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谈创业:估值其实是个包袱,最后只能便宜BAT!

品途网  •  扫码分享

最近看到微信朋友圈有篇文章说《穷人不能创业》,觉得观点很有问题。土豪就能乱做投资人吗?这个逻辑是非常错误的。

我个人认为,其实今天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穷人,包括徐小平。如果原来他不穷,怎么会去新东方当老师呢?所以,大家今天期望通过创业来改变自己的状态,我觉得无可厚非。每个人创业早期都有穷人思维,都犯过很多错误,虽然我也经常骂创业者,因为我看到有些创业者让我着急。但我得不出这样一个结论:穷人不应该创业。

这篇文章里,我随便举两个观点吧,拿这两个观点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个观点是:很多创业者因为穷惯了,花钱特别节省、特别吝啬,尽量老想不花钱办大事,就说如果不花钱能办事,那BAT花钱养那么多市场公关人员干什么呢?

我替他回答一下,因为我也有幸把360做成半大不大的公司,我觉得很多公司花了很多无用的钱,还办不成事。但注意!这是大公司的特权,不是创业公司的特权。我甚至对比过外面的小团队,和大公司做同样产品的团队。我发现,产品做好真的未必砸很多钱去推广。如果一个业务,最后要靠资本运作,最后比谁的融资能力强,我觉得这确实不适合穷人创业。

很多创业者没有钱,或者缺人少钱(缺少资源的情况),才被逼去做更接地气的事情,才逼得他做出极致的创新。但是有钱的话就不一样了。包括在我带过的团队里,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BAT就更不用说了,花了很多钱做推广,能遮掩很多问题,能雇无数多的人,所以很多人在里面只做一份工作。正因为有很多钱,所以大家产品不需要做的极致,照着别人抄一下就可以了。恰恰这两年,很多新锐的公司起来,在他年轻的时候,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太多的钱。实际正是因为这种穷人思维、缺少资源的思维,才能把一个公司的潜力挖掘出来。

所以我感觉,包括在大公司里面,也包括360,搞所谓内部创业、内部孵化,有的时候我觉得是假创业,因为它跟创业者最大的差别是:创业者会面临生死的问题,在生死压力前面,有的创业者可能就下去了,但有的创业者会被激发出无比的潜能,他就会绝路逢生,这样才能造就很强悍的创业者。

第二个观点:有些创业者太刻苦,每天只知道勤奋工作,所以这些人就不会思考。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这句话对吗?我告诉你,这句话貌似说的很有道理,但它绝对不是说你不要勤奋。只是说,你不能只是埋头拉车,每隔一段时间要花点时间抬头看路。但是,即使你有正确的战略,战略用一句话就能表述出来“干什么、不干什么”,就决定了你的方向,但伟大的战略能不能成功,要取决所有细节上的执行。

而细节上的执行力,实际上来源于你对很多细节的把握,你要把握很多细节就要非常勤奋和辛苦。他说他从雷军身上总结的,但雷军同志恰恰是这个行业里最勤奋的劳模了。乔布斯传里面真实的细节,对一个图标里的每个颜色,都能看出来不一样,你说他累不累?他绝对是累死的,他能够不勤奋吗?

所以我觉得,今天在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当然成功的概率会大一点,但是聪明的人如果比你还勤奋,那你是不是要更勤奋?

下面,我还是想对创业者泼点冷水,我最近看了一个YC,YC这个创业者是实战出身,他说你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CEO,在接近客户,运作市场,这两件事方面,一定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亲力亲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最真实来自一线的信息,你才能做出判断。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创业者,确实要定期花点儿时间去想一想,但实际上你想半天有时候想不出来,你还不如更踏踏实实的把握现在,通过勤奋的工作,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为你下一步做出正确判断打下基础。

再一个,最近很多人说到了投资的寒冬,说冬季又来了。其实我倒没觉得,我觉得不好的项目,最终他会漏馅的,台风没有了猪都会摔死的。所以,我今天依然觉得,比如最近比较好一些的项目,比如有技术含量的,真正创新的,依然是投资人追捧的热潮。

但是我们反思,有这种泡沫的时候,很多人把这个责任,就推到了政府身上,说中关村的咖啡大街的咖啡凉了,还推到邓锋这样的VC身上,说他原来说投的,怎么不投我了?

