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中国科幻产业元年, 这一代人刚起步
[ 摘要 ]中国科幻文化缺乏的正是一个有历史的IP,有历史的IP才有可能形成亚文化,以及符号化的形象。在科幻产业中,科幻电影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还应该关注科幻电视剧或网剧的市场,持续就一个IP不断发掘和创造。
本报记者 李果 成都报道
超过40亿元的票房,使得《流浪地球》成为了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首个现象级的作品,也使得更多人关注到了中国的科幻产业。
电影票房的成功,能否真正推动沉寂已久的中国科幻产业发展?近日,《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拉兹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19年前的2000年7月,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作为“银河奖征文”在《科幻世界》上发表。刘慈欣拿到的稿费是2000多元。
拉兹认为,如果说2019年是中国科幻产业元年,那么科幻产业还需要长期的培育,我们这一代人刚刚起步。 此外,在中国科幻产业的每个链条上,都缺乏专业人才。
还需要更多《流浪地球》
《21世纪》:《流浪地球》成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首个现象级作品,你怎么看这部电影与科幻产业之间的关系?
拉兹:《流浪地球》最大的好处是做到了把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结合到一起。除了刘慈欣的作品外,中国具备潜力的作品不少,但缺乏的是能够对文学进行影视化创作的人才。
以《三体》而言,尽管其创作于2006年,但真正火起来也不到10年时间,而且《三体》是以文字化的方式出现,在没有视觉化加工前或者进行文创开发前,只能是粉丝文化,属于小众群体。
要把科幻文学改编成成熟的科幻电影,需要跨界的人才。但现实是,目前很多科幻作家不懂编剧,不会对科幻作品进行影视化创作,而编剧不懂科幻文学,不能真正对原著进行保留灵魂的再创作。
在《流浪地球》之前,我们也拍摄过一些科幻作品,前几部电影缺陷非常明显。但《流浪地球》把很多缺陷改变了,因为郭帆的团队的专业化,使得这部电影不会有那么多科学硬伤,物品制作上科幻感也很足。
《流浪地球》还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植入与输出。我们可以看到,从《战狼》到《红海行动》再到《流浪地球》,是单一英雄—集体英雄—全人类英雄的过渡,即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了每个国家都有它的价值,而不像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仅有少数国家或者少数几个英雄能够拯救地球。
《21世纪》:电影工业的发展,可以极大推动科幻产业的发展?
拉兹:在科幻产业中,科幻电影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国内目前的科幻电影还做得不太多。同时,国外有相当大的科幻电视剧和网剧市场,这部分国内也很少。即使在《流浪地球》火了后,现在关注更多的还是在电影方面。
我认为,还应该关注科幻电视剧或网剧的市场。因为它们的持续性更强,不像电影一两个小时就完了。在国外,比如《星际迷航》、《神秘博士》等连续剧由于其持续不断更新,可能会影响数代人。
《21世纪》: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仅有一部《流浪地球》是不够的?
拉兹:科幻文化要成为亚文化,或者在社会上形成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推动力还在于科幻文创,把科幻文学IP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设计的视觉形象要深入人心,需要系列作品的支撑。
以《流浪地球》来说,随着票房的不断提升,它的短期效应是有的,但长期效应还不足,这就需要继续推出第二部、第三部。
以美国的科幻电影和电视剧来说,都有更为深入的挖掘,比如漫威不仅有杂志、电影、动画片、游戏,甚至还有主题公园,可以说是全系列的。在这方面,应该对中国的科幻市场有信心,如果中国的科幻影视产业能够发展起来,能持续就一个IP不断发掘和创造,那么对于科幻文化的传播是有帮助的。
中国缺乏有历史的科幻IP
《21世纪》:很多人说2019年是中国科幻产业真正的“元年”。
拉兹:如果说《流浪地球》的热映,使得2019年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元年的话,那么科幻产业还需要长期的培育。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刚刚起步。
从世界范围看,科幻文学两百年,中国的科幻文学出现仅一百年,具体到非科普的科幻文学,可能就是最近30-40年时间。遗憾的是,在这个时间段里,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大众熟知的IP。
事实上,中国科幻文化缺乏的正是一个有历史的IP,有历史的IP才有可能形成亚文化,以及符号化的形象。比如,《星际迷航》里史波克的手势,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拇指并拢,但中指与无名指大大地分开的手势,这在科幻圈里面已经成为符号化的手势,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都可以看见,甚至不懂科幻的人也知道这个手势,而这需要长期的积淀。
《21世纪》:从“元年”到形成成熟产业的跨度,我们可能还有很多路要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关键。
拉兹:在中国科幻产业的每个链条上,都缺乏专业人才。就那科幻写作来说,美国每千万人口中有56名科幻作家,持续坚持创作的高水平作家约有1500人;日本每千万人口中有38名科幻作家,持续坚持创作的高水平作家约有480人;而我国每千万人口中仅有1.5名科幻作家,全国科幻作家总数不超过200人,其中持续坚持创作的高水平作家仅50人左右。
科幻作家的数量匮乏,也导致了科幻文学作品难以持续推出爆款,而这导致我们没有足够的原始积累去实现质变。
美国的科幻超级英雄被中国观众熟知,如钢铁侠、蜘蛛人等,事实上美国的科幻超级英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而最终能被大众所熟知的、被影视化的就这么几个。所以在形成大IP之前,中国科幻需要一定作品数量的保障,才能够不断去尝试开发IP产品。
《21世纪》:拍摄科幻电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但科幻写作是非常个人化的,有没有办法可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拉兹:美国队长这个人物形象在二战后就有了,但直到今天依然在诞生新的故事。这涉及到的问题是,在国内文学作品的版权属于作者,一旦作者停止写作,则一个人物形象很可能不会再更新。但在美国,版权可以交给专业的机构,比如漫威,由其组建创作团队,根据市场需要不断丰富美国队长的形象,推出更多符合大众需要的作品。
《科幻世界》有这个计划,类似漫威的方式,我们首先设立一个人物的世界观,然后再邀请不同的写作者,在这个世界观下不断写不同的科幻故事。但这仅仅是一个想法,要实现它还需要一步步的推进。
同时,中国的科幻产业也必须要用影视来推动,否则科幻文化不会真正深入大众。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中国的科幻影视创作,只有拍摄得越多,出现优秀的作品几率才越高。这就需要无论是投资方、观众还是电影公司,都要给科幻电影容错的空间,不断地调整与进步,才会产生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