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失败反思:创业者是在传销自己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创业需要有特殊的基因,成功具有偶然性,没有做好失败的准备就不要轻易创业,然而机会就是这样,不尝试你永远无法切身体会。项目本身的产品、运营、盈利模式,团队成员是否能够把项目带向成功,项目负责人是否具备领袖气质,以及你自身是否足够理性应对创业中的所有问题?这四点是我目前认为创业最应该思考的。

回首总结这半年以来所经历的第四次创业,团队解散,项目停摆,以失败告终,所经历的一切历历在目,所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感情,就像风中的尘土,慢慢归于平静,消失于世。尘归尘,土归土,失败不是世界末日,重要的是要勇敢且坦然的承认失败,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我怎样加入这个项目,以及它是怎样的一个项目?

2014年4月,那个时候在武汉,人们还没有习惯使用微信,刷朋友圈开始在校园里流行,微博时代已经过去,微信的时代快要到来,很多人还在问“微信跟QQ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嗅到微信可能带来商机。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马云都睡不好觉,微信通过一个红包游戏,让上亿用户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一个IM社交工具绑定银行卡,其用意路人皆知。微信商业化来了!三月份我正式接触团队的时候,正是我看到机会来了的时候。一个移动商城,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入口,虽然当时界面巨丑无比,但却与我心有戚戚的方式进入了我的生活。

首先是团队,已经有两个全职的合伙人和一个出钱的合伙人。其次是购物平台,用一个php订单系统改造过来,界面巨丑无比。在这个时候,我以一个技术的身份加入,开始承担所以的平台设计与开发工作。

当时可供选择的方式不多,微盟乐享刚起步,口袋通还没有名气,我从长远考虑,决定全部自己研发平台,以确保我们自己掌握所有资料,用户信息不被泄露,并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线了全新的平台,界面上和功能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个项目的概念非常简单:移动购物商城。囊括微信、微博、QQ在内的所有移动端能上网的方式,都可以从我们商城订购商品,甚至用短信都可以。我们要做的,是一种移动端的购物消费体验。现在看起来如此简单,甚至过时的概念,在那个时候其实还是非常新颖的,当时很多人都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电商的口号,却没有人真正去做,我们是先驱(也是先烈)。

期间大家在一起探讨最多,并最终确定了整个项目的巨大野心——区域生活(消费)服务入口,先从高校做起,逐步扩大。和淘宝京东相比,我们距离用户更近,我们就是学生身边的人,我们就是来自学生,信任度更高,再有小型配送团队,最快15分钟就能送到作为亮点,吸引用户,慢慢培养用户通过手机端消费的习惯,拥有用户量之后,转型O2O生活服务平台,覆盖与本地消费最适宜的移动端服务,例如类似大众点评的门店推荐、教育、就业招聘、娱乐休闲,甚至我们还想过做社交,例如有了用户之后就可以做异性交友。我们最初以“小京东”自居,意思是指在移动端的京东模式,但比京东更可靠体验更爽。后来各种想法加入进来之后,甚至无法用一种模式来概括,我们觉得这应该是一种新的模式吧,只是还不知道怎么去称呼它。

项目如何走向了停摆?

这个星期我们这伙人在一起吃了最后一次饭,负责人说他会继续做下去,但我看到他其实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想法,甚至跟互联网沾不上任何关系。我决定放弃这个项目,因为我已经给自己规划好如何让自己在互联网的领域成长,所以决定先让自己顺利毕业,然后找一个web开发或产品相关的工作,沉淀自己。

5月我把第一个版本开发出来之后,提出寻找融资。然而在一阵热情之后,没有了下文,当时我有点纳闷儿,但不以为然,继续在平台的研发上加大投入。6月团队有了新的合伙人,并且带来了新的资金,团队成员确定为6个人。7月开始业务萎靡,8月处于类似停业的状态,9月公司成立,租了一间不错的办公室。我再次对平台进行大幅度升级,向着我前文所说的宏大目标迈进。升级之后,界面上实现了webapp效果,体验起来我自己都觉得很爽。10月初在升级和推广力度加大的促进下,业务回升,但仍然没有巨大的逆转,外加项目负责人抛给我一句:就是为了赚钱,让我很快开始对项目产生巨大怀疑。

