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从业者说:新媒体运营编辑出路在哪里
Q:
本来理想是想做一枚广告文案,但是去面试很多公司都问玩不玩儿微博微信?懂不懂微博微信运营?很多广告公司也都在朝新媒体转型或者准备转型。
现在正巧有个机会在一家还不错的公司做运营编辑,上了几天班,自己却越来越困惑,每天不停滴刷微博,确实也挺有意思,有时候还能去看演唱会神马的,但是长远来看呢?新媒体运营编辑的发展和出路在哪里?
也许是我浅薄,始终觉得微博微信都是快消产品,靠的是热点和潮流抓人眼球,但是这些流行的快过时的也快,没有什么沉淀下来的东西,自身的成长很受限制。
所以想问问知乎上的大神们,新媒体的内容编辑应该怎么发展?你们对新媒体怎么看?
A:
一、明思宗
利益相关 : 前《足球之夜》杂志新媒体运营编辑
新媒体运营编辑这样的岗位,现在还是属于最基础类的运营岗位,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很不职业的。
实际上它是管理企业或品牌对外输出口径的最终众多端口之一。
国内现在不少企业设置这样一个岗位,整天净想着让运营编辑搞出个大新闻什么的,这种想法幼稚又可笑,纯粹属于老板一厢情愿且充分暴露其“空手套白狼”的人性阴暗面。
实际上像杜蕾斯、宜家这样的新媒体运营典范,背后是一整套早已形成文化、系统和坐标系的企业品牌文化,在此基础上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新媒体口径设计,这就如同UI设计一样,永远是一套有理可循的逻辑,而非运营编辑拍脑袋、想怎么抽奖、怎么讲段子、怎么逮热点来搞红账号。
大多数企业根本眼光和体量没有达到把微博微信当做众多产品价值输出端口的水平,而只是想着靠这么个平台聚集关注、吸引客户、销售产品。
以一家传统媒体为例,实际上新媒体运营几乎应该等重于一个小型编辑部,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栏目一个版块的级别,这里面涉及到媒体价值、立场的输出问题,一个应届毕业生做新媒体运营编辑,能指望他一个人完成一个栏目的工作量?
我之前在某还算知名的不靠谱媒体做这个岗位,一个半月以后微信颇有成果,结果某次开会上我说现在我每天为了输出原创的微信订阅号文章(全部自己搞掂:写稿、配图、推广、排版、制图、发布、社交互动),要占用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老板说那你不要搞了,随便弄点足球宝贝的文章发发,你这样我怎么养得起你。
于是我第二天就辞职了,我辞职后一个月,那家杂志社位于北京的办公点被总公司撤掉,退回武汉了。
————————————————
至于对新媒体运营怎么看……
不看好,至少短期之内很不看好,这种岗位的职业化,需要公司文化成熟
这其实跟企业文化和品牌的设计策划是一个有些许相通的问题,这一切的背后是需要用专业的技术和职业的态度去构建的一整个体系,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所谓的新媒体运营也无非是换个地方发文章罢了。
国内现在的情况是,微博被北上广玩坏了的前景后面,更多二三四线城市的企业还根本没有赶上也没兴趣去赶上所谓的新媒体运营潮流。
那就更别提正确地玩好它了,一个连整套UI都不愿意花钱请专业设计公司打造的企业,是很难指望它对自己的企业文化有清晰、准确的勾画、营造的。
很多人吐槽有些公司让自己文笔好一点的员工或者一定级别的资深从业人员管理新媒体账号,其实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种不算太坏的选择,前者省钱,后者算是找对了一半路子。
————————————————
至于对从业者……
不是说不能从事
上升空间几乎没有,在绝大多数企业,这个岗位没有直系的晋升路径,最重要的是你在这个岗位中学到的东西无法帮助你的职业生涯——何况学到的东西远远少于其他岗位。
在国内,这个岗位过于依赖于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熟悉与挖掘,对从业者本身的技能拓展很不利
至于有的答主提到的增进对市场对传播对媒体的理解,很遗憾这不能算这个岗位给你的,因为大多数文化传播领域的职位都会给予从业者这个机会,相反新媒体运营编辑这个岗位给予的这种机会是少而肤浅的。
还有磨练文笔什么的……呃,讲真,我觉得说是磨练文案水平还是可以的……不过这种环境下磨练的文案……想想就让人心酸啊。
举一个小例子,我之前是学新闻的,实际上在学科鄙视链里面,新闻已经算是比较底层的典型废柴专业了,记者/编辑这样的岗位(虽然现在记者已经不算基础岗位)对年轻人的锻炼却是还不错的,相比之下新媒体运营编辑什么的……干一年下来什么东西都没学会,一个稍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觉得惶恐了。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试试,这是一个门槛很低、对用人单位来说成本也低的岗位。
如果你有其他选择,那我不太建议选择新媒体运营,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好处不大,且非常容易在工作中吃瘪,薪酬又不高又学不到东西又不容易涨工资又不开心,何苦呢?
