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器完全代替小商小贩,那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李书航
生活中有无数的小摊小贩,也许我们都有过跟小贩打交道,甚至感觉上了人生一课的经历。当小贩们逐渐消失,被机器替代的时候,这些经历也将会不再出现。然而,细细体会之后我略带惊恐的发现,我们失去的这些体验,也许是无关紧要的——机器替代他们,也许是一种没什么坏处的必然。
食品小摊变成自动售货机
提供鲜榨橙汁的机器现在已经遍地都是。使用4-5个橙子做出一杯橙汁,你可以在一个玻璃窗当中看到你挑到了哪几颗橙子,如何滚落下机器旋转去皮的过程。机器都支持用触摸屏点单,手机支付,往往杯底还会留下橙子的残渣。
随后,在国贸等北京地标当中出现了外卖饭盒的自动售货机。不同于友宝部分机器的早午餐仅限于面包、点心等包装食品,外卖售货机是销售类似全家,7-Eleven的便当,玻璃窗当中不同的便当盒在旋转,挑选不同的口味,就可以选择拿走冷的带回家加热,还是在机器当中加热即食。
其实推而广之,像是煎饼果子,烤冷面,手抓饼,肠粉,热干面,烤肠,玉米,这些所有的小摊小贩可以售卖的东西,其实也都是高度标准化的食物。它们是完全可以被装在机器当中大规模贩卖的。只要机器运输、配送和维护的成本已经降到了可以替代人工的程度,专业的组织就会出来接收这些小摊贩的市场。
售货机相比人工制作食品,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出货快——秒速出货;能准确的知道你的要求,而不会因为方言等问题产生沟通障碍;可以网上点餐预定;可以无人机或者外卖灵活取餐;可以放心的支付宝微信支付,不用担心扫二维码的风险;出问题也有客服,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
此后,看着地铁口,学校门口一个个一平方米的小摊,我就总会想起这些固定摊位变成一台台机器,那会是个什么样子。——至少城管会举双手赞成这一改变。
一台榨汁机的朋友圈
说到榨汁机,也有不同的品牌和背后不同的江湖。一个购物中心当中能引进的橙汁榨汁机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往往能看到不同品牌都派了一两个进驻大型的超市。这些品牌的专业化程度也各有不同,其中一些比较新的牌子,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就碰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今年8月份,我在重庆一家购物中心买果汁的时候,机器卡住了,半天都没动弹,然后点击屏幕就没有任何反应了。自然,我的十块钱还在机器里面。拨打机身上所写的400客服电话,一个男声叫我先拔下机器插在墙壁上的插头,重新启动机器,然后用微信加他个人的账号,等他给我转账退款。
几分钟后我收到一条短信:“你好,我是榨汁机售后,我的微信号是xxx”。在收到他的退款,并且跟他客套一番之后,我没有马上删除他,而是点开了他的朋友圈。大多数内容是转发热门鸡汤,中间夹杂着对自己代理的榨汁机业务拓展到不同地区的自豪。就在上个月,他们似乎公司还组织了一次去美国旅游的团建活动。看起来他们确实发展的不错。
喏,这是一只榨汁机的朋友圈。现在我隔断时间就会翻出他的朋友圈看看。我对这个品牌的感情基本就建立在我能够看到他的朋友圈这一事实上,毕竟其他任何品牌的榨汁机,都是不会给我机会加好友的。
不过冷静下来,我也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榨汁机或售货机,把公众号改成那种个人账号的形式,或者维护一个官方微博,找专人各种卖萌来运营,是否也会给人造成同样的感觉呢?现在都时兴把机器拟人化,天猫也为它的猫型吉祥物创建了一个个人微博 @我的头好重啊啊啊 ,所以接下来,只要给机器编造一个特定的ID,也就离完全的模拟不远了。
所有的感动都可以被复制?
我一开始认为,真人摊贩跟顾客之间的交流断绝,可能是机器替代人之后最令人遗憾的损失。但是,普通小贩能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有限,且极易被复制。这些人的情感,也会被一定程度的模拟,甚至足以乱真。
我想起幼年的一个经历,当时我去一家做煎饼果子的摊位,我指着一叠油炸过的薄片问阿姨这是什么,老板娘略带无奈的说“薄脆啊。”小小的我感觉,那一叠东西平时并不加在煎饼里面,感觉像是一个神奇的产物,但听过她如此说完,就顿时丧失了神秘的光环。
一家店里能提供的东西数量和品种都是有限的,一家煎饼店只能提供加了薄脆或者加了香肠的煎饼,而不能提供包子或者汉堡。感觉这是这家店能给我的唯一的东西——“我所有的虽然不多,但却只有这些了”——这样的感觉,前所未有的涌上心头。
那一瞬间产生的孤寂的情感我至今还记得。我越发明白,一个从事单一活动的摊贩以及背后的家庭,他们的人生都可以简单到用寥寥数语浓缩出来,可以说的事情,自然也没有我们一厢情愿以为的那么多。
之后我在腾讯·大家看到,一位老师要她的采访课学生去采访他们遇到的最惨的人,不约而同都去采访了扫地大妈,就像我自己大学上采访课,全班不约而同都去采访马路中摆摊卖玉米的大妈。此后采访作业,问的问题和回答几乎都一模一样。这是可以做成规范化脚本的——就像“我膝盖中了一箭”。
好吧,你不得不承认,用一个游戏中的NPC来当小摊贩,你几乎感觉不到什么损失。所有小贩的口述历史,在我看来,也必将变得趋于一致——来自离当地很远的省份,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过来,云云。
所以,一个机器拥有人格以后说的话,可能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那种拟人童话——类似《玩具总动员》,玩具们在小主人离开家关上房门以后开派对,又在主人回来以前收拾好一切——而是我们听厌了的祥林嫂一般的描述,甚至是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话语冗余。
为了更讨好客户,模拟小商贩的机器交互,也许会是个bot,但它说的将会是“改良版的”小商贩的话,如果你愿意的话,甚至可以跟你谈哲学谈人生——而你丝毫不会注意到这段对话体现出的知识积累,不可能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摊贩能掌握的。
当摊贩们的信息被提炼复制出来,已经足够替代一些职业化的回复且不会出错时,人工智能客服就具备了可用性;劣化的,有一定程度失真的模拟交互,只要仅仅能大致骗过人类的感知,就可以替代并消灭真人的产业,并不需要100%还原。只有“学有余力”的时候,人们才会去研究机器模拟如何更接近真人,像李安的120帧技术填补了24帧之间的空白——而那个时候,摊贩的真身也早就消亡了吧。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