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应用鼻祖Uber在中国是如何被阻击的?
BI中文站 5月19日报道
自美国打车应用服务Uber于2013年登陆中国发起追赶攻势以来,中国出行领域的竞争尤为惨烈。
Uber去年在华的每天接单量只有100万次,而其本土竞争对手滴滴出行每天处理的订单超过1100万次。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为了与其在中国的第一大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也就是之前的滴滴快的)争夺市场份额每年烧掉10亿美元。
10亿美元对于Uber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也就是Uber在全球排名前30位的大城市每年营收的总和。
滴滴出行由于得到了中国本土两大互联网公司,腾讯和 阿里巴巴 的支持,因此资金充裕,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据彭博新闻报道,滴滴出行在最近一轮融资中募集了约20亿美元。
苹果 也参与了进来,近期宣布对滴滴出行注资10亿美元。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对路透社表示,此次投资者是为了提升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存在。
Uber和滴滴出行在中国的这场争夺战可谓代价高昂,两家公司都通过补贴鼓励更多司机注册以及赠送代金券的形式吸引更多消费者。不过,这不仅仅是一场金钱的游戏。
Uber在中国专注于私家车载客运营,而滴滴则是满足用户的各种出行需求,例如出租车、私家车、拼车、顺风车以及通勤巴士。
据汇丰银行(HSBC)的一项研究显示,北京上班族到公司的平均距离为9英里(约合14.5公里),以12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计算平均花费时间约为44分钟。汇丰的范德林德(Herald van der Linde)表示,由于本地巴士、地铁以及出租车的出行体验总体较差,出行在中国是一个明显的真空市场。
滴滴出行不仅是在地域覆盖还是通勤选项上都占据更大的优势,截至目前,这种策略已经起到了作用。
范德林德认为,重要的是,滴滴出行不向出租车司机收取任何费用,这使其更加容易被出租车行业所接受。不过,对于私家车载客,要收取车费的3%,这是该公司最重要的营收来源。
当然,募集私家车提供类似的出租车服务并不是新鲜事,但与巴黎等大都市而言,其在中国激发的不满情绪并没有那么大。在范德林德看来,虽然这种出行模式对出租车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但中国政府无论对本国还是外国运营商都有较强的包容性。
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表示,虽然交通部对于打车公司提供补贴造成的不正当竞争情况表示担忧,但目前在中国没有遇到监管方面的重大挑战。
范德林德认为,未来较为光明的发展方向则是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并将其整合到打车应用中来。
范德林德在报告中称,Carpool(拼车)可能是将来新的选择,这种出行可以方便人们去商店或上班。另外一个增长点则是驾驶员被无人驾驶汽车所取代。
Uber已经在四处购买无人驾驶汽车,而滴滴则与一些大金主有着良好的关系,他们正在打造一个平台,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者展开合作。
在中国市场,Uber能否通过严厉的监管环境,对滴滴实现弯道超车,无人驾驶汽车则是关键所在。(李路)
【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的中文相关权益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等。微信公众号:BI中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