不过如果你是去蓝标这种为企业代理、外包营销事务的,倒是可以去看看,虽然个人对这些外包公司的实际营销效果并不认同,杜蕾斯是成功了,宜家也成功了,但是蓝标包下来半死不活的我也见过太多,不如蓝标的更是多如牛毛。
PS:文案策划新媒体运营这两个职业之间的人员交流似乎非常大诶……看一下这个问题下面的答题者自述……
这两个行业确实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的,不过策划的要求还是高一些……这一点在偏向活动策划的岗位会更加明显。
我不是大神,只是刚好也是从文案转型到新媒体运营,所以看到了这题才有答的想法。
首先你得多看,许多人以为新媒体便是没事发发微博,逗逗趣,抽抽奖来吸引用户的话,那你还是适合找文案岗位或者企划岗位,而不是新媒体运营,因为还离得太远。
二、白崎
利益相关: 百度产品运营师
三个月前,有一位做新媒体运营的朋友找我咨询,说感觉新媒体运营没啥前途,微博都不行了,微信对营销的限制又多,自己的成长变得非常缓慢,所以想换一份工作,但又不知道该换去做什么,也担心其他岗位不一定要做新媒体出身这种没技术水平的。
看到这个问题,思考出路与迅速转岗,我想这是至今还在一线做新媒体运营的同学都在思考的吧,而且我知道90%以上的你们都做得不开心。拆解开来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做新媒体运营的这段经历的价值在哪儿,二是可以往哪个方向转。
先讲一下我自己,我是微博刚刚兴起时第一批进入这个新媒体这个行业的,做过企业微博运营,做过收钱发广告的草根号,也参与过一些微博“炒作”事件的幕后策划。后来转入互联网行业做产品运营,去年由于接触市场线较多的缘故,又重新操盘过新媒体。深感这些年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三个月不在一线就会发现以前的套路已经不适用。做新媒体的经历让我成长也很大,不仅仅是文案能力的提高,PS作图水平和审美的提高,更不是为了研究H5自学的前端代码能力,这些都不重要,我认为真正关键的是以什么样一种思维在做新媒体。
从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角度来解读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时,我看到的是“产品经理思维”与“产品运营思维”。
当我们来谈一个合格的新媒体运营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1.理解产品
一切不离产品,脱离产品的运营等于0。很多做新媒体运营的同学喜欢发段子,发鸡汤,这样数据会很好看,转发很多评论也很真实,但没有人谈你的产品这件事就毫无意义。我至今不是很看好天才小熊猫的微博广告,大家看完了笑过了转发了,仔细想想你现在还记得哪一个广告主?当一条微博笑点的光芒太过耀眼甚至盖过产品时,用户的关注点就在笑点上,自动忽略掉产品,这样的微博还有意义吗?没有。所以我认为新媒体运营的第一点在于理解产品,到什么程度?熟悉产品的历史及每一个功能点,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知道产品最吸引用户的点在哪儿,能快速定位并解决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甚至对产品本身有自己的思考,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产品的理解上。
2.了解用户
你还在相信网上的95后特征数据报告吗?OUT了吧,有没有想过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哪儿?对用户的理解,建立在长期接触用户,和用户打成一片,解决用户问题的基础上。新媒体运营人员每天面对的微博粉丝、微信听众都是用户,他们的喜怒哀乐、喜好与特征,是通过细心观察与反复验证,印入脑子里的。试图通过看几篇网上流传的数据报告了解用户,是最不靠谱的,我会告诉你我曾经一晚上拍脑袋编出来的数据被多家主流媒体当新闻报道过吗?
