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融资难?仅9月这三家互联网医疗融资近5亿美元!
近日,挂号网在资本寒冬之际,竟然还融资成功的事情无异于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挂号贵、看病难······是所有国人的痛点,有痛点就有市场!在此背景下,我国互联网医疗投资数额与日俱增,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226%,投资总额是过去3年的2.5倍。而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的风头更劲!数据显示单是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总额将近8亿美元,几乎超过2014年全年投融资额。仅九月份,就有三家互联网医疗项目融资成功。
小编整合了他们各自的商业模式,看看什么样的互联网医疗才是投资人的心头好!
挂号网:入局早,欲争食健康险
挂号网近日完成3亿美元融资,如此一来,总市值已超过15亿美元,是中国其它几家领先移动医疗公司市值总和。
最近,挂号网通过线上发布会的形式公布了几个重要战略:第一做分级诊疗,第二是推出责任医疗计划,微医集团要做ACOs,希望进军高效的医疗及健康服务保障;第三是要做中国互联网的“美国凯撒医疗集团”,即美国的HMO组织。挂号网同时正式改名为微医集团。
三个战略中,微医集团有两个战略均和健康险相关,战略规划如此高调宣布,不知道“平安好医生”这类想HMOs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会作何感想。可以预想,支付争夺战即将到来,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继互联网公司争夺医生资源、用户资源后,如何在付费层面建立闭环,事关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生死。
微医集团既想成为美国的ACOs,又想成为凯撒医疗集团那样的HMOs形式,想象空间巨大。
熟悉ACOs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组织里面有医院、诊所等医疗服务提供方,为按照服务付费(FFS,Fee-for-Service)的Medicare提供标准化的医疗服务,如果能够节约费用,并且医疗服务达到某个标准,那么就能从美国CMS得到一笔奖励。
尽管微医集团将如何建设ACOs目前尚未有更为详细的信息,不过如果它能通过丰富的政府资源与医保部门合作,不失为一种创新壮举。尽管这条路的前景并不明确,但创新总是要敢想才能敢做,尝试ACOs也不是不可能。
微医集团官方公布的信息说,去年开始做和保险相关的项目,健康险用户已经达到200万。另外,微医集团也可以把业务变化一下,把医保部门的角色替换成健康险公司,道理是一样的,通过团体购买的方式,为FFS的保险项目提供标准化服务,节约医保费用。
另一个战略就是做互联网的“凯撒医疗集团”。大家都知道,凯撒是美国典型的HMO组织,拥有自己的医疗服务,又拥有保险,用户通过预付费的形式加入这个HMO,接受HMO的游戏规则,同时享受医疗保险益处。
HMO的典型特点是预付费、用户自费比例低、有成熟的转诊制度。微医集团有大量微医集团,在分级诊疗构想基础上,可以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再把保险加入进来,水到渠成。如何创新,其实是可圈可点的。
举个例子:微医集团说,自己的目标是做互联网的“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以家庭为单位为用户提供三级医疗服务、精准健康管理、医疗费用保障,而我国无论是基本医保还是商业健康险,在险种方面的创新并不丰富,一个家庭主妇或一个刚出的孩子,是无法享受职工医保待遇的,最多能享受城乡居民医保,对比之下,国外很多保险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些痛点正是微医集团进军HMOs的机会,战略构想踌躇满志,创新的机会点并不少。
对于微医集团来说,如果做ACOs,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医疗服务标准。也就是说,医疗服务提供方提供怎样的服务,并且节约了费用,微医集团才能从医保部门或者保险公司拿到奖励。如果这个服务标准建立不好,那么推诿病人的现象很可能就会发生。当下,微医集团可以在挂号、医疗服务等方面,和保险公司的团体客户、个人客户对接成功。如果要做HMOs,可能最大的障碍是如何说服和开拓新用户,如何正向激励服务提供方。
医连网:全方位服务医生的社交平台
专注于做医生社交平台的医联Medlinker(以下简称“医联”)刚刚完成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这轮融资由腾讯领投、云峰基金跟投。现在,医联拥有近10万实名认证医生、近200人团队。获得这些在外界看来光鲜亮丽的业绩,医联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
当问起医联成长中比较重要的阶段时,王仕锐回忆了几秒钟后,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有天晚上,一个湖南三甲医院的医生在医联平台上求助一个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案,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全国约10个城市、20家医院、8个医学教授、十几位专家参与这个病例讨论,最终给出了一个最优的治疗方案。
对王仕锐而言,帮助医生解决难题、让更多的医生实现协同办公比医联平台上的数据更能让他兴奋。医联APP医生认证数量突破5万的当天,王仕锐在公司微信群里以发红包的方式表示庆祝,红包一共就包了80元,他开玩笑说自己很抠门。其实,王仕锐只是不想让团队太看重数据增量,“产品做好,用户体验度高,数据增长是本来就会发生的事情。”
