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中国网民吗?我们在社交分享时,遵循七个法则 | 企鹅智酷
企鹅智酷出品 | 分析师:王鑫
用户到底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什么?
用户在哪些情绪下更愿意分享?
多少人是分享活跃者?他们有什么特征?
多少人会删自己分享的内容?
当然,还有一个终极问题:
——因为社交网络的存在,你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在今年中国好歌曲节目中,一位歌手有节奏地唱道,“他们问我每天做的事有哪两件,那就是睡觉、刷朋友圈”。这首名为《刷刷刷刷》的歌曲刻画了一位重度社交网络依赖症“患者”。
现实当然没这么夸张。但如果告诉你,一个微信用户平均每天要刷30到40次朋友圈时,这个数字是否让你小小惊讶了一下?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看世界的一个虚拟窗口。这个窗口展现的世界,是一个个“发送”按钮所分享出来的信息。分享者是我们的朋友、同事、同学、亲人、恋人,还有那些素未谋面、但同样维持着交流关系的陌生人。
不得不认清的是,分享的世界并不代表真实的世界(画外音:这里并不单指美颜工具带来的容貌美化)。而是人们更愿意分享自己开心快乐的一面,尤其在朋友圈里。
这个结论来自企鹅智酷近日发起的社交分享调查,共有全国6680名智能手机用户参与。他们的回答,展现出了一个社交网络的分享世界面貌。
报告目录:
一、活跃的大多数:超过七成智能手机用户,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
二、超越80/20法则:每天分享的重度智能手机用户,占比三分之一
三、春天与冬天:自媒体持续走高,电商依然疲软
四、情绪的力量:女性在开心时的分享意愿,远高于男性
五、中距离法则:积极在社交网络和你互动的,并非最亲密对象
六、社交链割裂:大城市用户使用信息过滤和屏蔽的比例,远高于三四线
七、微信VS微博:朋友圈用户爱开心时分享,微博用户爱在不同平台发不同内容
以下是报告全文:
一、活跃的大多数:超过七成智能手机用户,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
此次针对全国智能手机用户的社交分享调查,主要指包括微信朋友圈、 新浪 微博、QQ空间在内的“状态”分享,而不包括通过微信通信录、QQ等即时通讯渠道产生的个人之间和群分享。
此前有研究称,中国是全世界社交网络分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事实上的确如此。调查结果显示,76.2%的调查者称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另有21%表示自己基本不分享,主要看别人分享的内容,仅有2.8%既不分享、也不看。
在愿意分享的用户中,约四分之三将朋友圈作为自己分享时的首选平台。“刷刷刷刷,刷我的朋友圈”,不难看出,以熟人关系为主、私密性更强的朋友圈已经是国内最核心的社交分享网络。
那些自己基本不分享、主要看别人分享,以及既不分享也不看的用户中,男性群体占比均远高于女性。前者的男性占比约60%,后者的男性占比则接近75%。
在这里向大家分享一位哈佛大学学者发现的有趣数据,克拉耶·皮斯科尔斯基(Mikolaj Piskorski)发现,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浏览的照片有三分之二都是女性照片。“男性最喜欢浏览他们不认识的女性的照片,其次是他们认识的女性的照片。而女性喜欢浏览他们认识的其他女性的照片。”也许,正是庞大的“围观需求”,激发了女性更愿分享的动力。
二、超越80/20法则:每天分享的重度智能手机用户,占比三分之一
在分享的频率上,平均每天发3条及以上的活跃分享者约占10%。另有23.1%的用户每天发1到2条,两者之和,即每天会分享至少一条的用户,占比约三分之一。
如果将刷朋友圈和分享朋友圈的频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若刷的次数多,一些用户看到更多的是那些分享活跃者所展现的世界,这些人可能只占朋友中的10%到20%。
活跃的分享者有哪些特点?对比发现,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爱相同内容分享多个平台,他们可能既活跃在朋友圈中,也活跃在微博;这些人乐于尝试更多内容形式的分享,比如视频;活跃的特性也让他们有更多因兴趣认识的朋友与自己互动;此外,在分享工作相关信息方面,频率也高于其他人。
三、春天与冬天:自媒体持续走高,电商依然疲软
50.8%的调查者表示,他们经常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状态。居于第二位的是喜欢的文章,占比为35.4%。
这也解释了为何媒体对社交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在微信等社交网络生态中,自媒体群体为何能够快速崛起。
歌曲和视频也是用户会分享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视频分享的占比还有更高的上升潜力。
