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不是路由器厂商的噩梦
文/丁公子
自从极路由开启了智能路由器市场的大门,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小小的路由器一下子从家里落灰的玩意变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市场上既不乏360、小米等厂商低价抢购的噱头,也不乏TP-LINK,华为等传统路由器厂商的布局,一时间硝烟弥漫,一场大战已经打响。
令人没想到的是,本来是路由器厂商的大战却因为一篇名为“运营商出手:路由器厂商的噩梦来了?”的文章而迅速变了味。作者通过使用“强制”、“封杀”等负面词汇,成功将运营商摆在了路由器厂商和广大消费者的对立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大量网友的谩骂。
然而情况果真如此么?运营商是否真如作者所说妄想通过“强制”、“捆绑”、“封杀”等霸王条款封杀用户的合理选择呢?仔细研究几家运营商公布的方案,事情并没有作者所说的如此简单。因此,不妨仔细分析一下,作者到底犯了哪些错误。
运营商强推路由器?错!
在文章的一开头,作者便把抨击的矛头直指运营商。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
“或许很多人认为,运营商推广路由器,对现有的智能路由器产品构不成威胁。殊不知,运营商正在借助自己手中的资源,用‘强制’手腕封杀外部路由器的接口。据悉,运营商推广路由器的做法是,将用户的帐号和密码,写进支持无线路由功能的光猫设备中,安装人员调试完毕后,运营商网管系统自动将光猫设备的管理入口关闭。这样一来,用户无法进入光猫设备的管理界面,配置自然无从说起。”
这么不近人情的举动自然引起了众人的谩骂,然而仔细研究运营商的方案却不难发现,实际情况和作者所说完全不同。我们知道,现在三大运营商都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光纤入户,而光纤到户(FTTH)也就意味着进入家庭的宽带线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话线(ADSL)或铜线(LAN),而是一根光纤。要想把光纤传送的光信号变成电脑可以识别的电信号,自然需要特殊的光电信号转换设备,也就是俗称的“光猫”。由于这种设备技术要求较高,运营商必须经过专业测试才能保障“光猫”设备的可靠性。反观整个路由器市场,无论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米、360路由器,还是极路由、TP-LINK,现阶段均不能实现光电信号的输入与转换。正因为如此,运营商为光纤入户的家庭提供“光猫”就显得尤为必要。
“光猫”只是光纤入户后的第一步,从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后,用户完全可以使用有线无线等多种方式随意接入互联网。所谓“强制手腕封杀外部路由器,通过强制推广自己路由器的策略,牢牢掌控客厅入口”只不过是作者个人的猜想,和实际的情况完全不符。
运营商和智能路由器厂商展开对决?错!
也许是对自己的猜测有所顾虑,作者在文章中进一步写到:
“从技术角度来看,运营商将帐号信息写进光猫设备,并关闭设备管理入口,并不影响用户在后面挂接一台路由器使用。可我们不要忽略一点,运营商已经将宽带在客厅的第一入口牢牢掌控,封杀挂接在后面的路由器,还不是小菜一碟?也就是说,未来用户要想再使用自己购买的路由器,只能挂接在运营商的路由器设备下面,成为一个二级路由器。而运营商,对用户端私自接入的路由器,从技术上完全可以进行封杀或彻底屏蔽。”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作者并没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而是主观上进行了有罪推定。先假定运营商技术上可以封杀用户的私有路由器,然后认定运营商一定会“故意”这么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既然这样的观点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运营商有什么理由“封杀”私有路由器?
根据作者的观点,运营商之所以要封杀第三方路由器,目的是为了摆脱宽带上沦为管道的局面。遗憾的是,作者并不了解运营商的策略。从运营商这些年的宽带战略中不难看出,“智能管道”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所谓“智能管道”,顾名思义就是指宽带传输的速率可以随着应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栋楼里的A、B两家人的宽带速率都是10M,A正在家里浏览网页,而B正在用迅雷下载几十个G的蓝光电影。通过“智能管道”技术,运营商可以自动按需分配宽带资源,让下载电影的人暂时占用A的宽带资源,从而获得更快的下载速率(类似迅雷会员),而这一切并不会对A的感知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在管道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运营商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正是管道“智能化”。管道化可以是劣势也可以是优势,通过和迅雷小米盒子这样的厂商合作,运营商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宽带服务,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宽带需求。刻意忽视这一点,认定运营商和智能路由器厂商必将斗得你死我活,甚至认定运营商不顾用户感知封杀用户的私有路由器,这样的观点显然毫无道理。
既然作者的观点本身就站不住脚跟,那么盲目指责运营商强行封杀第三方路由器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作为国家“宽带中国”和“智慧家庭”战略的主要推动者,运营商不可避免的承担着宽带提速的重任。而有了光纤更高的宽带速率,更好的宽带生活也有了保障。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待运营商的“宽带中国”战略。在没有调查清楚事实之前,请保持冷静。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