所以,对创业者提出几点建议,这也是这半年来很多创业者让我觉得比较困惑的地方。

1、首先我觉得是个价值观问题,我一直说中国不缺创新的人,今天也有很多钱,但中国能不能成为美国硅谷那样全世界真正的创新中心?我觉得外在条件都具备,唯一缺的是价值观。就是我们到底为什么创业?如果我们今天的乔布斯排行榜一样,论谁更有钱,谁的身家高,谁的市值高,以这个来论,我觉得这种三观对创业者的创新是不支持的。

2、我觉得,大家最近有没有一种感觉:天天渲染的创业英雄,不谈他们的产品,不谈他们总结的经验教训,谁融到资谁就是英雄,谁融到的价值高谁就牛逼,大家都比谁拿多了多少钱,马上就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包括对公司的评价,也都脱离了产品,都在谈融资,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价值观。我一直觉得,融资是个手段,只是一瞬间的数字,最终企业成不成功,如果融资你的企业就成功了,今天我觉得很多人就成功了。

所以,不忘初心,创业者拿到了钱,使我们继续在市场上活下去,我们还是要把心思放在做产品上。我就不点名了,本来有一家企业我还是很推崇,不忘初心,他们也许能把手机做的非常好,而且他们真的通过营销创新,也做的非常好。但自打他们给自己了一个很高融资额之后,自己给自己背上了很重的包袱,就变成了资本的奴隶。从旅行箱到旅行包,反正什么都做,所以就给了华为巨大的机会。所以,即使这么伟大牛逼的企业家,背上了资本的包袱以后,他们的很多动作、决策都是要变形的。

所以,别说各位是创业企业,就是今天很大的企业,江南春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完全掉到估值融资数目来评价,就会忽略你的初心。我一直讲不忘初心,任何企业的成功还是要通过产品解决用户的问题,越是我们的初创公司,你的第一步,甚至没有商业模式,我们说都可以投你,但你没有产品,肯定是没法往前走的。

下面讲第二点,一个创业者如果完全闷头在家里,当然他没有交流的机会,他可能是在重复走别的创业者走过的错误速度。孵化器、加速器,美国现在跟中国一样,有无数多的创业盛会,后来我就发现有点儿变味了,很多创业者都没挣到钱,像这种创业辅导机构都挣到钱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原来做传销的、做大众培训的,都在教大家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种创业会多到什么程度?每天只要你愿意,大概一天在北上广深这几个地区,一天创业者什么事儿都不干,参加四五个会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很多创业者,事情还没有做一点,直接到会上直接宣讲自己的成功经验。事情还没有做成,开始宣讲自己创立的这个O2O的模式,那个创新的模式。我稍微觉得有点儿过,因为作为一个创业者,我认为适度的交流是可以的,但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你的团队在一起、用户在一起。

扪心自问,这样听听交流一下,真正就能解决你创业的很多问题吗?其实我觉得不能,最重要的是想着你自己的产品该怎么做。而且,很多创业者在开这个会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错觉。今天到会场的有多少人?也不过就几千人,加上场外的有几万人,你一上台掌声雷动,你马上以为自己就是人之骄子,万众瞩目的中心,其实就把这几万人都发展成你的用户又怎么样呢?跟中国的几亿用户相比,这只是万分之一。

所以,好象创业的热潮越热,反而自己要能够冷静下来,保持适度的距离,要在听别人讲完之后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思考,要有点儿定力,不能够听了讲的这些东西,我管这叫东施效颦,弄不好就是邯郸学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