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IT教父施振荣:台湾竞争力削弱,十年前种下恶果
施振荣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他是《时代》周刊评选的“亚洲英雄”,开发台湾第一台桌上电脑,让便宜的电脑走进全球亿万家庭;他是台湾“IT教父”,集团“家族”和几大弟子撑起台湾科技产业半壁江山。
他更是“品牌台湾”领军人,独创“微笑曲线理论”,率先开启台湾品牌国际化之路;退休后二次创业帮助台湾本土企业“走出去”,持续关注台湾未来竞争力议题。
他是施振荣,宏碁(Acer)集团创始人。三年前,69岁的他临危受命,复出“三造”宏碁,将这个老牌硬件公司拉入“云时代”。如今,年届40的宏碁初见曙光,他又忙着为台湾经济转型探路,投书新当局,呼吁组建企业联盟,打造“亚洲硅岛”。
“台湾企业要创造独特的价值,否则被大陆企业取代是理所当然的。”参加桂林2016年度“十如论坛”期间,施振荣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
他坦言,造成台湾竞争力削弱的主要原因是,当局没有提供长期的政策环境,支持台商进行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这是十年以前就种下的恶果。”
重返“王道”
“Me too is not my style.”这是施振荣的座右铭。于是大家看到了一个另类的华人企业:有别于“集权”和“家天下”传统,施振荣很早就立下了分散式授权管理和“传贤不传子”。这样的理念也指导了宏碁的两次“再造”。
2004年,施振荣光荣退休,交棒给两名干将,跟随他多年的王振堂任董事长,曾负责国际业务的兰奇任总经理。这个“中西结合”的管理层一度将宏碁推上事业顶峰,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
然而,随着iPad上市,PC市场逐渐告别黄金时代。2011年,宏碁市场份额被联想超越,此后3年接连亏损,2013年第三季度净亏损高达131.2亿新台币。
值此危难之际,2011年11月21日,退休近10年的施振荣终于抵不住董事会力邀,紧急复出。
回顾宏碁的这段挫折,施振荣向澎湃新闻记者坦言,职业经理人的“短板”在于易受会计原则影响选择短期利益,而忽视间接、无形、未来的隐性价值投资,赚的是让企业未来没有竞争力的钱,“事实上,企业无形的精神传承是企业永续经营很重要的根基。”
此前,施振荣曾多次公开提及兰奇与宏碁企业文化的分歧。在PC市场下滑时,兰奇仍然沿用过去的模式,不断削减成本、塞货给经销商,打破了利益平衡。
“创造价值、利益平衡、永续经营”,这是近年来施振荣总结推广的企业经营“王道思维”的核心。他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三年前宣布复出当天,他按计划要到北京录制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临行前几小时,他特别在家录了中英文各一段视频,告诉同仁,“未来变革的方向就是‘王道’。”
做了7个月“救火队长”,宏碁次年二季度业绩首次转亏为盈,施振荣主动要求卸任董事长担当起“自建云首席建构师”的新角色。“硬件+软件+服务”的“自建云”(BYOC),正是他给宏碁指明的新路。
有别于其他云端服务企业的“公共云”,宏碁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的路”,为消费者开发“私人云”,以保证信息的隐私和安全。在施振荣看来,这也是从策略上考虑的“唯一的生路”。他认为,宏碁无论在定制服务的硬件制造,还是国际化品牌、人才、服务上,都仍有自己的优势。
“去台湾化”危机
其实,早在2000年,施振荣就提出过“微巨服务”(微服务、巨架构)的蓝图,将之视为信息服务下一世代的模式,也就是今天最热门的“云端”的雏形。
“我是看得太早了,但太早没有关系,你要慢慢磨砺出能力,等时机来的时候才能掌握住。”施振荣笑言,在他的计划里宏碁每隔十年都应该有一次“再造”,目前的“三造”看似晚了,但“只要下定决心,就为时不晚”。
“全球品牌,结合地缘”是过去宏碁引以为傲的模式,诸多海外分公司高度分权自治。施振荣复出后,有观察认为宏碁转回了台湾总部集权管理。对此,施振荣并未完全否认。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经过40年分分合合,宏碁摸索出的经验是进一步分工,找到什么项目需要“中央集权”、什么项目需要“地方分权”。比如,品牌形象、人事、价值观信念等适合集中控制的项目,要统一管理;而合作伙伴等利益平衡系统构建,则必须要实现当地化。
“其实之前已经有台湾员工警觉到,公司有‘去台湾化’的危机了。”施振荣说,兰奇认为台湾方面工作不力,没有支持他,慢慢的公司所有重要决策都转移到了欧洲。
对此,施振荣有特别强烈的痛感。“宏碁唯一不同于其他国际化电脑公司和全球品牌的,是它台湾出身的背景。你放弃这个本质,想要把它移到欧洲,你就没有善用它的传承。把整个台湾共创价值的力量和很强的使命感剥削掉了,你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受人尊敬和向往的专业的国际化企业呢?”
