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热衷投身医疗领域 欲从另一维度改变世界
BI中文站 5月23日报道
根据CNBC的消息指出,电商巨头 亚马逊 正在非常认真的考虑进军医药领域。消息称,亚马逊正在为其“专业医疗保健计划”(Professional Health Care Program)招兵买马,欲再度试水医药零售业务。同时,该公司还建立了针对医药产品的“专业医疗保健计划”(ProfessionalHealth Care Program)。计划囊括的医药产品包括:FDA分类为“I类”、“II类”或“III类”的医疗器械、处方药及非处方药。
事实上,这并非是亚马逊首次涉足医药行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亚马逊就曾投资过一家叫Drugstore.com的电商,而掌门人杰夫-贝索斯还亲自担任管理职务,但由于与该网站合作业务收入后期出现大幅下滑,最终投资股份转让给了药房连锁品牌Walgreens。而之后在2003年,亚马逊又再度与Drugstore.com尝试了合作,最终也以解除合作关系告终。
与此同时, 苹果 则在秘密研发一款无创血糖检测设备。消息称,苹果聘用了一个由 生物 医学工程师组成的小团队,在距离公司总部数英里之外的帕洛阿尔托市一个并不起眼的办公室办公。据三位熟悉人士透露,这个团队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最初设想的超级秘密计划中的一部分,研发可以无创且持续监测血糖水平的传感器,以便更好地治疗糖尿病。
对此, 谷歌 ( 微博 )风投领导医疗投资普通合伙人克里希纳-叶什瓦特(Krishna Yeshwant)认为,多家硅谷企业将目光瞄准医药领域的举措对于这一行业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将为医药领域带来难得的新鲜血液和竞争紧迫性。
叶什瓦特称,如今初创企业家想要成立一间消费者科技企业实际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拥有着现成的发展平台,只需要再获得一些资金通常就可以完事。所以,如今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新成立的科技企业进入某一细分领域,而这也就令该领域内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情况就类似于细菌在培养器皿表面的繁殖速度一样惊人。
然而,医疗领域初创企业,尤其是 生命 科学 领域的行业竞争就微弱了许多。举例来说,在某一特定医疗细分领域,通常只有一家或者两家企业相互竞争,谷歌风投所投资的新型医疗保健公司Aspire Health就是其中之一。Aspire Health专门为重病患者提供额外的支持。AspireHealth的临床医生精通于缓解患者重病引起的不适、疼痛和压力等。并且会在众多复杂的治疗措施中,选择最适于患者的那一个,并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情感和精神支持。
然而,Aspire Health在业内几乎是独立的存在,至少连经验老道的叶什瓦特都还没有找到第二家类似Aspire Health的医疗保健公司。
“我还没有看到另一家类似于Aspire Health的公司,这主要是因为医疗保健领域的法律、法规非常严格,但科技领域通常不存在这一问题。”叶什瓦特说道。
带来深刻冲击
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拥有科技背景的创业人士投身医疗健康领域显然将对这一行业带来有益冲击。
“只要这些投资人、创业人士愿意在医疗健康领域沿用科技领域的创业思路,我们都足以期待这一传统领域将迎来深刻变革。”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获得谷歌风投投资的肿瘤大数据创业公司Flatiron Health。Flatiron Health创始人此前曾在谷歌任职,也正是在全球最大数据搜索公司的工作经历促使他创办了这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癌症精准治疗提供帮助的医疗初创企业。
Flatiron Health从2012年创立初始就备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如今很多医疗机构都有电子病历,但是面向癌症的诊疗数据依旧难以查找和使用。每个患者的数据可能有非常多的来源,而且即便这些诊疗信息已经数字化,仍然存在“格式散乱”的问题。不同的设备数据库也不是统一的,造成各种数据库无法兼容,再加上隐私方面的规定,就让医疗数据共享变得更加困难了。
对此,Flatiron Health采用了多种技术,包括能够精确定位实验室报告中有价值数据的匹配算法。同时,他们还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了调整,从而使电脑能“阅读”文件并从中提取数据。当然,这些算法可能出现误差,因此Flatiron Health研发了混合型人机学习系统,从而发现并纠正错误。另外,公司还特地雇佣了50名护士,安排他们手动输入500名病人的数据来打造自己的肿瘤大数据库。
去年1月,Flatiron Health宣布获得1.75亿美元C轮融资,领投的是药企大佬罗氏,Allen & Company、BaillieGifford和Casdin Capital跟投。不过,Flatiron Health始终拒绝透露自己的最新估值。
“我不确定的是,如果Flatiron Health创始人没有在竞争异常激烈科技领域任职经历的话,他们是否还能成功创办起这一公司。”叶什瓦特最后说道。(编译/汤姆)
美国Business Insider作品的中文相关权益归腾讯公司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等。微信公众号:BI中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