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争夺人类就业岗位?沈南鹏称人才培育体系要做好准备
新京报快讯(记者 白金蕾)“我国已经处在人工智能大变革的前夜,如何提前让整个中国社会,尤其是人才培育体系做好充分准备,让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以及劳动力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变化,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8月22日,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研讨会上发表上述观点。
对于人工智能会对人类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沈南鹏称,人工智能会在一些特定的场景里,比如工厂的流水线、安保、疾病的诊断等多方面,通过成千上万次训练,在大数据计算的赋能下逐渐超越人类,替代人类完成大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繁琐工作。
比如在肺癌筛查方面,每个医生每天平均看200张-300张片子,80%的时间用在做重复的识别工作。红杉中国投资的推想科技,运用AI技术辅助全世界的医生,每天诊断超过20000例病人肺部影像,成了医生的好帮手。
另一个方面,在逻辑尝试、创新能力、人文关怀方面,人工智能还远远无法替代人类。也就是说,目前的人工智能距离通用人工智能(AGI)还有很长一段路。
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从低智能的工作当中抽身,从而让人类用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这些机器解决不了的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沈南鹏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人类双手和大脑的又一次大解放,工作意义将从劳动变成创造,更多的头脑将用于思考科技创新的新燃点,发现文化艺术的新燃点。
从更深的层面,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常态化应用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甚至会带来整个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作为追赶者,或可借助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实现弯道超车,打破既定的国际产业技术和发展的格局。
基于以上原因,沈南鹏认为,我国处在人工智能大变革的前夜,如何提前让整个社会,尤其是人才培育体系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教育和职业培养模式,以及劳动力结构,能够适应一个新的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该研讨会上,还发布了《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报告(下称:报告)。据介绍,这也是国内首次发布关于人工智能对中国未来就业市场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系统性政策研究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人类社会正处在迈向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时期,新一轮技术革命是人类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前瞻性研究至关重要,既要研究如何发挥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又要研究如何防范技术带来的风险与不利面。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所推动的知识经济将在基础资源结构、成本结构、市场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和贸易结构上有别于传统经济。随着社会快速的老龄化和少子化,数量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消失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威胁。人工智能于此时兴起,有助于解决中国在一些行业,特别是中高端服务业中存在的供给瓶颈,对于缓解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具有关键意义。
此外,报告认为中国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妥善应对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公平的挑战。为此,需要加快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鼓励人工智能优先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包括教育、医疗、法律、金融等中高端服务业;将教育资源更多投入到人的全面和公平发展上,提升新一代劳动力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体系;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功能和再分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