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 摘要 ]用影响因子评判单个研究文献的质量,或评估科学家并作为其受聘、晋升的依据并不合理。

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

“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10月29日,《科学》杂志副主编瓦尔达·文森(Valda Vinson)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基于影响因子评判单个研究文献的质量,或评估科学家并作为其受聘、晋升的依据并不合理。

10月2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的相关论文发表在“不能用于职称评定的、低影响因子”期刊《光学通讯》上,使得人们对于通过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来评判科学家的“扭曲观念”进行了新一轮探讨。

影响因子怎么算,能评价啥?

“影响因子的计算是有意义的。”文森解释,每篇论文都有可能被引用,因此人们计算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说明一篇论文对该领域研究的推动作用。“如果一篇论文被引用了很多次,那是好事。因为那意味着很多科学家愿意利用这篇论文的研究发现(或者基于该论文的研究发现)开展进一步研究,因此计算论文的引用次数是有意义的。”

“影响因子是一个杂志中文章被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这个杂志的总文章数。”文森说,但这个数字是平均数,它存在的问题是,平均之后并不能反映每一篇文章的引用情况。

她用极限情况举例解释道,如果一个杂志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引用数是500,另一个文章的引用数是10,那么影响因子反映出的数字是两者的平均值255。

因此,一个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只能表明它拥有多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但并不意味着它刊载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高引用的。

资料显示,由汤森路透公司计算的期刊影响因子,最初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确定购买哪些期刊的,并不是测度研究论文科学质量的指标。也就是说,影响因子用于评判一个期刊是可以的,但用来评判论文,并延伸到用来评判科学家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把扭曲的评判观念拽回“正途”

现实却是,很多评价机制将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科学家晋升的依据、获取更多科研资源的“敲门砖”。

“我们从不宣传高影响因子的评价功能。”文森说,“而且我们支持DORA的努力。”

DORA是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小组(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的简称,于2012年由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自发形成,其发表宣言建议,在考虑资助、聘用和晋升时,要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计量指标,如期刊影响因子;要评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基于研究成果所登载的期刊;利用在线出版等。

文森表示,降低影响因子非理性影响的工作已经在进行,她注意到一些中国院校取消了对高影响因子论文刊发的奖励。

“但是,彻底否认、摈弃现有的评判规则也不是好事。”文森提醒说,影响因子有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提升大家对它的理性认识、引入新技术等方式来削减对科研工作的负面影响等,可以通过共同商讨寻求让评价回归“初心”,但不应该停止影响因子的使用。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9日电)

随意打赏

影响因子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