其它应用信息和商家红包优惠在分享中的占比并不高,相比过去可能还出现了下滑。这说明,用户在社交网络信息分享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克制和信息自净能力。对于电商而言,社交平台目前尚不构成足够的契合性。
另外,工作相关信息的占比也达到了12%。这和微信承载了部分用户职场关系链相关,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用户在这里分享工作内容的需求和动机。
四、情绪的力量:女性在开心时的分享意愿,远高于男性
这是最能展现男女差异的一个调查选项。当问及你更有可能在哪些情绪下分享信息时,男性和女性均表现出会在开心时分享,但此时女性的分享需求要远高于男性,前者为50.1%,后者为30%。
整体看,若当情绪出现波动,除了在开心时,其实在难过时和生气时,女性的分享需求也都要高于男性。
而男性则比女性更容易在无聊和孤独时进行分享。
五、中距离法则:积极在社交网络和你互动的,并非最亲密对象
互动越多,用户分享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从调查结果来看,信息分享后,和用户之间分享互动比较多的,首先还是自己的好朋友。其次是因工作认识的人和同学。
亲人和恋人并不是和自己在社交网络上互动最多的群体。即便是那些有恋人的人群,两人之间的互动也不会更多在朋友圈中展现。不过在微博中,恋人间的互动活跃度要高于在朋友圈内。
这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社交网络的最真实互动需要——维护“中距离的关系”。亲人和陌生人并不是社交网络互动的主要对象,而处于好友、同事等关系状态的社交对象,成为了社交网络中最核心的互动链条。
六、社交链割裂:大城市用户使用信息过滤和屏蔽的比例,远高于三四线
相比其它年龄用户,70后群体更担心自己分享多,会引发好友反感。这里需要提及的是,70后也是更爱分享文章的群体,约50%的70后经常分享文章,而经常分享自己心情和生活状态的70后,占比只有36.8%。这一点和低于其年龄段的群体产生了明显差异。
15.4%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经常删自己分享的内容,16.1%有时会在分享时设分组可看。虽然并非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但前者在00后中表现更明显,而后者则在大城市中更为明显——近五分之一的一线城市用户会在分享时考虑使用分组可见,而这一行为在四线城市中的占比仅为8.5%。
七、微信VS微博:朋友圈用户爱开心时分享,微博用户爱在不同平台发不同内容
若对比国内主流的三家社交网络,也可以发现一些差异。
微信朋友圈:80后用户、用户更易在开心时分享、分享工作相关信息、怕分享多引人反感、因工作认识的人和自己互动较多,这些方面的用户占比都要高于QQ空间和新浪微博。
QQ空间:00后用户、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状态、分享没人互动会失落、同学和自己互动较多,这些方面的用户占比高于朋友圈和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90后用户、易在无聊时分享、经常分享有价值或有趣的文章、不同平台发不同内容、因兴趣认识的人和自己互动较多,这些方面的用户占比要高于朋友圈和QQ空间。
总体上,不同的社交网络逐渐形成了能代表各自风格的用户分享特点。
总结:社交网络世界是一个过滤后的世界
用户分享是社交网络存在的基础。借助分享,人们表达自我、建立关系、让信息传播。
但分享在社交网络的世界会自带“美化”,有时可能是“丑化”。分享背后的用户诉求、平台营造的分享规则、社交圈子的亲疏远近,都在影响分享的内容。
传播学里有一个词语叫“拟态环境”,这是美国学者李普曼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人们所看到的信息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而是经过了大众媒体的重新选择、加工和组合。
如今,在社交网络上,人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大众媒体,而是一个个经过个人和个人的好友们选择和加工后,分享出来的信息。这些分享反映了不同人的趣味、性格和利益动机。
我们仿佛把信息的选择权重新交到了我们自己手里,但与此同时,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经过选择和加工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依旧和现实环境有着距离。
四年前,微信在一个新版本的欢迎页写道: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
这句话,如今你是否还记得?
腾讯科技开通知乎机构账号了!你敢翻牌,我就敢答, 在知乎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