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业务亟待规范,呼唤“国家队”入场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田野麦穗
当云集BAT等重量级互联网企业的个人征信试点机构,经过2年的测试被认为与监管要求相差甚远后,由更多互联网抱团拟筹建的“信联”是否能成功化解征信牌照难落地的尴尬局面呢?
对于大数据征信而言,分类信息的聚合与集中是提升征信可靠度的必要路径。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近期也明确提到,“由第三方机构牵头,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个人征信公司是可行的”。
信联的筹建显然是对管理层释放信号的积极响应,信联与银联只有一字之差,但目标轨迹一致。信联要具备可操作性,同样需要构建类似第三方支付的“共建、共有、共享”模式,只是全部由“运动员”组成的信联,还缺乏教练、领队、队长等关键角色。要达到类似银联这样的普适度,路漫漫,其修远兮。
征信中的“银联” 骨感的期待
未来持牌运营的个人征信机构将是一个兼具公共服务和商业属性的第三方机构,有独立的系统承载能力和运营准则,受到行业政策的针对性监管,拥有清晰的合作伙伴数据接入规范,独立完成各类接入数据的清洗、整合与分级评估能力。面对B端和C端提供独立的综合性的征信服务。
现在由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在内的试点机构,以及 百度 、 网易 、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业相关机构,拟筹备的信联要达这一标准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克服的障碍。
全部由“运动员”倡议自发组建的信联,如果进入实际运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决策问题。从大数据价值来看,BAT所拥有的数据量和数据维度要远超其它中小互联网企业,三家巨头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又各成体系,各有特点。由谁来牵头,采用倾向于谁的架构与技术框架来搭建信联的数据中心和运营机制就够各位核心企业“商议”好一阵子。
与此同时,BAT的数据规模和有效性要远超其它行业总和,与其他参与者相比,BAT客观上是数据红利的输出者,其他参与方则是数据红利的享受者。大数据本身也是各个企业着眼未来场景智能化竞争力的核心资产。由利益相关方构成的信联如何去平衡这种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如何保持中立的第三方立场去构建服务于整个商业社会的征信平台,其内部尚缺乏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角色。
如果按照纯商业化的方式运作,整个信联肯定不会是“吃大锅饭”的模式,按照出资比例,数据接入规模,平台技术参与度来区分,明显具备主导优势的BAT也一定会争相主导信联的发展,从利益回报上也必然有所侧重,信联本身的第三方公立立场和公共服务属性也难以完整实现。
要保证未来持牌机构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第三方公立立场,必然要打破由个别强势企业或者部分联盟企业主导侧重于己方业务发展的局面。所以个人征信牌照机构除了要招募充足的明星大牌球员、特质运动员组建相对完整的个人数据链之外,教练、领队的角色也不可或缺。至于谁来扮演这些关键角色,具备公共服务属性的国资央企和金融企业也许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混合所有制”为个人征信牌照公共角色压舱
如果征信牌照未来只准备颁发2-3张,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不妨改变由目前纯粹民营企业组团的单一结构,考虑增加同样具备骨干大数据能力的国资央企和商业银行加入,增加持牌机构的混合所有制成分,机构内部形成多元色彩的决策委员会和具备足够制衡的力量,将国资企业和商业银行在更为严格监管下运作的机制导入到持牌机构内也许是确保其公共服务功能的有效方法。
从行业人士的角度来看,目前市场上包括工商、身份信息、车辆、房产、电商交易、银行、运营商、税务等这几类数据最为吃香,其中包含了就运营商数据和银行数据。
以通信运营商为例,其既是全民通信和固网服务的提供商,也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承载平台,三大运营商本身也是极具价值的骨干大数据中心,运营商的实名认证和金融业务的实名认证账号体系可以作为清洗整个分散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账号中心。运营商数据对于个人大数据的完整性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三大运营商作为国资背景的央企在通道服务、持牌运营、信息安全方面已积累了数十年的成熟经验,都可以有效的运用到个人征信机构持牌运营当中。
商业银行的加入同样在丰富个人征信持牌机构可靠数据源的同时,将银行业严格的监管运营体系导入到持牌机构,对于民营企业追求商业化极致和不断创新塑造差异化竞争力所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制度制衡,树立边界,用公有制和一个确保民主的决策委员会来保障个人征信持牌机构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第三方公立性。
个人征信牌照发放将终结征信乱象
征信行业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行业,和个人信息、隐私密切相关,稍有不慎会造成批量的信息泄漏风险,制造群体性问题。
目前,征信行业主要存在几大乱象,首先是参与征信的企业众多,鱼龙混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最新材料显示,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企业中,企业名称或业务范围中含“征信”字样的公司,有50多万家。其中有大约20万家想从事个人征信。
由于我国民间征信行业起步较晚,行业内可谓鱼龙混杂,以征信为名从事个人信息倒卖等业务的机构比比皆是,目前造成危害最大的,主要是银行、教育、工商、电信、快递、证券、电商等行业的内部人员泄露数据。
与此同时,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所谓大数据来源渠道复杂,数据获取环节层层受到污染,可信度与合法性并不充分。客观上削弱了大数据征信的产业价值。由于盈利模式仍不清晰,这也促使了部分征信公司参与征信数据黑产链条求得生存。
鉴于近几年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社会案件频发,政府已经开始全面加强了对征信行业的监管。去年10月,央行颁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接着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征信合规管理工作的通知》。上个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就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购买和收受公民个人信息的定罪量刑标准以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系统规定。
然而,要真正规范整个征信行业的发展,有效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利,明确个人征信行业的准入标准,实施持牌运营是彻底根除征信行业乱象的关键。一方面彻底明确了行业的边界和底线,不留灰色地带,让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起来更清晰明确。另一方面,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完成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完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