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手机流量计费真的虚高吗?
文/丁大公子
前段时间看到同道孙宇彤发了两篇关于套餐余量的文章,虽然两篇文章在许多观点上存在常识性的错误,但是围绕这两篇文章的一些反驳的文章却让大家从多个角度深入认识了运营商与用户签订的合约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除了该不该遵守合约精神,流量包内外的资费差异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昨天下午,就有这样一篇《手机流量计费:取之要厚道》的文章分析了这个问题。通过比较不同运营商所提供的流量资费,作者发现不同运营商套餐内和套餐外的价格优惠幅度是不一样的,作者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某些套餐超出部分流量比流量包内的单价贵很多,要么说明价格是虚标的,就像商场服装的标价,要么就是亏本赚吆喝。从运营商的经营情况看,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作者的结论很有意思,但是这个结论是否正确,需要我们的认真判断。我们知道,任何分析性的报告,要想保持客观公正,所分析的样本必须具有可比性。根据这篇文章,作者仅仅从三大运营商的网上营业厅采集了7种不同套餐的流量价格,不仅三大运营商分布不均衡(移动4个电信1个联通2个),而且套餐的类型也不具有可比性(比如4G数据卡专门用于上网,不能打电话;神州行适用于打电话较多的低端用户,上网需求有限),最关键的是只选取了流量价格”最高“的套餐用作举证。
我们知道,不同运营商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和特殊的目标用户群体,往往提供不同的套餐以供选择(用户细分)。以4G业务为例,移动TD-LTE覆盖早终端多,不仅推广数据卡,同时也推广手机。而电信由于CDMA网络的限制,只能推广数据卡,没有推广4G手机。即使是同一个运营商,像神州行这样的套餐主要针对通话需求较大的低端用户,套餐内通话价格较便宜,通常不包含数据流量或包含很少的数据流量。而4G数据卡主要针对上网需求较大的用户,通常套餐内数据流量较便宜,却不能打电话。很显然,这些套餐的定位人群不同,流量价格的定位自然也不同。抛开这一前提,单纯为了比较而比较,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够客观公正。
既然要比较,不凡拿现在最热门的4G套餐做样本。昨天开始,包括联通在内的三家运营商都正式推出了4G业务。由于电信和移动价格完全一致,我们选取70元包1G流量(每MB0.068元),超出部分0.1元1MB。而联通的资费包含了语音,所以套餐内流量资费无法比较。不过超出部分0-200MB0.3元1MB,200MB以后0.059元1MB。
这样比较,套餐内外流量价格的确有差距,但是并没有作者所说的那么多。
在文章中,我们还看到作者加入了肯德基作比较。遗憾的是,作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流量是服务,肯德基是实物,服务和实物不具有可比性。衡量实物的价值很容易,但是衡量服务的价值却很困难。流量作为一种服务,成本主要体现在物业所收的进场费,基站站址费用,通信设备的折旧费,设备维护人员的工资,普遍服务的成本(村村通,宽带中国),电费,营销费用,税等多个方面。简单的比较折扣率,得出运营商流量价格虚标,显然不够客观。举个简单的例子,双11的时候淘宝很多商品半价促销(当然数量有限),然而过了这一天商品又恢复成原价。半价是商家促销的噱头,你不能因为这一天半价就认定平时货物的价格是虚高,因为这只是一种促销行为而已。
当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相同类型的套餐的确存在套餐内外流量资费的差异。虽然差异没有作者说的那么巨大,但是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差异,说到底还是和运营商的营销策略有关。实际上,除了传统意义的流量包,三大运营商还提供了各种类型的阶梯型流量包,超出流量部分可以自动升档为更大容量的流量包,用的太多还会封顶限速甚至断网。而如果选择了阶梯型的流量包,超出套餐部分的流量只会更加便宜,不会出现更贵的情况。
最后说一下,运营商之所以会制定套餐内外不同的流量资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用户使用一定的流量(比如1G、2G),一方面又不希望用户不加节制的使用(比如15G、20G)。这是由于无线资源是有限的,用的人越多,每个人的体验就越差(比如WiFi)。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比如4G替代3G),运营商的网络能力提升了,流量资费才会越来越便宜。在新技术没有完全普及的今天,除了选择流量阶梯定价的套餐,我们还应该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