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打车难且贵,到底该怪谁?
春运进行时,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多人发现用打车软件叫车越来越难,而且车费还比平时贵不少。
有人抱怨滴滴平台“店大欺客”,也有人抱怨网约车新政减少供给,还有人认为是春节前的临时性情况。究竟是什么让打车变难,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春运正当时,打车难且贵
春运开始前,有媒体称今年火车票难抢。但很快,京沪市民就发现,除了火车票难买,打车也变得很难。
记者体验发现,上班高峰期,从上海浦东北蔡地区打车去陆家嘴,平日里车费三四十元就足够,但此时专车费用接近70元。即使加价如此,专车仍一车难求,出租车更是叫不到。
在陆家嘴工作的黎小姐几乎天天打车上班,最近她发现打车格外困难,“出行成本日日攀升,头一天加价30元还能叫到车,今天干脆叫不到了。”
僧多粥少之下,专车司机的服务质量也开始变得堪忧。记者头一天晚上预约好的专车,到了早上准备出行时,司机却临时单方面取消订单。
车少人多,打车难该怪谁?
那到底是什么让打车变得困难?
作为当今网约车平台的绝对龙头,滴滴出行成了众矢之的。在一篇被网络广泛转载的文章《致滴滴》中,作者认为是滴滴的调度费和动态加价策略,搅乱了出行市场,让打车变得困难且昂贵。
对此,滴滴出行高级产品总监罗文在知乎上发表文章表示,1月20日的北京在线司机数量比1月10日下降了近25%,但订单量却增加了30%。类似的是,上海1月20日的用户需求最高时是运力的5.8倍。供需的此消彼长,让打车的难度大大增加。
供不应求的不只是滴滴。首汽约车数据也显示,得益于近期春运以及营销的双重利好,首汽约车近期全国的订单量增长了200%。首汽约车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少出行平台的司机仍然是以外地司机为主,春节临近,外地司机不少人返乡过年,所以总体而言,车源有所下降。”
记者乘坐神州专车时,司机告诉记者,神州专车在上海大约有2000辆车,由于临近春节,不少司机都回家过年,因此有些车空着也没人开。“我现在是从上班一直开到下班,已经是满负荷工作了。”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因素是网约车新政的落地。作为网约车新政落地后的首个春运,京沪两地的本地车牌、本地户籍的双重限制,客观上也让网约车数量稳步减少。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网约车新政之后,上海十多万辆外牌网约车都下线了。加上最近上海监管部门集中治理非法营运,司机一旦被查处,就会被记入个人信用记录,进而影响办理居住证甚至贷款,因此,很多司机也知难而退了。
而且,今年还是网约车行业首个没有大规模补贴的春运。从2014年开始,滴滴出行在与快的、优步的竞争中,累计烧了数十亿元用于补贴,吸引了大量兼职网约车司机。如今,随着网约车市场的稳定,滴滴出行的补贴也越来越少,一些网约车司机也随之流失。
当然,还有两个被忽略的因素,也非常重要。
一是大城市基础设施的临时供给变动。春运期间,上海三条地铁换乘的人民广场地铁站进行内部改造,其中1号线和2号线均连接了上海的3座火车站。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地铁换乘不便,额外增加了地面交通的压力。
二是出租车供给的逐渐减少。上海四大出租车公司之一大众交通董事长杨国平告诉记者,受网约车的冲击,有出租车司机在退包。目前,大众出租的闲置出租车占比是5%,有些出租车公司退包率接近10%。
按照上海约5万辆出租车计算,即使以5%的比率计算,闲置出租车至少有2500辆。根据上海出租车日均接单量30单计算,日运载能力流失高达7万单。
可见,比起非全职的网约车,每一辆出租车的减少影响更大。
春运出行难该怎么破?
对于大家关心的出租车加价问题,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23日表示,即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阶段性取消出租车“建议调度费”功能,以减少因为春节期间本身供不应求和价格因素带来的体验问题。同时,考虑到司机在春节出车的辛苦,仍会保留用户主动给予调度费的功能。
春运打车难且贵,归根到底是出行难。业内人士认为,打破这个怪圈,增加供给是关键。
杨国平告诉记者,建议适当增加出租车和合规的网约车数量。目前,上海人口是2400万人口,但是出租车现有的规模略显不足。
著名城市交通专家徐康明也认同打车难的背后是需求和供给动态性矛盾的说法。他提出,在一些城市,可以增加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数量。目前因为出行市场还在动荡,一些正规企业不敢加大投入,这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
徐康明认为,解决出行难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发展公共交通。“很多城市2017年有很多大型公共交通投入运营,这将会有效地缓解出行难。一些城市还可以发展分时租赁和辅助公交,为公众提供更便宜便捷的出行选择。”
原文链接:http://www.dsb.cn/53444.html
【温馨提示】思路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tougao@siilu.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站文章仅作分享交流用途,作者观点不等同于思路网观点。用户与作者的任何交易与本站无关,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