回到王仕锐创办医联的初心,就是做一个医生的全方位服务平台。从纯粹的医生社交做起,不断衍生出更多服务医生的内容。
王仕锐创办医联的想法最早萌芽于其在美国读口腔医学博士后期间。在美国,王仕锐接触到ResearchGate、Doximity 、Figure1等相对成熟的医生社交平台后,他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这些模式在国内落地。
“严肃、职业化”是王仕锐总结出的国外医生社交APP的两大特点,也是医联所借鉴的地方:严格坚持实名制,以保证用户质量。“当时我们是有点冒险的。严格实名认证增加了用户进入门槛,会降低用户量增长的速度,而其他同行都在忙着跑量。”
医联的第二大冒险举动是从线下找医生用户。
王仕锐表示,医联派出30个人的团队,用了3个月的时间,拉拢到了3万名医生在医联APP上实名注册。尽管王仕锐表示不方便透露具体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如此庞大数量的医生群体,但他给出了自己坚持做线下推广的理由:“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线上的转化率不高,成本却不比线下的低。”因为大部分做线上推广的APP都是烧钱补贴的模式。“有时间在线上拿补贴的医生也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
这种冒险从王仕锐打算创办医联之初就一直存在。
去美国读博士后之前,王仕锐曾参与过一个创业项目,但医联才是王仕锐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创业可能遇到的困难、挑战、风险几乎从未进入过王仕锐的头脑中,“只要我认为是对的、我真心喜欢做的事情,我会想办法把这件事情做成。其他的条条框框基本上不会考虑太多。”
事实证明,勇者无畏的精神让医联跑在了同行的前面。
据王仕锐介绍,医联的核心数据已经远远高于同行,医联的医生用户以月均1万的速度在增长、用户日活跃度为10%。而且,医联市场总监杨洲介绍说,医联与其他同类社交平台上的医生重合度只有5%,其中副主任级以上医师占比大约20%。在通过线下获得3万多名医生用户后,医联才逐步开放线下的医生注册认证入口,当前医联通过线上线下获得医生的比例为1:1。
社交更强调关系链
医联成立之初,免不了被投资人问及的一个问题是:你们跟丁香园的区别是什么?
王仕锐对此的回答是,丁香园更像是医疗界的门户网站,偏重社区;医联要做的是社交平台,社交更强调关系链。
来看看医联是如何搭建医生之间的关系链条。
医联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实名交流和匿名交流两大部分。
在实名交流板块,每个医生可以按照科室的划分添加感兴趣的医生,关注或者申请成为好友。实名部分的信息流一部分来自于自己“医生圈”的社交关系;另一部分则来自于UGC内容,也是医联APP实名交流的两大核心功能:问答和病例。
问答类似于知乎日报的热门问答功能,问答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医疗相关的公共话题;另一类是学术类的医学问题。更早些时候,医联还有另一大功能是投票,不过现在投票这一功能已经并到问答功能下面。
在王仕锐看来,所有的投票发起本质上都是一次提问。
“现在投票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作为问答功能的一个补充,医生发起问答后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就可以发起相关投票。”杨洲介绍说,“以前投票作为一个独立功能其实医生也会有一定的困惑,使用频次不是很高。现在医生使用投票的频率则很高。”
其实,将问答和投票功能做整合,是医联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一件事情:不断做减法。
王仕锐告诉动脉网,最初医联内部设计讨论的APP承载的功能比现在多得多,而这也正是当下国内互联网医疗类APP的一大通病。而国外的互联网医疗APP则都在某一细分领域做深耕,王仕锐判断这是未来的趋势,做社交也必须聚焦。
匿名交流板块主要是“深夜病房”。这是一个匿名吐槽板块,医生们可以在其中吐槽或抒发情绪,这样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医生情感倾诉平台也深得用户喜爱。深夜病房最初每天只在零点到两点之间开放,现在开放时间调整为晚上7点到次日早上7点,这个时间段恰好是值夜班医生的上班时间。“现在这个版块更像是一个‘晚班病房’。”杨洲介绍说。
王仕锐毫不讳言,“深夜病房”源自“无秘”这一社交平台的启发汲取他人之所长,为己所用,也是医联不断优化、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方式。此外,医联APP还有“发现”板块,“发现”侧重于运营,包括话题广场、医联活动等内容。
大数据变现
去年8月份,医联还处于团队搭建阶段,就拿到了策源创投和PreAngel的300万元天使投资,半年后,医联就拿到了红杉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有一个半年后,医联拿到了B轮融资。
这一轮融资后,医联期望用1年的时间将医生用户数量扩大到40万~50万人,覆盖国内几乎全部三甲医院的所有优秀医生。
当医生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医联平台上才能沉淀足够多的病例数据,以实现在线做医生临床指南的计划。
“医学权威目前还掌握在传统的纸质学术媒体手中,这很不利于医学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分享。”王仕锐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他曾经投稿到一家学术期刊的文章隔了1年多后才发表,这件事情也令他很气愤,也让他更坚定了要用互联网手段打破学术信息交流障碍的决心。
