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 机器人产业离改变世界还有多远
◎每经实习记者 李少婷
机器会思考吗?图灵曾提出这样的疑问。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做过诸多努力。如今,问题的解答推进了一点,“会”越来越成为答案,不过,通往答案的路却仍然一片雾蒙蒙。
路在何方?对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不少业内研究者都从某一个侧面力图在道路上前进一点点,他们的演讲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但不仅“奇点”远未来临,“心灵手巧”的机器人在多年的研发中也仍是“未完成时”。
这并不影响“吃瓜群众”参与到“世界变革”进程中的热情。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恰好涵盖了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跑去北京亦庄观展,而博览会上更是人头攒动,每个会和人有一丁点互动的机器人都备受欢迎,4万平方米的展区好似集市。
如果说在主论坛听到的是未来,那么在企业展区则看到的就是现实。
主办方发放的会刊中,参展企业名单密密麻麻列了好几页,三大展区分门别类,除了几家尚有规模的企业外,不少企业甚至没有足够的产品展示空间,只能在几平米的空间内支张桌子、摆几个样品。
他们是这场产业大潮的主角,但遗憾的是,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处于“科普”阶段,就像是前不久大热的VR,不足百元的眼镜只是让人尝尝鲜,不论是技术瓶颈还是道德难题,都使得那些机器人尚难以回应人们的期待。
市场需求和产品有偏差,使得资本方也有点摸不着头脑。在回程的路上,一位投资机构的从业者告诉记者,她希望在大会找到合适的陪伴性机器人进行投资,但逛了一天下来,发现产品和自己的想象差距不小。
然而,在全民关注机器人的情况下,前景带来的想象空间是驱动概念继续走红的动力源,无人车、大数据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热潮,“猛炒概念”已经见怪不怪。一位投资界的老手十分肯定地说,中国的机器人时代正在到来,但他也坦言,“概念”到“产业”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
盛名之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到底应该怎样发展?产业和资本对接的分论坛上,几乎每一位嘉宾都会提到“冷静”一词。或许,在五天的狂欢之后,应该进行一些冷思考。
推荐:关注“AI世代”微信号(tencentAI),回复“中国AI”可获得新智元《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回复“创业报告”,可获得美国《AI创业指南》;回复“斯坦福”,可获得《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