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营商放号效果差:好事为啥也尴尬?
文/王如晨
放号几个月,只有20万的量,虚拟运营商是够尴尬的。不过,整个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本身,本来就是一个尴尬的事。它是在一个最尴尬的时间点、最美好伟光正的政策口实之下、最出色的缓兵之计做的一件好事。
也就是,本来一件好事,在不合适的时间出来,就这么有点砸了。
一、最尴尬的时间点。
相关部门针对民间资本涉入二类电信运营商业务的政策,早就出台多年了,一直没有落实,2014年一下批发这么多牌照,一切都没准备好。
这些获牌的虚拟运营商们,至今并没有找到将运营商批售来的话音与流量与自身业务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许多规模很大的企业,连计费系统、客服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
整体看去,都还是一个搬箱子的。在这一问题解决之前,甭指望会有多少量,20万已经很美好了。
2014年上半年,整个TMT领域虚火,与传统电信运营商捆绑紧密的获牌企业,几乎都是生计艰难。苏宁云商都是巨亏局面呢,京东也还没有走出亏损。虚拟运营商放号后,品牌推广、业务包装都需要大把的银子,至少它们现在还力不从心。
发了25张牌,除了刺激了一下上市公司的股价,还不能真正传导到业务层面。这真是尴尬的时间点哦。
二、最美好的政策口实之下。
再强调一下,相关部门针对民间资本涉入二类电信运营商业务的政策,早就出台多年了,十一五阶段都有了,呵呵,我就故意不梳理。而且,几乎每年都会来一波宣传,好像保持着某种节奏,生怕人们说它不开放,人家这是持续的开放,当然一直停留在政策上。
你说,2014年,为啥一下像决堤了一样,一连三批25家。估计还会有几批,毕竟200多家企业在门口等着呢。以后,你全家都会是虚拟运营商……的人了吧。
这美好的政策之下,有一种强烈的功利心在。拿运营商来说吧,甭看它们多年老说自己被管道化了,媒体跟着起哄,实际上,你要是统计整个产业链上的利润分布,还是人家赚啊。
发牌,看上就是一个甩包袱的时刻。因为,通信业的营改增,要求增值服务的部分也要计税了。这忙不迭的发牌,其实就是一个营销成本的摊薄。
可惜,20多万的量,不会带来多少成本效应。虚拟运营商们也不傻。
三、最出色的缓兵之计。
运营商现在都将资源倾斜到4G上去了。这无可厚非,只要能将茅坑让出来,给我们虚拟运营商拉一拉。
可是,即便这样,电信运营商也不那么情愿。你看看到现在了,都25张牌了,还是所谓的核心城市试点。
这些核心城市试点里,电信运营商们3G服务渗透率已经相当不错,基础设施也很完善,过往的合约机服务收益稳定,你让这25张牌挤在这里,去抢运营商至少套住两年的市场,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
你听过三大电信运营商帮着虚拟运营商喊过几声170号段的号子?
很多人老拿海外虚拟运营商案例来教训中国虚拟运营商。这根本就不是一种公平的对比,人家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它们所谓的虚拟运营商,虽然也有不少类似我们这边的渠道特色参与,但还是那些在三网融合领域有许多深厚积累的企业。而且,人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三网融合的服务模式。我们这边的虚拟运营商,还只不过是一个保姆,甚至保姆还算不上,只能算是丫鬟。她们帮助运营商搬搬箱子,掸掸灰尘,上面的眼睛都盯着不放,生怕她们在灰尘里发现个什么宝贝。
所以,整体来说,我倒不是埋怨运营商,而是对过往多年电信业垄断以及它形成的一个附庸化市场、奴化思维,导致政策开放之后,反而出现一种不适症状。我们的虚拟运营商本就没有做好多少准备,生计艰难的时刻,它们当然有理由拿所谓牌照当工具。
我期待有更多牌照发下来。截至目前的25张牌照,其实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虚拟运营商企业大都是过去与电信合作紧密、有复杂利益纠结的公司。它们暂时还不会用更多市场化的力量冲击运营商的利益,形式上依然分立为三大运营商的附庸阵营。
另外,尽管放号效应暂时不大,但是随着牌照持续发放,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那就是,市场上一定会涌现出一两个虚拟运营商平台企业,就是汇聚这些分散的牌照服务,形成一种统一的力量。
而想构建这种虚拟运营商平台,需要这样的条件:
1、具有虚拟运营商运营资质。你知道这是中国国情。
2、面向消费端的庞大的流量。没有用户流量,只有技术平台毫无益处。
3、具有强大的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以及覆盖广泛的网络服务能力。许多增值服务未来会走出试点,覆盖全国,没有基础施舍与网络覆盖几乎不可能承受,虚拟运营商需要借助外包服务。
4、具有支付、交易功能,并且拥有互联网金融服务。虚拟运营商的许多服务会产生沉淀资金,它需要与商品或其他服务尤其理财打通,从而将单一的增值服务引向深入,增强粘性,形成循环。
看起来,在现有的25家牌照商中,也只有阿里具有更多实力。一个多月前,我就曾听说它正在构建虚拟运营商平台,目前不知道怎样了。总之,我丝毫不怀疑中国虚拟运营商们有足够的智慧玩出新花样,它们只是需要时间,同时也要对它们的短期功利诉求报以宽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