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品牌总监:如何把营销变成一次产品体验?

品途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经过了最初枪林弹雨的竞争,打车软件们终于平静许多,补贴不如往昔疯狂便是一个体现,用户们一边抱怨福利少了,一边精减着手机中的同类打车APP,从至多时达到十余款删减到现在最顺手的几款。市场在沉淀,尽管时不时有一家挑衅的对手出现,企图通过撕X上位,但现在最有市场影响力的,还是滴滴Uber,前者以超过80%的专车市场份额占据绝对的领先位置,后者则是收获了口碑与媒体们的一片赞捧。

市场的竞争推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以滴滴打车为例,从出租车到专车服务,用了整整两年,在此之后,快车,顺风车以及大巴产品,都是在这半年间诞生的,他们几乎影响了每一位都市人的出行方式,而这半年来,打车领域到底经历了什么,身在其中的人比我们更有体会。

侯家琪,广告公司出身,也在联想当过甲方,现任滴滴品牌总监,率领着一支不足十人的团队,主要负责滴滴打车对外的传播沟通,几个有影响力的案例如“今天坐好一点”“城市加班狗排行”以及“桔色星期一”都有这支队伍参与,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能在微信端看到滴滴推送的活动,他们也追热点,但不是发一张无关痛痒的平面或者憋一句文案,用家琪话说,在互联网工作,可以称之为幸运或者不幸的是,营销即产品。



如何把营销变成一次产品体验?

在传统的广告公司,大部分情况下营销人员只能参与到整个营销链条的最末端部分,对着一个已经成型的产品想idea,可以改变的很少,但互联网产品的形式则灵活多变,能够更好的与营销做无缝对接,“ 产品的界面或者产品提供的形式,都可以根据营销的特性来改变 ”。

最明显的,是在圣诞节和今夏上海暴雨,一些打车软件将叫车页面快速调整,原本的轿车图标变成了圣诞老人或是一艘船,这种体现人性化和趣味性的营销方式,直接作用到产品的用户体验,让追热点也与产品紧密相连,“而且这种能够影响到产品体验的营销会变得更实际,而不是天花乱坠的吹嘘”,家琪说。

“桔色星期一”也是一个例子,本质上它完全是一次促销活动,在每周一用户能享受到超低价甚至免费的乘车体验,但它同时也被做成了一次事件,这也是让滴滴团队颇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它就像电商们的双11”。现在不论是快车,还是顺风车,还是代驾,每当新产品推出时,都可以依托于“桔色星期一”的促销活动迅速上量。

“桔色星期一”的诞生,其实是在营销上对Uber的反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产品的诞生。“当时Uber出了一个非常低价,低于出租车的一个产品,并快速上量,而同时期滴滴还在推广专车,专注于高收入群体,于是我们立即决定,也要做一款这样的产品,并借由桔色星期一推出快车产品,达到了当天200万的订单。”

滴滴如何看待Uber?

在叫车软件中,Uber总是被最频繁提起的那一个,媒体们称之为互联网共享经济的“鼻祖”,也被当做创业公司的模范,诸多头衔都无意间“神化”了这家公司,而过招神一样的对手,家琪反倒觉得很感谢有Uber的存在,滴滴如今的营销思维也是受到了Uber的启发。

就在大半年前,滴滴还采用的是大的整合营销套路,2014年年底对专车产品的推广,是滴滴打车首次启动大众层面的规模传播,利用春节客流量大的特殊时期,TVC频繁投放电视媒体,社交网络利用“滴滴体”引发UGC传播,通过“今天坐好一点”的话题,引入了姜文,大鹏,乌贼刘等诸多明星大号的资源推广,用家琪的话说,整个策划是一个“基本功非常扎实”的传播方案。

但Uber的出现给了人完全不同的眼光。本身在国外就已经有成熟打法的Uber,对于哪些事件会吸引媒体曝光已积累了经验,他们在全球拥有营销资源库,中国团队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从资料库中挑选参考案例并做本土化改良,于是在春节之后,Uber包装了大量案例,并和品牌跨界提供了非常多的新鲜玩法,迅速吸引了媒体和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这也促成了“一键呼叫”的诸多成功宣传。

“UBER的做法,不仅是在业内,包括在中国的营销圈,都是非常崭新的概念,它让我们明白,原来品牌合作可以这么去做,甚至营销活动可以只做噱头,不用大面积发生,利用轻量而小的资源,在EPR的宣传下,形成一个事件,去影响到一部分很潮、很年轻的消费者,过去我们认为一次营销活动可能需要惠及非常多的人。”


最近滴滴也做了一件很酷的事,他们刷新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携手奔驰GLA SUV,为阿根廷摄影师Esteban定制了一部特别快车,沿着北京32.8公里的二环线,拍摄了一张长达79.37米的照片,并得到了央视的报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