到10月底,推广和促销结束后,饿了么美团外卖开始疯狂的抢占市场,这个时候的环境和氛围与3月底我加入团队时已大不一样。微信发展过快,微商噱头浓厚,朋友圈代购,鞋子,化妆品,蜂蜜,小女生创业,超级课程表准备拿阿里几千万的投资,一切发展之快,只能感叹我们自己走的太慢。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们走过的都是什么路,到底是不是在主流的发展趋势里面。而这个时候,团队内部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负责人完全脱离业务,每天在自己的办公室不知道做什么,仓库里的配送管理始终无法提高效率,市场推广负责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去帮忙送单,而最初那个出第一笔资金的合伙人始终没有辞职出来。我也开始动摇,回想自己半年多的努力,放弃了相对稳定的兼职开发收入,全身心投入,打造的两个版本,却没人按照我的设计去处理线上商品,最后界面一团糟,让我感觉自己的孩子长歪了。

11月,我选择了停止研发,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只有在需要技术改进的时候再出面稍作调整。实际上,这个时候我就已经萌生退意,感觉很憋屈,公司也不去了,其实就是处于慢慢脱离的状态。11月,三个合伙人投身淘宝,团队解散。直到吃完最后一顿饭,开完最后一次会,就像尘埃落定一样,对这段创业经历彻底说再见。

创业失败后的教训反思

有过前面3次的失败,我显得很平静。看到余佳文去央视《青年中国说》做节目,我很佩服他,“没钱就去赚钱,赚了钱再见继续实现理想”。个性和理想,自由和自我约束,这些我们都懂的大道理,却很少有人遵循而最终成功的。我也从这次创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以及教训,其中最主要的对于创业者而已,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什么样的项目?以及项目背后的理念与模式酷到今后可以赚大钱吗?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如果一个创业项目,一点都不酷,那么去做的人到后面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即使是旧瓶换新装,也要让自己的项目在理念上、文化上、潮流上、模式上看上去很酷,很多听上去很玄乎拿过来一用才发现原来就是那么回事的产品都这样。项目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团队,团队成员创业就图两个东西,理想和钱,在创业阶段没钱,所以理想最重要,所以强调项目的核心价值,能够改变世界,能够带来多少的规模,能够用多少估值去衡量其价值,在这个时候是最需要认真思考和表达出来的。

我的这个项目,虽然我不是项目最终负责人,但是问题也看的很明白,3月份的时候觉得那样做很酷,到了9月份升级系统之后,仍然还停留在3月份的思维方式,所以我这个时候觉得看不到发展和进步,因此也就对项目失望,外加负责人没有给我指明项目的最终目标和理想,我很快失去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除了产品价值观的模糊之外,杂念太多,也干扰了整个项目发展。在设计好发展规划之后,不但没有按照规划去执行,而且还想一出是一出,各种各种的杂念融进来,让整个项目就像一个大杂烩,没有重点,也就没有亮点,最后,一个团队成员还说,我们这儿就是一个网上的杂货铺。连自己要做一个什么东西,具体在哪些方面达到什么效果都不知道,还创什么业?

