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们,现在还不是告别外地人的时候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李书航
假如你见到的所有出租车、专车甚至小蹦蹦司机,都是你所在城市的本地人,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租车司机这个行业是最容易体现城市人口流动态势的窗口之一。就算在我的家乡,一个不出名的四线小城,我都能看到从底下乡镇村落,带着改变命运的心态进城的司机师傅。他们住在我们的老城区里,那是我们度过童年的地方,随着新区落成我们家家户户都搬走了,把老房子留给了“新移民”们。每次坐车,都会有所收获,也感受到他们谋生的不易。
既然外地人因为本地劳动力实际需求,活跃在大城市的各个岗位,充当着保洁,保安,家政,厨师,代驾,快递,售货等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分工角色,那就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外地人变成司机,就会比本地司机更不安全,或者在执行程序上有更繁琐的地方。
没有任何明显的证据能够显示,拥有同等水平和同等条件的外地人,在选择当出租车司机这一点方面,一定比本地人要低一头。
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外地牌号限行的城市,规定公共交通工具必须使用本地牌照车辆,或者设置车辆相关准入标志等等,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允许外牌营运,就得伤筋动骨的修改其他一系列规定,难度实在太大。
然而,外地来大城市务工的人员,也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拥有一辆本地牌照的汽车,尽管这条道路艰苦卓绝。附着在此之上的,是多年交纳社保背后的当地居住和工作经验,往往附带着长期的通勤经历,以至于他们比某些四体不勤的本地人,更能了解和熟悉当地的道路网络和风土人情。
当不景气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拥有户籍的本地人就业成问题的时候,当地采取的政策一般都是给外地人就业关上大门,优先保证本地户籍人口的就业稳定。今年,有部分人口较多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规模,引起当地家长不满,因此当地教育部门紧急辟谣的第一句话,就是保证当地户口的生源优先录取。
但是,在一个有限的地盘之内,让本地居民之间互相近亲繁殖,容易导致就业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整体下降。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正是因为各城市之间户籍限制的放宽,对外地人口的开放和包容,才让中国整个国土范围内最好的人,涌入最适合他们的地方,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资源不断的优化配置。
当然,一个固定地域的开放与包容也是有限度的,像是近年来,欧洲大量的招收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甚至语言方面都不相容的中东难民,引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可是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们同文同种,成长时接触到彼此省份融为一体的文化,在中国省际之间的人口流动,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阻止的。
先抛开拿移民来类比国内迁徙的问题是否政治正确,在一个共同文化圈之内生活的人口流动,本来就会大幅度减弱跨文化冲突带来的冲击,而更多的产生由文化融合所带来的好处。北京的骄傲,中国的国粹京剧就是几百年前徽班进京的产物;而构成中国美食之魂的几大菜系,也是在各省人口流动到其他地区之后才逐渐形成,有很多名菜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的改良并且形成的。
由人口多样性随之而来的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大城市的活力源泉。譬如我们都知道在北京坐出租车,可以听的哥跟你聊天侃地。而其他地方的司机,或者可以给你讲一讲他作为北漂奋斗的经历,引起你的同感,或者可以安静地执行上车时司机不说话的制度,带给你一趟舒适的旅程。同样是掏钱把自己送往目的地,这些难以量化的附加体验,同样决定着一个大城市的人情味儿和温度。
甚至于,很多本地人之间聊天,现在的其中一部分话题,也正是因为抱怨外地来京人员给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才同仇敌忾。如果缺少了这部分内容,我想,当地土著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每天都像过年七天一样没人送餐的尴尬,恐怕还包含着生活越变越闭塞,越来越无聊的危险。
所有外地人来到大城市,都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这包括找到一份更高薪资,更适合自己的职位,以及逃避自己家乡任人唯亲的关系怪圈。按照地域来设限是任人唯亲的第一步。尽管因为现实考虑,外地人不得不接受这种最起码的任人唯亲,但好在在其他方面,整个大城市的就业环境还是这个国家最平等的。
当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因为政策限制,只能在大城市付出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却无法在奋斗之后留在这座城市,那么,大城市内部街坊邻居还剩下的家长里短,会越来越退缩成为一个靠关系人情组织起来的社会体系,这才是我们说拒绝外来人口会丧失大城市活力的核心所在。
果真如此,相信这不仅对于我们外地来的人,而且对于当地人,甚至对于我们整个国家,都没有什么好处。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