3.懂传播
现在微博上怎样最吸粉,微信上用哪种方式能够引爆朋友圈,大家都在做的H5页面有什么诀窍能够让粉丝愿意扩散。形式一直在变,但方法论却没有变过,那就是传播的逻辑,引爆点、传播节点、传播形式三个要素。
所以新媒体运营人员要想的绝对不是出路在哪儿,而是你在这个岗位做过了什么,重点是在产品、用户、传播三个维度上做到多大程度,这就是新媒体运营这份工作经历的价值点,转岗只是一个时间与流程上的问题。我一开始没有用新媒体运营编辑这个词,是因为我觉得编辑这个限定词不能涵盖真正的新媒体运营这份工作,业内自嘲叫首席微博/微信运营官(CWO)我倒觉得不错。
梳理完新媒体运营的工作价值,我们来看出路在哪儿:
1.产品线: 我刚才讲过,做新媒体运营的第一点是对自家产品有足够的理解,而做产品都是相通的,做安全产品的产品经理换去做浏览器同样也能成功,因为他懂的是产品,而不仅仅是安全产品。懂产品,本质上是对用户需求与用户场景的理解,长期和用户在一起,接地气,知道普通用户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至少你懂社交产品的用户的特性吧,不然怎么能在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平台上工作呢?把平常对新浪微博的吐槽转化成你的产品优化方案吧。至于写需求文档、用Axure画产品原型图,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有人教就能很快学会。更何况做过H5游戏设计吧?这难道不是你的产品经验?
2.运营/市场线: 新媒体运营,运营的是新媒体渠道。产品运营,运营的是产品。如果把新媒体账号当成一个产品呢?你既是产品经理,也是产品运营。对于产品运营线来说,很多时候新媒体都是重要的承载体。首先不得不说很多公司的活动运营都还是需要在新媒体上执行落地,对于产品内无用户沉淀的公司,新媒体就是进行用户运营的外部渠道,比如小米公司的用户运营渠道矩阵——微博、微信、社区、米聊。说起来都是很简单的话,做起来需要仔细去琢磨。市场线我就不多赘述,在很多公司里新媒体运营属于市场公关体系的,所以应该清楚市场线平常是做什么工作,转换的只是渠道载体而已。
看似是讲了互联网行业的两个岗位方向,其实是两套思维方式,放在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
最后,也许会有人问什么时候考虑转岗合适?我有这样两个建议:
1.一年为期。 真正理解产品、理解用户、培养自己的传播逻辑感,一年其实是不够的,但我也不建议一个人在新媒体上花太多时间,把这个平台作为工作会剥夺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如果你有一个乱定KPI数据的领导,而你又没办法说服他时,果断炒掉他,去一家靠谱的乙方接受训练,跟同一个客户的案子至少一年时间。
2.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案例。 拿什么去告诉下一份工作的面试官,我适合这份工作?案例!营销人,你除了案例别无其他可证明自己的地方,不要讲粉丝数、转发数这种冷冰冰的数字。按照我上面说的三个维度,带着你的案例,讲好你的故事,相信出路不会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