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理性的人不适合从事早期投资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黄反之 分享投资合伙人
因为分享投资主要从事早期投资,绝大多数项目都投资在A轮、PRE-A轮甚至天使轮阶段,而今天的听众里有很多早期创业者,也有很过从事早期投资的机构投资人或个人投资者,所以我今天想就早期投资和大家进行一些交流,分享几点自己做早期投资的体会和观点。
一般早期项目都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也可以称为“三高”、“三低”:
1、不确定性高。 包括技术、产品、模式、市场、发展路径都充满不确定性。就像小米,开始时想做的并不是手机,而是想做一个手机的用户界面,但做着做着就觉得做用户界面需要一个载体,这样才开始考虑自己做手机。
2、不充分性高。 包括团队、资金、各种资源的不充分性。这个比较好理解,初创的公司,能活着就好,在各个方面都会相对贫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孵化器冒出来的原因,除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样的政策引导外,各种创业孵化器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早期创业企业面临的各种资源不足的问题。
3、不安全性高。 创业九死一生,早期阶段更是如此,早期投资VC本来就叫风险投资。
4、可验证性低 。早期创业公司,虽然可以按照精益创业的方法去做MVP(最小可行话产品)去验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理论上很可行,但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验证方法,其实是个很难的事情。
5、可量化性低。 尽管可以设计一些模型推演,但是这些模型里一定有很多假设,由于可验证性低,很多假设的可靠性自然存疑。
6、可比较性低。 具有创新性的早期项目,往往在现有的市场上找不到完全相似的对标公司进行对照分析。
正因为上述的特点,早期投资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中后期投资有很大不同,这也是早期投资基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的原因。
就连硅谷最有名的创业加速器Y COMBINATOR创始人利文斯顿也承认YC始终没有找到一套固有的模式来判断如何哪家公司能成为独角兽、如何能够造就伟大的创业者,同时她也认为没有所谓的完美创业公司,每家公司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象之下都隐藏着某种程度的疯狂。必须要意识到“这是一场过山车之旅”,一切可能就在你眼前破灭。
而国内的著名投资人薛蛮子更是坦承,“早期投资没那么多讲究,投的好都是蒙出来的”。
难道早期投资真的没有任何成功的共性可言吗?我认为早期项目投资的基本逻辑依然是找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但是难度显然要远高于中后期投资,如何能够见微知著,洞见未来,除了专业度之外,以下几点可能尤为关键:
1、模糊判断能力比严谨的分析推理能力更重要。 这也许正是薛蛮子所谓的“蒙”吧,但绝非瞎蒙,而是要把握大方向,在朦胧中前行。能进入投资领域的人,相信都不缺乏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如果事事都要问逻辑,时时都要看清楚,恰恰是早期投资无法做到的,因为此时此刻,很多事还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记得我们投资房多多的时候,只是认定它想做的事情对开发商、消费者、经纪人都会带来价值,创业团队很强。至于如何实现,当时模式并不清晰,在上投委会时也引起了较大争议。等到了B轮融资时,大家基本都看明白了,但是估值已经数倍于A轮了。
2、发现亮点的能力比挑剔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早期项目可能满眼瑕疵,如果把眼光盯在问题上,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分享曾经错失蒙草项目,当时该项目两度上投委会讨论,但是都被否定,原因是有投委认为该项目就是个种草的,相比高科技企业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没有看到种草的成活率在北方并不是个简单的事,而且种草对美化北方城市市容市貌很有价值。后来蒙草上市,如果分享投资了这个项目,回报会在50倍以上。我们之后的很多投资,其实也是亮点与问题并存,当然,亮点要足够亮,瑕疵可以多,但不足以致命。
3、决断能力比反复研究的能力更重要。 我们有时会在一些项目上犹豫不决,反反复复,等决定要投的时候,早已时过境迁,要么没机会了,要么估值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4、创业者动态调整能力比勤奋努力更重要。 我们投资张强医生,除了看好医改方向必然是用市场化的方式去重组医生这个医疗资源核心要素,我们更看好张强从一个医生想一个创业者转换所体现出的动态调整能力。其实去年5月份,在分享这次投资之前,曾经有人投资张强医生集团,当时投资人希望走建手术中心的模式,张强医生开始也认可这样的模式,但是后来意识到在初创阶段如果就陷入重资产模式,并不能体现医生集团的价值,因此后来张强医生集团把该笔投资退回,重新调整为以提供医生服务为核心,与现有的医院广泛合作的模式。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投资的贝登医疗,做医疗器械电商的,当初是做电动工具的电商,做了两年没做起来,后来改为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电商,抓住了医疗流通环节的痛点,这两年有很大起色,目前已有迈瑞、3M、奥林帕斯、热电等国际国内大大品牌与其合作,有望重构医疗流通领域格局。这样的创业者,就具有不断调整方向,自我纠错的能力,比坚持不懈、埋头苦干更重要。
5、未来空间的大小比估值高低更重要。 大家可能都知道去年十月份华大的原CEO王俊出来二次创业,成立了碳云科技,做生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第一轮融资估值50多亿元,可能创了全世界第一轮融资估值记录,很多原本很看好这个项目的投资人因为这个估值最终望而却步。客观地说,这个估值绝对不低,但是否很离谱呢,其实不是。我们看看美国类似的做生物大数据的公司,像23andMe、Human Longevity、Patient Like Me、美国国家肿瘤数据库,估值都在10亿美元之上,而且成立时间也都在两年左右,如果这么看,碳云的估值也没离谱,最多可能透支了未来一两年的时间,再考虑到这个团队肯定是国内一流的团队,成功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公司,这样的估值虽然不低,但成长空间巨大,一旦成功,可能不亚于华大的价值。
也许有人会说,听你这么说似乎对投资人来说没有专业也可以。专业性一定是重要的,我们的投资团队在生物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金融、计算机等各个方面都有专门人才,这些专业团队的搭建非常必要,但是,一个团队具备上面提及的这些关键能力可能更不容易。
如果这样,岂非能做早期投资的人很少?的确如此,本身专业投资就是极少数人的事,而适合早期投资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PE希望向VC转型而鲜有成功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人说投资是科学,有人说投资是艺术,在我看来,早期投资更接近艺术,而中晚期投资更趋于理性,过于理性的人是不适合从事早期投资的。
投资者不要期望在早期阶段遇见盛开的鲜花或者无暇的美玉,如果能遇见未琢的璞玉,哪怕通体瑕疵,那已经是投资人的幸运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