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博客落幕“启示录”:从传统互联向“掌上舆论场”的演变
原标题:网易博客落幕“启示录”
阅读载体和阅读习惯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时代更迭导致的互联网媒介的不断更新,其实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转折
“我今生唯一的情书,在网易博客的私信里。”“年少时所有的小想法小情怀都在网易博客上,突然,就要停止了。”……近日,在网易博客的留言区里,网友们纷纷留言,感慨那时青涩的感情,怀念青春时的模样,追忆随手记下的只言片语中那个真实的自己。这些留言因网易博客的一则声明而起。8月20日,网易博客发布公告,宣布将从2018年11月30日00:00起正式停止网易博客的运营。
声明的发出“吹皱一池春水”。百度指数显示,第二天,网易博客搜索指数达到9054次,是前一天的4.8倍。从2006年至今,网易博客已运营12年之久,对别人来说或许只是碎碎念的博文,对于不少博主来说,却是回不去的青春。
酝酿情绪准备与博客“依依惜别”
2006年至2009年是博客发展的鼎盛时期。博客的兴起,一度给精于内容运营的网络平台带来巨大红利。有了平台之后,很多博主由此前门户网站的用户、内容消费者,变成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当年,评价一位网民是不是骨灰级的,标准可能就是作为博主的粉丝数量多寡。
根据CNNIC发布的互联网报告,博客最后一次出现是四年前的事情。2014年7月的第34次互联网报告显示,博客的使用率已经从2011年的62.1%下降至19.3%,用户规模为1.22亿,跌出了主流应用之列。
网易博客并不是近年来唯一一个即将停止运营的博客产品,曾经的几大主流博客平台例如博客大巴Blogbus、百度空间、MSN空间等都已关停。目前尚在运营的博客中,搜狐博客、网易博客、博客网的首页头条文章更新时间都停留在2017年,只有新浪博客、和讯博客等尚在维持更新。
一部分博主其实已经作好了和博客“依依惜别”的准备。此前,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在网易博客上十分活跃,曾透露只用网易博客。8月21日,他更博后表示将离开网易博客。
明星古天乐从2008年3月11日开博至今,更新了3700多篇博客,十年间几乎日日不落,然而如今的阅读量与博客风行时期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回忆起博客刚兴起时迅速占领受众市场的情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白净颇为感慨,“当时个人要办网站比较困难,社交媒体尚未面世,博客为个人提供了表达阵地,每个人都可以申请一个主页,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开放评论,可以与网民自由互动,这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表达欲望。博客一时受到热烈追捧,不过博主多为精英阶层。”譬如,明星徐静蕾就曾在博客上引发一众粉丝“追捧”,如今,她更多出现在自己的微博中。
有人说,博客的没落与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是娱乐至死时代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其实博客不是消亡,而是被新的产品所超越和取代。“博客涵盖的是海量的垂直信息,内容较长而且互动性不足,不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关注、发布信息的需求。此外,博客对特殊精英人群的关注,不足以撑起社会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大市场,它覆盖的是小众群体。这也意味着,博客是用户自己的‘后花园’,微博才是信息化的‘大超市’,因此注定逐渐被其他社交平台替代。”
从传统互联向“掌上舆论场”的演变
近年来,网民多次发起围观行动。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看来,这样的围观无疑是有力量的,“在互联网上传递真相堪称一种见证行动,它意味着把信息移动到最能产生影响的地方。无论是达成共识,抑或发起某种公共行动,无可辩驳的是,融化现实的‘冰川’要靠整体热量。围观,就是为融化‘冰川’贡献那一点热。”
互联网创造了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里德定律认为,互联网的价值绝大多数来自它作为群体构建工具的作用。胡泳分析表示,随着知情能力和评论能力的提高,公民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介入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他们在这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正如搜狐掌门人张朝阳所说:“微博的突然火爆非一日之功,乃互联网互动产品十年积累之大成。”微博在我国获得爆炸式增长的2010年,其所实现的信息密度、传播频度以及网民联结度无疑都刷新了此前其他网络应用的纪录。
玉树地震中,140字以内的微博信息,成为人们面对灾难时互通信息、寄寓情感、相互帮助的别样载体;南京“7·28”爆炸发生后,网友第一时间在微博上“现场直播”;2010年的全国两会中,微博在网络问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些事件中,微博的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微博上的声音是多元的,其中并不乏尖锐的批评,网友在此不是寻求修辞与喜讯,而更多的是理性和真相。”胡泳形容微博的兴起是“正逢其时”,并对微博基于社交化平台并超出社交网站之外,兼具言论表达和政治传播等功能给予充分肯定。
