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这些科技巨头纷纷“表忠心”赴美建厂
文/腾讯科技 谢玛娜
去年12月,特朗普在纽约召开了一场名为科技峰会的圆桌会议,聚集了一批美国科技公司的“大佬”们,据外媒报道,这次会议的讨论焦点正是美国科技行业的就业问题,在会议上,特朗普表示,希望众多科技公司包括 苹果 能够回到国内来建厂,从而实现海外盈利返回美国以及一个税制改革。
随着美国新任总统的正式上任,一场科技界的海啸如约而至,不少科技巨头纷纷开始了在美建厂的计划。
英特尔 :未来3-4年,在美投资70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工厂
2017年2月8日,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会谈,随后英特尔宣布未来3-4年将投资70亿美元用于建设半导体工厂,生产先进的七纳米芯片。新工厂计划坐落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钱德勒(Chandler),将创造3000个工作岗位之外,参与建厂也将创造一万多个工作机会。特朗普盛赞了英特尔的投资决定,他说:“我们非常高兴,我可以告诉你们,亚利桑那州的老百姓也非常高兴。”
英特尔虽然重砸70亿美元开启设厂计划,不过某种程度上,也是将手上闲置的工厂重新启动。英特尔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如今做出重新投资建设的决定,是根据英特尔的业务增长决定的。如今,英特尔决定利用这家工厂生产用于物联网设备、服务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芯片,减少对不断下滑的PC市场的依赖。
LG:向特朗普妥协,投资3亿在美建洗衣机工厂
据《日经新闻》网站报道,考虑到即将就任的美国新一任总统特朗普的“美国制造”许诺,韩国电子公司LG将在美国建立家电制造工厂。今年3月,LG家电与空气解决方案公司总裁Dan Song与田纳西州州长比尔o哈斯拉姆签署协议,新工厂将于2019年上半年建成,最初将生产波轮与滚筒洗衣机随后也会生产其他的白色家电品类,预计能创造600个全职工作岗位。
LG电子美国总裁/CEO William Cho对媒体表示,这家投资规模达2.5亿美元的工厂是LG在美国的首个家电制造工厂,将加快LG的市场增长速度并允许“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这是对特朗普政府“美国制造”倡议的回应,“同时也可以帮助LG避免美国计划对进口产品征收的边境税。
三星:投资3.8亿美元, 为美国生产“优质家电”
关于三星新家电工厂的传闻已经传了有一段时间了,今年二月,特朗普在Twitter上发言称“谢谢你,三星。我们很高兴能够拥有你!”,这似乎暗示三星已经确定在美国建厂了。于是就在上个月,韩国 三星电子 表示,已同意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一家3.8亿美元的家电生产厂,为美国市场生产优质家电产品,新厂预计将在2020年前创造954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目前三星正准备扩大其家电业务。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和手机制造商,但在家电设备全球销量上却落后于惠而浦和LG这样的竞争对手。三星联席CEO兼电子产品业务主管尹富根(Yoon Boo-Keun)表示:“这项新投资将加快三星推出优质家用电器的速度,这些优质家电将反映出我们增长最快、最重要的消费市场的地区偏好。”
富士康:投资超70亿美元,建设液晶显示器(LCD)制造厂
据CNBC网站北京时间7月27日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白宫宣布,富士康将投资100亿美元在威斯康星州建造一座一流制造工厂。新工厂占地2000万平方英尺(约合186万平方米),相当于五角大楼面积的三倍,将是美国最大的制造园区之一,最终可能将创造1.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2.2万个间接和衍生就业岗位、1万个建设就业岗位,并将在2020年底前完工。
郭台铭表示,鉴于电视是在美国发明的,富士康适合在美国开设一家液晶面板厂。“美国没有一家生产复杂系统的单一液晶面板厂,我们将改变这一局面,就从今天在威斯康星州的投资开始。“特朗普对于郭台铭的投资十分赞赏,他表示:“谢谢我的朋友——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郭台铭” 。
台积电:摇摆不定,明年决定是否赴美建厂
台湾企业台积电是美国最大的供应商之一,iPhone 7系列的A10芯片就是由这家公司供应。3月20日据路透社报道,受美国总统特朗普呼吁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影响,台积电将于2018年上半年决定是否在美国建立芯片制造厂。据中国台湾媒体传出,新工厂将于2022年实现3nm芯片量产,并在半导体制造布局上形成美国顶尖、台湾次之、大陆最后的格局,而且整个项目的总投资超过1100亿人民币。
对于在美国建厂,台积电发言人Michael Kramer称,“对我们而言搬到美国会牺牲一些好处。我们在台湾有灵活性,如果(台湾)有地震发生,我们可以派遣数千人来提供支持,换作在美国就很难。”
除此之外,苹果、福特、丰田、通用、软银等巨头纷纷发布了在美投资计划,不可否认,这与特朗普强硬的号召有直接关系。同时,据有关专家称,国际巨头赴美建厂也与传闻中即将发布的税率下调有关,更与机器人产业逐步在工业制造领域慢慢普及相关联。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给了美国制造再一次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中国相关企业积极应对新制造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