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算盘借创业鱼跃龙门的90后们,你们真的有那个本事么?
8月末,“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杭州举行,给大家看些现场照片,不知道的人估计以为这是当红明星的演唱会现场吧。28号下午总决赛有3225家创业公司报名参加,只有8个项目有路演机会,获展示的项目有130个,0.2%的录取率堪比哈佛了。
2天的会议场场爆满,与会的观众大多是创业者、在考虑转型的企业家和即将准备创业的青年。从北京上海厦门等赶来的参会者不在少数,上午场刚结束,为了能确保可以挤进下午场,就有开始排队、站着吃点快餐午饭的观众了。名声比较响的会场,比如红杉
高通
资本专场、
IDG
电商发布会、总决赛等,都出现了安保拦人,引发争吵,似乎即将发生踩踏的场景,引来了杭州的特警。而像徐小平、熊晓鸽这样的明星投资人都是随时要被创业者活扑的即视感,最后离场时都是被一堆安保护送着,偷偷溜走的。
据主办方介绍在过去这十年间,累计报名参加活动企业数量达到2.4万。现在创业成了潮流,年轻人一个个迫不及待地从职场跳跃出来,想登陆到一个叫“创业”的新大陆,期冀着这个改变能助他们鱼跃龙门。作为一个创业10年的中年大叔,既没大红大紫过也还过得上中产阶级的生活,按照大数定律,这应该是大部分90后创业者未来着陆后最有可能的状态,我想我还是应该出来瞎BB两句的。
一,创业是跨出舒适区,和有趣及热闹没关系
我做跨国公司的商务总监时,可以头等舱飞去海边,一边度假一边找mentor讨论职场规划,这些诚然是新鲜有趣的。而我是创业者的时候,毫无技术背景的我居然要为公司面试程序员,还因为憋在局促的大学 校园 的小办公室里,被前来面试的小朋友鄙夷到自尊碎了一地。
现在工作觉得闷了就去创业的初生牛犊们,在万众创新的蛊惑下,认为创业是一定可以做所有想做的趣事,“那就辞职创业吧”。打个折扣得说,如果将创业比作一部电影,有趣只不过是预告片中的第一帧画面而已。
独立做事情只是创业的形式,创业的实质在于,你选择了一个能“make some difference”的事情,认准了,开干,一路向前, 不断迭代,直至彼岸。
你所选择的这件事情,肯定有你热爱的部分,也有你不擅长的,而在工作中厌恶的部分,往往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创业是要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去,从零开始。
二,资本温床上的创业是假象,自我变革是道
大公司像是一艘巨型邮轮,虽然你嫌弃它走得慢、华而不实、给不了你水手般的锻炼,但是他为你遮风避雨,赐你盔甲,不至于让你与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贴身肉搏。
而跳出来自己划小木舟呢?2006年,我一头扎进调研行业的“互联网+”:网络调研。其实这并不是我的选择,是小木舟自动适应了时代的大浪。
中国在80年代末才有商业调研概念,第一批调研人是以营销行业黄埔军校著称的P&G以及部分国家统计局的人才,常规的采集消费者信息与观点是通过线下拦截等发问卷。相信大家都有过大夏天路边被拦截,问卷选ABCD近5分钟还没答完等这种反人性经历吧。但至今,仍有一大批这样的公司存在,而且还活得好好的。
作为一家小创业公司,我继续拼人海战术,很明显是撬不动大象的。而且大调研公司有完善的供应商系统,他们只管客户,而不在乎用户体验及其带来的误差,也看不上我们在做的网上调研。
虽然今天网络调研已经成为主流,但是, 所谓的颠覆式创新、行业标杆与领导者都是我们成功活下来后的加料回忆 ,我想还原事实,告诉今天的年轻创业者,我当年都是被逼成标新立异的。
2006年还没有“互联网+”的概念。我们做的“互联网+”的初探索,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在技术上拆解一套问卷,然后利用程序去平均维度的分配,一个消费者分配2个维度的小问卷,仅侵扰用户30s-60s,将问卷调查碎片化,线上化,并保证ID的唯一性(这是为了杜绝为了谋利而恶意注册的“职业受访者”),再通过我们专业的数据拼接,整合问卷。这种方式让用户体验与受访数据都得到了保证。
随着IT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可以接触的消费者群越来越大,而传统调研还是仅仅局限于在商场和小区拦截的人流。有了获取更多样本的能力后,便可提高数据的精度与用户体验。我们并没有走卖系统卖软件卖平台的路,我选择了深挖调研行业,培养调研人才,与客户一起成长。应该说我算“地派”创业者,我们公司也是这种笨笨的地派氛围。我们的调研总监是以前央视调研老大,他在天会这几年有个习惯,每周都得去KFC吃几次。因为KFC是我们的客户,我要求大家不能在办公室设计问卷、收集消费者观点等,你得走到消费者中间来,走到市场上。所以我们专注于做市场与客户,没有去按走估值模式的 “天派” 互联网创业方式玩。
