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网约护士不能一味管死,应划定监管红线规范发展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北京、上海、西安、济南等多个城市出现了“网约护士”。 资料图

人民日报7月6日消息,近期,北京、上海、西安、济南等多个城市出现了“网约护士”——用户点击手机下单,护士可以上门提供专业医疗护理服务。

网上约护士,说明人们对护理的需求很旺盛。时下,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口已超过2.4亿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这些老人往往更愿意在家而不是去机构养老,但又需要专业医疗护理服务。但现实是,只有住在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里,才有护理人员提供服务,其中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不到10%。不仅总量不足,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护士则不一样,尤其是在医院工作的护士,不仅是专业院校培养的有执业证书的护师,而且在医院里受过临床医疗护理训练。一些大医院要求更严格,对进入医院的护师进行在岗培养,三五年后才允许独立操作。相对养老护理员而言,护士往往更加专业,素质更高,对疾病治疗、药品服用更了解,更懂得配合医生进行照护。目前,全国护士人数已达到380万人,如果能让护士们上门做专业护理,可以大大减轻行动不便、卧病在床老人的家庭负担,省去老人去医院路上的不便、在医院等候的烦恼,还能提高家庭护理水平,改善老人生活质量。

国家卫健委已明确,我国护理事业下一步的重点是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老年照护。全国有很多地区与医疗机构主动将护理服务逐渐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群众提供老年护理、慢病管理、康复促进、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两年前,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与国家、地方试点不同的是,“网约护士”提供了另一种满足需求的路径,也许更适合那些愿意支付更高价格来购买服务的人群,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护理需求的有益补充。

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专业医疗护理在医疗机构外进行,处置不当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比如输液、打针时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一些设备不方便携带,护理难以到位等等。按照行业管理规定,输液、打针等医疗处置行为应在执业医疗机构进行。如果由护士“上门服务”,责任风险由谁来承担?外派护士的平台应该负起哪些责任?对相关问题应作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发展正在风口上,互联网医院、处方共享、药品配送、医保结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新业态”、新手段纷纷借助互联网技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人们看病就医更加便捷。与对待其他新业态一样,对“网约护士”,我们不能因为它可能存在一些风险点而一味管死,也不能因为符合需求就放任自流。国家已经出台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文件,下一步亟须出台各细分领域相关管理细则,对新业态平台、人员、服务三者明晰资质、明确责任,同时划定监管红线,使其在正确轨道上规范发展,满足群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未来,谁都会成为老人,大多希望护理服务能进社区、进家庭,这也是人民群众追求的健康生活的一部分。让互联网有效助力医疗健康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原题为《“网约护士”宜放管结合》)

随意打赏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评论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微博人民日报网人民日报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