如果自己分析项目的时候,发现项目的模式存在问题,就应该坐下来反思,停下来学习和试错。互联网时代,每日出新,很多看上去很酷的东西,不到2个月就已经过时老土了。快速迭代和项目升级也很重要,是留住用户的重要基础。大的模式和整个行业的发展相吻合,才能继续往下做,如果不吻合,就应该回过头来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找出一条行得通的路。固执己见,到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2.没有靠谱的团队一切都是白搭

这里的“靠谱”是指团队在项目上的作用,不是独立的个人的品格。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两件事:为什么投资人就看团队,以及为什么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这个团队有6个人,这对其他创业团队来说,人数已经挺多了。然而事实是,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有互联网方面的创业背景,另外其中有两个人有过传统行业创业开公司的经历,另外只有一个半人有互联网领域的经验,其他人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这样的一个团队在运营一个互联网项目,说起来都有点搞笑。但是并非没有互联网基因就不能进行互联网创业啊!马云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我想在我的这个团队里存在更深刻的问题:

没有互联网经验不要紧,然而也没有具有互联网理念的思维方式,没有类似于用户为中心、体验为王、病毒营销、追求极致之美、头脑风暴等等互联网的一些基本思维方式,其实也就是没有互联网创业的基因

不爱学习,我进团队第一天就带去了我自己的书,包括当时最新的一些互联网趋势和思维分析的书,公司成立之后,我专门要求了一间小房来作为阅读和交流的空间,然而,书没人看,也没有交流的氛围,我在内部邮件中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担心,但没有一个人对比回应

对人才渴望度低,从始至终都没有主动去挖人,特别是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后来陆续有新的成员加进来,不要工资,也没提股份的事,结果这样的人到后面还不要。

人员角色能力不足,虽然我一个人研发了两个版本,但那是凭着一腔热血,熬夜熬出来的,至始至终只有我一个人在开发,我本担任产品的角色,但一直没有给我配备新的程序员,设计是我找来的,虽然我也应该去找程序员,但是作为团队,好像一点都不在乎,对技术的不崇拜也是后来我失望的原因。除了技术之外,市场,运营,也都没有人才来做,6个人的团队,真正满足角色能力需要的我觉得不到一半。

合作能力欠佳,合作上倒也没有特别大的不足,但由于理念和个性的不同,经常无法相互理解,或者盲目自大。合作上远不及理想的默契。

股权分配,6个人,三个出钱多的各占20%左右,其余三个占13%,这种结构现在想想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有点莫名其妙,是平均主义吗?谁对团队更重要完全没有概念吗?

总之,整个团队说的好听点叫不够成熟,说的难听点就是不具备创业成功的潜力。

3.跟什么样的项目负责人一起干很重要

网上流行互联网项目的各种死法,那都是对项目负责人说的。而对于项目的联合创始人而言,在这个项目中的死法只有一种:无名而死。除了像阿里腾讯这样的超大型上市公司,其联合创始人名声在外,各种小公司都是ceo或最初的项目负责人出名,其他人基本是做绿叶衬托的,而如果项目被做死了,那么项目负责人可能还能被更多投资人知道,那些非负责人的创业者就这样默默不见了,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所以对于联合创始人,跟对负责人很重要。

一个项目由于人的因素死掉和由于钱的因素死掉是不一样的,如果因为人不行,这个项目死掉了,那么对于合伙人而言顶多学到一些过程性的东西,比如怎么做起来,怎么应对问题,不能学到思维和价值观的东西,而如果一个团队战斗力十足,即使由于没钱项目死掉,合伙人出去都能被其他企业接受。

我的项目负责人总体上存在这么几个问题:对项目的目标不清楚,没有产品核心价值观,想法就是赚钱;商业计划书都写不出来;没有吸引资金稳定军心;没有挖人才扩充实力;团队管理能力差,没有形成凝聚力;虚荣心膨胀,后期拿着公司的名声去跟其他老板拼酒桌文化;不踏实,躲在自己的办公室,不知道在做什么,对实际问题无法做出高效的判断的服众的决定。

4.我个人的理性不够

选择创业去一种青春活力的体现,本没有错,但是在遇到一些问题时碍于面子和朋友关系不能当机立断,创业过程中对成本评估能力差导致自己资金出现困难,对创业成功抱有侥幸心理,在看到重大风险因素时不能理性的选择退出。

