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作为一个前O2O创业者,我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就曾经提醒过我身边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几乎所有做O2O的都是烧钱,砸钱,赔钱。而在其他的回答里,我也建议很多创业者绕开O2O领域。市场不可谓不大,但是培养用户习惯,成本极其高昂。
最近有三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则,是阿里巴巴的股价连续下跌,如今不仅早已破发,甚至已经低于老对手腾讯。第二则,是美团网被曝陷入融资困境,不仅每个月的亏损达到6亿,而且融资估值也大幅缩水。第三则,则是家政O2O创业公司阿姨帮被曝大幅裁员三分之二。
这三则新闻广为人知之后,当事方都做了回应,但是影响却很难消除。它们看似关系不大,实则从巨头,独角兽公司和创业公司三个角度反映了同一个问题。阿里巴巴之前之所以股价飙高,不仅仅是因为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更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O2O领域的巨大前景;美团的估值之所以一度达到150亿美元,正是因为投资方看中了O2O的赛道;阿姨帮也曾经作为家政O2O的领头羊,被很多人看好。而这三家公司的困境,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O2O行业正在面临的困境。
什么困境呢?一言以蔽之,钱。
作为一个前O2O创业者,我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就曾经提醒过我身边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几乎所有做O2O的都是烧钱,砸钱,赔钱。而在其他的回答里,我也建议很多创业者绕开O2O领域。市场不可谓不大,但是培养用户习惯,成本极其高昂。
很多创业者都做着这样的打算: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是50元,而我去融资,每个用户的价值是200元,相当于只让出一小部分的股份,就获得了几倍的收益。可惜,这么想的创业者实在是太多了,他们中的100%都在亏损,99%发现获取用户的成本比预想高上很多,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90%没有融到下一轮的钱。
巨头又如何呢?百度宣称三年砸下200亿,而方式居然是所谓的会员+O2O战略。(说句题外话,第一个提出并试验这个模式的正是我本人)结果两个多月下来,未见多大起色,股价反而是跌了接近三分之一。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依旧是一言以蔽之,用户。
无论巨头还是创业公司,砸钱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取更多的用户。然而,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却没有意识到苦苦抢夺的正是同一批用户。大学的寝室里塞满了美团、糯米、大众点评的传单,北京的写字楼里贴着饿了么、百度外卖以及各种不知名小公司的外卖广告,上海的高端住宅区接入了好几家社区O2O的服务,朋友圈里充斥的是Uber,滴滴和神州专车的优惠券……
创业公司的定位也越来越细,餐饮——外卖——绿色食品外卖——沙拉外卖——根据天气和用户心情匹配出的沙拉外卖(最后一个目前并不存在,我举这个例子其实是影射另一个细分行业的某家创业公司)。到最后,一个哪怕功能级的微创新都可以支撑起一个产品甚至一个团队。
最近这一年,很多O2O创业者都和我聊过他们的想法,简直是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涉及商业模式“隐私”,此处不提)自然,在这种导向下,O2O领域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他们有着一样的诉求,即,拿钱买用户,靠用户融钱。他们的用户群体出奇地一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用户为王”吧。
这些公司认为自己终于抓住了目标群体,于是奋不顾身地投入了红海中。于是,我们看到,大学生的手机里总是有不少于5张的电影优惠券,小白领们可以每天都享受一家外卖公司的首单优惠,全职太太们不知道应该把自己的快递放在哪个社区O2O站,而我们看朋友圈优惠券时已经开始自动忽略掉20元以下的面值。
一群公司在争夺同一群正在被惯坏的用户,这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所在。羊毛只应该出在羊身上,而如今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然而,当市场火爆时,总会有资金涌入一个行业;而当市场遇冷时,巨头们付出了股价下跌的代价,而那些措手不及的创业公司只能宣告倒闭。
O2O,烧钱之后,出口又在何方?(文/孔庆勋)
向思路网投稿,请发送稿件至邮箱huyajie@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