但焦虑是不可能没有的,那也是一波互联网投资热(当然和现在的来势汹汹不可同日而语),大家四处讨论估值,似乎盈利的公司都是落伍的,何谈我们当初还在盈亏平衡线挣扎呢。和我同时代的创业者,比如人人网的 陈一舟 正是大红大紫,是投资圈中的当红创业明星。而我没有任何人投资,面对前来面试的求职者问起天会调查有没有风投,有没有融资上市的计划时,心里总是有些怯场,有些不自信,感觉和面试者之间关系是地下夫妻,不是明媒正娶,怕自己成为先烈,也拖累了这帮年轻人。
没想到一晃几年过去了,我们居然就这样做成了首个大数据调研及研究公司,还有能力为市场营销和销售研究等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服务,麦肯锡、KFC等知名品牌一直是我们的忠实客户,几年来我们帮客户从0到1得建立消费者态度数据库,市场数据库,服务和产品体验数据库。
而那些曾经拿到 融资 的企业,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有些即将退出舞台,有些由于上市计划无限期搁置,大量地裁员削减成本,实行瘦身运动。可是我们还在慢慢地有节奏地扩张,并且不断推出互联网新 产品 。
这个“逼”,如果往下剖析一层的话,我觉得应该叫因时而动,因势而变,all in得去玩一场陌生的游戏。
历史是相似的,我也想借此提醒现在躺在资本游戏温床上的创业者们,有了热钱,不代表你的项目能热。钱多了有时候会衍生惰性或者混淆视听。你若是因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鼓出而来创业,寄托于资本市场的热钱,那IPO关闸、资本收缩等等都会对你有致命一击。
创业的道是自我变革 ,去创造价值,赢得客户的选择而不是骗来“钱”。即使了骗得过整条华尔街,但对行业和客户没有“ make some difference ”,你做的千秋大业充其量只是资本的傀儡,你个人的生钱出名之路,不是创业。
三,创业是变则生,不变则死
一个人、一个公司能不能因为时代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可谓是知易行难。若要改变,先得正视自己。面对外部变化,保持空杯。
空杯心态的核心在于:愿意向外吸纳,才能真正做出改变。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方法论不断重构。几乎每一天都是新的,你自己当水手的看家本领就是比不断变化的商业世界更早一步。
2008年,我想推出一款自助式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用户无需安装任何软件,直接在浏览器中即可完成设计问卷、发送邀请、分析数据、导出报告等操作,降低调查门槛,让所有中小企业都能轻松通过网络收集消费者态度与意见,建立态度数据库。我多么想说,那时的施晟力排异议得推出了“调研宝”,我们又一次推动了行业变革,带动了行业更早转型,可惜,我也是那个要感叹错过时机的loser。
大家猜一猜持反对意见最大的是天会哪个部门?哈哈,不难猜出是我们的销售部门。本来这些是拿出去卖钱的,收提成,论天会当时的市场地位,我们有些能力强的销售甚至可以把我们研究人员的成果几倍溢价卖出。现在要他们把藏在宝库里的钻石拿出来,变成模板化,零利润得给客户使用,不反对是不可能的。更别提免费提供给客户,享有分成的股东是很难接受我们刚盈利就要砸钱去亏钱,纷纷说那是互联网巨头烧资本的钱才去做的事。
回想下,那时正是市场营销行业与民营企业不断成熟的几年,他们也在探索怎么去做市场推广,怎么要做出打动消费者的创意,怎么去做能真正提升销量,而不是乱发子弹。他们也发现了市场调研置于战略决策与 营销 推广的重要性,但往往因为预算和专业度不够而不能开展一次市场调研,他们这时需要的是调研工具,而不是要占用预算一半以上的一次调研服务。
做企业需要顺势而为,客户的需求就是下一波行业变化的风口。这就是若要改变,先得正视自己。你再牛逼,分得蛋糕再大,也还是依托于这个行业的。
知易行难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再聪明的脑袋也未能幸免,前有率先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因放不下胶片机的高利润诱惑而被数码时代抛弃,后有 诺基亚 巨头傲视智能手机的行业机会而帝国崩塌,只能哀叹“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然做错了,错在不能思变。财务报表的反应总是延迟的,你得看客户的需求,行业的风向,变则生,不变则死。过去一切不应该是留恋的理由,未来才是。创业所带来的限制或需求变化所带来的陌生,其解决之道绝不是“等等再出发”,而是自我变革。
我们也最终在2011年才推出调研宝,3年后,我们也烧起自己的钱,推行免费版。
无疑,我们本可以更早一步的。
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而这堵墙很大部分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让我们有时拿得起,但是放不下,最终延误了时机。
所以,打着算盘借创业要鱼跃龙门的90后们,你真的能跨出舒适区,自我变革,既拿得起也能放得下么?最后,你们可以也带领公司保持不断迭代,常怀空杯心态么?
这就是创业应有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