“宏碁如果把台湾的根一拔起,它一定会死。即使变成世界第一,也不会持续多久。”施振荣动情地说,宏碁在台湾有30多万股东,与普通老百姓的感情也有着深深归属,它的所有营养都来自台湾,“你能找到哪个地方重新扎一个根呢?企业是有 生命 的,这个生命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一点一滴呵护起来的。”
究根结底,是施振荣心底始终怀抱的那个华人全球品牌的“龙梦”,“台湾那么小,如何崛起,谁不怕死出来带他们?我们一群人,几个创业者,我刚好是年纪最大,被敬老尊贤的结果,只好抛头露面,不断地想一些前瞻性的东西。”
“亚洲硅岛”
施振荣说的“前瞻性的东西”就是退休后创办的智荣基金会(Stans Foundation),致力于推动打造“品牌台湾”,培育台湾企业人才。他特别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Stan是他的英文名,后面的“s”代表复数,就是希望大家能和他一样拥有共同的使命感,作为华人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台湾经济下行、士气低落,施振荣常常自称“Stan哥”,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为他们加油鼓气,“台湾不缺人才,只缺舞台。”
施振荣认为,大陆制造取代台湾是理所当然的,就像过去台湾在半导体、面板等制造业上取代日本一样,因此台湾必须创造其独特的价值。
他指出,过去台商习惯于降低成本、扩大产量规模,而台湾当局也没有提供长期的政策环境,帮助其进行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这是导致今天台湾竞争力削弱的主要原因,“这个果至少是十年以前就种下的。”
今年以来,施振荣或投书或当面建言台湾地区新任领导人:应将台湾定位为未来亚洲“创新硅岛”(SiInnovation Island,对标美国硅谷),借重“北北桃竹”的高科技产业聚落,成为全球创新源头,在“硅文明”(Sivilization)时代创造出新的价值。
施振荣还建议,产业政策方面,优先选择已有资源优势、市场规模大、附加值高的领域,组成虚拟的企业联盟,长期投入累积台湾竞争力。近期他发起的“智网联盟”就是借助资通讯产业优势,整合应用于农业及医疗服务。
施振荣认为,台湾应该不断以用户为中心研发新的服务模式,与全球各地合作,塑造国际化的服务品牌。“全球未来市场在华人,面对这个全球最大市场,有多少公司真正了解华人未来需求?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4年前,智荣基金会成立“龙吟华人市场研发论坛中心”项目,专门研究两岸各大城市人群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趋势,大陆方面除北京、上海、广州外,即将在重庆也设点研究。
面对新的两岸政治环境,施振荣坦言,要鼓励民间交流,不能停滞,“台湾和大陆企业要共创价值,有很多互利互补的合作机会,为全球做贡献,这是我们希望追求的。”
推荐:更多精彩关注腾讯科技官方微信“qq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