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VS董明珠:老板的赌约,人才的对决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时隔一年,马云王健林的世纪赌约就在金额上被超越了——在昨晚的央视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向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下战书,称5年后小米销售额将超过格力。若赢了,只要董明珠1元。董姐姐岂是软柿子,直接把赌金提到10亿元。

有人说,事实证明马云和王健林的赌约只是个玩笑,事件引得全社会抬扛,最后双方都得到了卓越的营销效果。这次董明珠和雷军的赌约也是同理,不必当真。只是,较真的人总是存在的,比如我。

雷军和董明珠都是民营企业家中响当当的人物,自不会信口开河。雷军说小米5年内营收超格力,董明珠开口就是10亿元迎战,各自都是信心满满,又怎会是信口开河。

事件发生至今不到24小时,挺雷军和赞董明珠的各有人在。在昨天的盛典现场,主持人陈伟鸿展示了一张图称,“如果从工厂的数量来说,小米是0,格力是9。员工数量小米是0,格力是70000以上。专卖店小米是0,格力是30000以上。营业总收入小米是300亿,格力是1007亿。于是马云问董明珠,“格力有多少年了?”董姐姐答曰:“23年。”马云接着道,“如果小米23年以后,还能够拿这张图那才叫本事。”

23年太长,真不好说。既然赌约的期限是5年,就讨论讨论5年内的可能性。

雷军向来强调顺势而为,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屌丝经济,这些年来,小米基本就是顺着这三大潮流顺势而上的。董明珠出了名的坚韧不拔——不想受制于苏宁国美,逆潮流而为,下决心自建渠道,30000家专卖店拔地而起,自成一国。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能建立起格力王国,已然是传奇。

可以说,轻资产的小米和重资产的格力除了同属3C行业之外,经营上根本没什么可比性。而盛典现场,雷军和董明珠的辩论主要围绕“轻重”展开。3C行业数十载来,格力自然是重资产的代表,有成长历史为佐证。小米很年轻,或许还不能作为轻资产的代表,但生产外包的苹果却能作为成为轻资产成功的案例。

所以单以“轻重”论成败,说那种模式更成功?难有结果。落到两家企业本身,假设无法确定“轻资产”和“重资产”孰优孰劣,核心竞争力就落在了“人”的身上。

这赌约虽然因雷军和董明珠两人而起,背后却是小米的几千人和格力的几万人。放话的是老板,拼的是企业,靠的就是人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在比拼中起重要作用。所有的老板都会为员工“画饼”。画一张23年的饼,最年轻的员工吃到嘴里的时候也40好几了。相对而言,5年便是“只争朝夕”,虽然摸不着,至少看得见。

我没有采访过董明珠,但知道她爱才。有同行说过,往往采访过后,董明珠会关切地问记者目前的事业发展情况,收入多少?再说说和记者同龄的格力员工会有怎样的上升空间,薪水又是多么客观,令人心驰神往。雷军也爱才,但向往小米的人,绝不只是向往而已,而是“疯狂”。小米的高管可能会告诉自己的员工,努力工作,说不定几年就能财务自由了,此时再有小米这几年暴涨的市值做背书,怎能不疯狂。    

举个实在的例子,5年对格力员工来说,或许只是企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但对小米员工却完全不一样,5年内小米可能会上市,销售额从300亿涨到1000亿意味着公司估值翻倍,IPO定价翻倍,小米持股员工手中的股票价值翻倍。3年前只是个屌丝,现在是百万富翁,上市时身价就过千万,甚至过亿了。就此而言,即便没有5年之约,小米员工的冲劲也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因为超越格力不仅是雷军的事,也是小米人自己的事。        

任何企业内都不可能所有人思想一致,没有罅隙和隔阂,但有共同的目标,便可抛开纷扰,行动一致。个人认为,雷军把赌约定为5年,很微妙,也很巧妙。至少在5年内,小米人会朝着不断把公司做强做大的目标毫无保留地付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便会发挥到极致。爱才的老板自会知道,员工的努力对企业发展是多么重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