做下一步决策,并有着很大的商业化潜力,但由于环境和条件不成熟,暂时没有挖掘出商业化潜力。地图类产品属于第二类。地图产品的优势就在于,现在火热的LBS概念。

LBS的概念诞生于iPhone问世的那个年代,最火的应用是Foursquare。但Foursquare之所以没落,不是因为它的工具化属性(签到),而是因为当时除了签到之外别无它用。Foursquare上所有的位置都是由用户自发创建的,最初除了签到之外没有其它任何功能,对于商户而言也没有什么卵用。那个时候Yelp大众点评Groupon美团们没有今天这样与线下经济有着这样紧密的捆绑,所以Foursquare因为当时环境的不成熟,是无法挖掘商业化潜力的。

同样地,地图这个产品,在智能手机诞生的时候,主要任务是把真实世界数字化,并且用户要逐渐把手上的功能机替换成智能手机,再来养成在手机上查看地图的习惯。在那个时候,用户的主要需求是搜索位置,有车一族用的还是独立的导航装置而非手机,所以用户打开地图就是他们行动的终点:知道位置信息。

而到了现在,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地图已经有了帮助用户进行下一步决策的能力,商业化潜力也就可以继续挖掘了。

在这里,百度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把地图这个产品坚持了下来,并持续给予重任。地图作为一个工具产品汇聚了几亿的用户流量,在移动互联网和O2O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流量发酵出了行动和交易属性;与此同时,百度的生态系统的搭建和对O2O的重视让地图的入口价值真正地释放了出来:商户有百度糯米的地面团队来签约,商户的互联网化有技术部门的源泉商业系统、“店铺页”作为辅助工具,交易结算有百度支付系统……这一切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产品逻辑也很清晰的生态系统。

所以关键在于,当百度想要地图成为O2O入口的时候,已经搭建好了背后的生态系统。实力和时机都很重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