利用医联平台上沉淀的数据资源,王仕锐还在规划更多可行的商业模式:比如连接一些可穿戴设备,与一些保险公司打通;与药企、器械厂商做相关产品的学术推广。“具体的运营模式还在进一步策划中,但我们一定会让医生更体面地赚钱。”
除了可以提供学术交流这样一个社交功能外,医联还将扮演更多服务医生的角色。王仕锐预判,未来医生多点执业放开后,会有更多的体制内医生出走,新的生态系统将建立,医联会加强帮医生打造个人品牌的服务。
杨洲表示,未来医联也不排斥会给医生相应的补贴,但在做补贴之前,医联会做充分的验证:做补贴一定会比不做补贴让医生变得更活跃,什么样的医生适合做补贴,什么样的医生不适合做补贴,如何实现一个最优的补贴的力度等问题。
当问及王仕锐医联目前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时,王仕锐很谦虚地说“我不觉得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从创业至今,王仕锐时常以办公室为家,在办公室过夜基本上是常态。“我们必须拼命跑得快一点,目前这个阶段,只有跑得快一些才能避免被后来者追上。”在保持这种危机感的同时,王仕锐还要带领团队不断保持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才是唯一可以与外界抗衡的竞争壁垒。但在这点上,王仕锐觉得医联做得还远远不够。
起步于成都,目前医联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分别设立的分公司。核心的运营以及产品团队已经从成都迁至北京,但是技术团队仍然留在成都。一方面,成都的IT技术以及人才有一定竞争力;另一方面,相比北京过于膨胀的互联网泡沫,王仕锐认为成都更容易让人静下来心做事情。显然,这是打磨一款好产品所必备的软实力。
医联Medlinker是一款专属于医生的社交App,以社交聚拢医生,有病例分享、自由问答、投票、匿名吐槽(深夜病房)和医生圈等功能。用户均为通过实名认证的在职医生,用户可以通过与其他的行业精英分享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彼此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医生用户通过线上注册/线下邀请的方式加入医联Medlinker。申请实名认证后,由医联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直接给到邀请码的方式确认其身份。
趣医网:做医院集结平台
9月10日,医疗互联网企业趣医网宣布,完成总计 4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并已顺利交割。此轮融资由百度领投,软银中国资本(SBCVC)、弘晖资本(HighLight Capital)跟投。华兴资本 (China Renaissance) 担任此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趣医网将助力百度实现 “人与服务的连接”;百度将在搜索引擎、大数据、网络安全、云技术等领域为趣医网提供资源支持,助力趣医网提升服务能力与质量。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医疗领域的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O2O服务模式闭环。
趣医网旗下拥有“趣医院”、“趣医网络医院”、“趣医商” 等多个品牌。其中,“趣医院”App 是一款旨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模式的产品,涵盖预约挂号、报告查询、支付、住院管理等全流程就医服务;“趣医网络医院”致力于构建网络视频问诊服务平台,提供患者在移动端与医院医生进行视频问诊的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趣医商” 产品即将推出,侧重于为医疗机构提供与供应商的沟通平台与信息交互平台。
趣医网旗下所有产品均架构于公司的核心产品——“医院 +”平台上。由于趣医“医院 +”平台深度对接医院内部业务系统,通过“趣医院” App就诊的患者,可以便捷、连续地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同时,趣医网的产品将支持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疗体系。此外,该平台还支持开放式接入各类第三方服务,进而为医疗机构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式转型提供便捷服务,并降低用户成本。
京颐股份、趣医网董事长李志博士表示,趣医网在国内已有 1000 多家公立医院入驻了 “趣医院”平台。预计今年与趣医网合作的国内公立医院数量将超过 2000 家,深度接入医院数量有望达到 1000 家。预计在 2016年3 季度左右,国内 70%以上的 3 级医院将完成 “趣医院” App 服务的开通。
此次完成 40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之后,趣医网会加大 “医院 +”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幅提升平台的服务辐射范围,进而帮助医疗机构转型互联网服务模式。
移动医疗面临四道坎
互联网+医疗领域密集爆出巨额融资消息,预示互联网+医疗创业深受资本青睐。但是,与其他互联网领域大有不同,互联网+医疗与政府部门监管联系紧密,与个人健康休戚相关,囿于中国医疗体系的复杂性,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将面临诸多难点。主要有四点:
第一道坎:人才匮乏,产品粘性弱