2011年初,腾讯推出微信客户端,因其承载着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富媒体特点而不断吸附用户,于2013年7月突破5亿用户并持续井喷增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薛国林认为,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带来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更带来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
2013年11月,腾讯微信产品部在微信开放大会上透露,“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以来的15个月,每天保持8000个的增长速度,每天有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
“微信公众账号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媒体人、意见领袖加入微信公众账号阵营,而不少网友的关注兴趣也从微博转移到了微信。微信公众账号有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可以通过微信社交分发,后台可以进行客户管理,进行粉丝运营,可以开设打赏、点赞、评论等功能。”白净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些都极大地吸引了各类媒体、公司机构和网民。
薛国林敏锐察觉到了这一转变,他认为,微信公众账号的出现形成的是私密性与公共性交织的空间,为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去媒体化”提供了可能。相较于微博上的众声喧哗乃至围观灌水,微信的私密属性,较好地克服了传送双方互动交流可能存在的噪音影响,公共事件在微信平台的讨论和参与可以来得更加积极、直接、清晰且更易向深度拓展,媒体人的“自留地”逐渐演变成了有限公共话语的一片“绿地”。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的兴起,随着受众关注焦点的转变,互联网舆论场正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场域向“掌上舆论场”演变发展。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市场中App数量超过415万个,而博客类App的数量却不足10款。
“博客的没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缺乏社交化的电商基础,互联网养成了公众被‘喂食’的习惯,而需要足够主观能动性的博客,无论是大数据采集,还是成功的商业化运营,均无法迎合用户的需求。”朱巍不无遗憾地说。
把握住时代更迭变化中的不变部分
“从2005年到2017年,虽然写得不是很频繁,但博客大巴写的东西都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境和感受,早知道这样还不如用txt文本记录呢。”一位网友在博客大巴关闭过程中由于数据丢失而发出这样的感慨。
2010年,微软宣布停止运营MSN空间时,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曾经推出数据迁移服务来争夺这部分用户,而现在网易博客的用户也要开始为自己的数据找个归宿了。网易在公告中就表示,博主可以将网易博客上发布的内容,一键搬迁到网易Lofter。
然而,对不少网易博客用户而言,尽管有备用方案,但这并不表示数据就百分百安全。网易公告称,网站停止运营后,网站内所有账号数据及其中内容、日志、照片等信息将被全部清空。
“由于业务调整关闭,网易提供给用户4个月时间搬迁数据的解决方案无可厚非。类似情况2013年也发生过,当时雅虎中国邮箱业务关闭,邮箱业务迁往阿里云。”白净表示,网易需要注意的是,关闭博客业务后,对用户个人信息应妥善处理,防止泄露。
如果用户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数据信息搬迁,导致内容丢失,网易是否要承担责任?朱巍分析,网易对用户提供无偿服务,通过用户协议约束双方。在提前告知并给用户一定缓冲期限的情况下,用户没有及时搬迁数据造成的损失,网易不需要承担责任。
不少网友对网易给出的解决方案中Lofter并不十分熟悉。记者了解到,Lofter是网易一款采用独立域名的轻博客产品,覆盖二次元、摄影和游戏等领域,已累计吸纳1万多位创作者。
对于接下来组织架构是否调整,网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维持原状。对于Lofter是否会寻求新的定位,网易方面未直接回应。
“在互联网继续高歌猛进的大众化浪潮中,博客的消解是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的。作为用户创造深度内容的第一个重要应用,博客的功能和价值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今天的微信公号、微博、快手、抖音等新一代的社交媒体之中。”朱巍切身有感地说,博客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很多博主并未消失,他们继续阅读、“码字”,只是换了个平台。
“碎片化”“轻阅读”是如今快节奏时代人们最常采用的阅读方式。在朱巍看来,阅读载体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更迭导致的互联网媒介不断更新,其实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转折。“对很多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借鉴;对不少读者而言,互联网加速了这种选择,大家应牢牢把握住时代更迭带来的变化中不变的部分。”
(制图:陈思理)
■链接
网易博客上线于2006年9月1日,晚于新浪博客、搜狐博客,但网易博客成长的势头很猛,仅用了三年时间,注册用户数就达到了9000万,2010年更是达到巅峰状态,后来人气逐渐滑落。
史兆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