因为出来创业的都是朋友,后来进来的时间长了也成了哥们,所以当遇到价值观对立和看到项目可能失败的时候,都不敢打破人际关系,选择退出,甚至因为有退出的想法而感到惭愧。所以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说“好朋友不要一起创业”的道理。我之所以惭愧,是因为整个团队只有我在做技术研发,如果我一下狠心走了,平台开发就废了,项目也就废了,所以从9月份开始我基本就是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了。但事实证明,是我自作多情了,如果我提前退出,他们要么直接使用口袋通等第三方平台,要么直接停止项目,还能避免后面损失的钱,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反应出我的不成熟。

而在我发觉整个项目存在如前面所说的各个方面导致失败的原因之后,我竟然还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万一成功了呢”。现在回想一下,觉得自己幼稚,甚至恶俗,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根本不像一个创业者。当我跟负责人吵架,他竟然说项目就是为了赚钱,什么改变世界创造价值都是狗屁之类的那天,我就已经心理清楚,失败是迟早的事。一个项目如果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核心价值文化,凭什么活着,凭什么得到投资人的青睐。赚钱?什么方法不能赚钱?搬砖现在要将近200块钱一天呢。可是我却如此幼稚,一方面不忍心离开自己苦心经营这么久的项目,另一方面觉得万一要后面是一不小心哪个投资人眼睛长到屁股上,给我们砸几百万,那我现在退不是亏了吗?于是就浑浑噩噩留在团队。

如果上面都是感情用事,还情有可原,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是在理性上我也败给自己了。

第一,我不要工资创业,而且全身心投入。我不是项目的最终负责人,却选择无条件全面付出,这是一种忽略成本的行为。开始创业后,我没有了之前比较不错的收入,而且还投入资金,自己的生活还有开销,所以当我们失败后发现,自己已经没钱了。全身心的投入让我失去了赚外快的时间,所以自己的资金链很快就断裂了。

第二,对创业成功的概念过于理想化,认为一帮好哥们没必要太在意谁多谁少,就算后面你多拿一点也不要紧,我只要够了就行。

第三,物资投入。

第四,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不够信任,对项目负责人的不满和对团队的担心,以及朋友的分析都已经反应出失败几率特别大,然而仍然不能理性退出,浪费时间和感情,甘当先烈。

第五,没有利用好这个平台让更多人认识自己。做项目的时候,太过低调,一直坚信只有好产品做出来了才能得到认可,对现在各种浮夸的项目嗤之以鼻,后来才明白,即使项目再烂,都要不断的利用这个平台给自己塑造品牌,因为今后自己再创业的时候,起码有更多投资人认识你或许你的名气已经有了,可以聚集很多人或资源。

结语

创业本来就是一场赌博,而且创业者会心甘情愿,一厢情愿。我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创业者。创业者是那种被自己传销了的人,没法救,只有哪一天梦想破灭,才能幡然醒悟。如果成功了,梦想实现了,那就会继续去传销别人。这是对我这一类年轻、激情、不甘寂寞、以为世界可以被改变的人的真实写照。

我想,有经验的创业者成功,更多的依靠的是理性,而非理想和激情。正如我前文所述,如今这个时代,不缺idea,也不缺激情和理想,一个idea不单单是某一天白天睡大觉的时候的灵感,更多的是能够在市场中迅速掀起轩然大波的需求解决方案。例如陌陌,例如滴滴打车,甚至例如360,去搅局市场,是因为它们正好迎合了其中非常大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再加上强有力的市场推广和营销,很快就能深入人心。所有的这一切,背后都是一群人,一群靠谱的人,一群有实战经验,经得起市场考验,在风险面前能够果断作出决断的人。如果没有,那么凭什么成功?

如果时间再过2个月,再来看我的这个项目,我想还会有更多的问题被我挖掘出来。但是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过去式,重要的还是将来。尘归尘,土归土,过去的就过去,放下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轻松掌握更多最新电商资讯,请关注思路网微信(isiilu)【微信搜:思路网】

【版权提示】思路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tougao@siilu.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