相较于互联网+零售、O2O领域,互联网医疗的专业性更强。行业急缺既懂互联网又懂健康医疗的人才,这也是大多移动医疗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且,目前市面上的移动医疗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创新,大多仅是把其他领域的智能硬件功能、数据,简单套上移动医疗产品的概念,最终导致产品黏性很弱。
移动医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场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众多产品也在不断地夭折。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电子商务分会会长龙岩表示,“要想在市场中处于不败,提高用户对产品的黏性是移动健康管理App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移动医疗产品涉及到用户的自身健康,服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当下的移动产品,大多只提供数据监测而并没有太多的服务理念。那些只测血糖、血压指数的硬件设备,没能给用户提供服务,最终导致用户不断丢失。去年底发布的《2014年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显示,可穿戴设备在3个月内的流失率高达87%,用户黏性差、难以坚持使用是目前健康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最大瓶颈。”
第二道坎:隐私安全
近日,全球最大的偷情网站AshleyMadison被黑客攻击,愈37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黑客利用用户隐私信息进行敲诈、勒索,就此引发的多名用户自杀的事件让人痛惜。相比于偷情网站的信息数据,个人健康的信息数据更详细、更敏感。
举个例子,一些患有癌症、艾滋病人的数据一旦公之于众,对于病人心理上的冲击将远远超过疾病本身。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数据安全保护举足轻重。健康医疗APP获取用户数据时并利用用户数据时,一定要在用户隐私方面加大防范意识,避免因用户隐私数据泄露导致的各种问题。
第三道坎:政策制约、行业标准不统一
虽然在互联网+医疗的推动下,国家针对行业的政策有望进一步完善,但并没有正式文件和政策落实。2009年出台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非医疗机构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尽管上述法规被业界诟病“与时代脱节”,但截至目前还没有新的法规出台。
政策的模糊性对于创业公司阻碍非常大,政策不允许开展互联网诊治工作,创业公司开拓市场上为了规避法律风险,难免瞻前顾后。另外,由于政策不明朗,创业公司在选择发展方向上,也很难准确把握。
而且,中国医疗体系缺乏服务标准,因为线上医生来源不同而导致的服务标准化难题无法解决。很多公立医院也在尝试诊断治疗的信息化,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家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也成了问题。
另外,服务标准的缺乏也导致支付体系标准的难以统一。类似美国那样的全国统一的CPT代码一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各类疾病在线上到底如何收费?付费治疗标准如何?这些问题依然没有清晰的答案。而且,因为服务没有做成标配的产品,也就导致服务良莠不一,用户的付费意愿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道坎: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浪潮接近尾声,医疗成为各路资本角逐的新战场。但我国互联网医疗至今仍未找到可以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移动医疗APP“专家号”创始人谢德勇表示,“成熟的盈利方式,说实话,目前还没有,毕竟移动医疗还处于一个新兴业态。之所以大家看好,就是因为它存在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目前来看,多数移动医疗产品的盈利通过转嫁广告费、中介费、增值服务等方式来实现。但是,这些盈利模式都是比较单一、分散的,移动医疗行业还未形成成熟、一体化的盈利模式。这让投资者变得日益谨慎,也使得有关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路径的争论益发变得强烈。
由于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也制约着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移动医疗企业“好大夫在线”已积累了几十万用户,收录了近30万名医生,但仍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创始人王航坦言,其产品主要包括信息查询服务、专家咨询服务、预约挂号和电话咨询服务,其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其他服务都无法产生利润。
尽管问题重重,但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难做,做成之后的行业壁垒越是牢固。所以这鹿死谁手,值得一番争斗!
文章由中华财经网、动脉网、新浪、百略网相关内容整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